分享

书法美学讲义(七)

 雪梅常在 2015-07-26

书法美学讲义(七)

三、音乐是无形的、声音的艺术。书法则不同,是有形的、线条的艺术,借用黑格尔的语言来说,它没有放弃“外在形状这个因素以及它的明显的可以眼见的性质”。这是书法和音乐的显著区别。

    
音乐为什么最擅长抒情?因为它是典型的时间艺术,而感情也是一个时间的过程,流动的过程。白居易《长相思》说:“思悠悠,恨悠悠”;刘禹锡《竹枝词》说:“水流无限似浓愁”;李煜《虞美人》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三句诗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感情好象悠悠不尽在流水。作为时间艺术,音乐最擅长以音响之流在时间里表现情感在流。从而抒写人的内心生活的过程。

    
一般说来,空间艺术是静止的,较难表现流动的时间过程。但是,书法和一般的空间艺术不同。绘画、雕塑主要是由“面”构成在(中国画的线条也很重要);书法作为特殊的空间艺术,则是由“线”构成的。书法的线条虽然最后凝固在空间里,但在挥运时,却是似断还续、贯穿串始终的线。末书之时,如王羲之《题夫人笔阵图后》所说:“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书成之后,则又如姜夔《续书谱》:“余尝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筋脉相连”在时间里流转着的富有生命力的一条线。和音乐一样,它也是时宜于表现情感过程的。在空间里通过线条的挥运进行抒情表现,这是书法艺术最重要的美学思想特征。传统书论中的抒情说,在汉代就被提了出来。杨雄《法言.问神》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这是把“言”、“书”和内心生活联系起来了。杨雄这里所说的“书”,并不是专指书法艺术,而接近于文字书写,但对后来书法美学的抒情说影响很大。在汉代,真正第一个接触到书法艺术的抒情本质的,是大书家蔡邕。他在《笔论》中提出: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书法在汉代已成为自觉的、成熟的独立艺术,它由篆书发展到隶书、草书,抒情性已经比较突出。因此,汉末的蔡邕才得以在理论上加以总结。他把“书”解释为“散”,认为挥运之前,要“先散怀抱,任情恣性”,这就是说,要孕育感情,进入境界,做到意在笔前,书在情后。蔡邕强调了“情”、“性”、“怀抱”在书法

创作中的先导作用,这在古代书法美学思想史上是有首创意义的,其缺点是讲得不够全面。在书法创作之前,固然要“先散怀抱,任情恣性”。但是,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同样需要“先散怀抱,任情恣性”,感情是贯穿创作过程始终的。其次,蔡邕认为如果“迫于事”,书法创作就“不能佳”。这也是片面的看法。其实,“迫于事”,也能产生感情,“迫”,本身也可说是一种感情,只不过不同于那种舒适闲散的感情罢了。
书法艺术的发展由汉而晋,到了唐代,进入高度繁荣的时代,各种书体,各种书派,犹如奇葩竞放,争妍斗艳。与创作的繁荣相适应,书法美学的抒情说也得到了很好的阐发。孙过庭在《书谱》中,对书法艺术的抒情性作了深刻、细致的探讨。他强调“书之为妙,近取诸身”。这是把过去古文字创造的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说法作了改造和生发,这个“身”,应该理解为人的自身。这句话意思是说,书法艺术的奥妙,主要在于表现自身的情性。由此,他紧接着说:“而波澜之际,已浚发于灵台。”所谓“灵台”,就是心灵。这句话意思是说,笔底的波澜,是从疏通了的心田流出来的,或者说,推波助澜主要是由感情来发动和促进的。他认为既掌握了笔墨技巧,又能“浚发于灵台”,那末,书家笔下就会“象八音之迭起,感会万方”。这里,他也进一步把书法和音乐联系了起来。孙过庭抒情说最主要的观点,就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在书法美思想史上,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他把书法看作象抒情诗、音乐一样,能充分传达书家的个性、感情,表达书家的喜怒哀乐。不止如此,他还以王羲之的作品为例,来证实自己的论点。《书谱》指出:

    
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恰怊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这是说书法艺术能表现出抑郁的感情、瑰奇的遐想、怡悦的心境、争折的意念、飘逸的神思、沉重的情志……作品不同,表达的性情也就各异。这段评论把抒情说给具体化了。把作品的情趣和所书写的文字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评论,这也是值得重视的思想。不过,孙过庭还是偏于讲作品文字内容的不同,论述不免空泛,没有深入地揭示书法和感情的内在关系,或者说,没有具体地把每一作品的文字内容、书艺特点和情绪心境更有机地联系起来考察,从而说明它们是如何通过不同的线条组合表现出来的。应该说,这是书法美学的一大难题。孙过庭的抒情说,尽管有论据不足,论证不充分的缺点,但他的这一理论在书法美学思想史上的地位,应该给予高度的评价。它对尔后的书法美学思想,也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唐代著名书学家的张怀瓘,他的“无声之音”的观点,也正是在唐代盛行的抒情说的基础上提出的。在他以后,还有唐代的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具体地指出了张旭草书的抒情性。书法善于抒情的观点,不但流行于有唐一代的书学论著中,而且体现于有唐一代书家们的笔下。这反映了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在汉、魏、晋已经独立地发展,臻于自觉二成熟的书法艺术,到了唐代进入了鼎盛时期,它进一步独立地发展,已经成为一门抒情达性的、非常完善的艺术,它的美学特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抒情说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如何通过线条来抒情达性,或者说,个性感情如何通过笔墨线条表现出来。这个问题,画家吕风子也作了探讨和概括。他在《中国画法研究》中写道:

    
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