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作品风格分析石涛书画的笔法风格笔法风格,是鉴定书画的主要依据,但近几年来,笔者看到了一些鉴定文章,有人主张用“观气”之法鉴辨书画,甚至把它吹成书画鉴定的灵魂。笔者认为书画作品的气韵是通过笔墨来体现的,离开了它,一切无从谈起,因此不宜过分强调“气”的作用。鉴定者必须多看实物,从研究、掌握石涛书画的笔法、构图、款、印等诸多因素入手,找出其中的规律来。 石涛的山水画,早期受梅清的影响,景物奇秀,用笔方折居多,皴法纠结,景色苍浑,人称“细笔石涛”,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他39岁作《山水册》,就是他早年的代表作。此后他又以大自然为师,先后游历了黄山、华岳、庐山、天台山、长江、洞庭湖、西湖等名山大川,从取之不尽的大自然中汲取营养,丰富创作。此外他又泛学了诸家笔法,尤其吸收了元代倪瓒、黄公望、吴镇、王蒙“四大家”,以及明代的沈周、陈洪绶等人的长处,逐渐形成豪放宏博、潇洒狂逸、苍莽奇异的艺术风格而称雄画坛。 石涛的山水画用笔,曲尽飞涩、徐疾、粗细、干湿之妙,如中锋、侧锋、逆锋、散锋、顺逢、尖笔、秃笔、枯笔、湿笔、破笔、圆笔等都有,但主要有中锋细笔、侧锋粗笔,以及刚性、柔性用笔等。从传世之作看粗笔多勾皴山石,细笔多勾剔芦草、松竹之类,而刚性用笔多见于折带皴,柔性用笔多见于披麻、解索皴。石涛的山水画笔法,如按物象分,又有山石、丛树、烟云、房舍、流水之别。 石涛作品分类:山石: 石涛画的山石,或用流畅而凝重的中锋线条,或用干毛而松柔的侧锋线条先勾出山体的轮廓和脉络,然后用不同的皴法,如披麻、解索、折带、荷叶和拖泥带水皴进行皴染,以表现山峦的凹凸和体积感。皴法虽多,但总的笔性是属于董源、黄公望一类的柔性笔调,基本不用像斧劈一类的刚劲皴法。画远山不用淡墨染,而用浓墨泼染,以增加前山的明亮感,这是其他画家所没有的。 丛林: 石涛画树木,多画平头树,故宫所藏《石涛山水册》中有他自题曰:“惯写平头树,时时易草堂,临流独兀坐,知意在清湘。”从他众多传世之作看,的确有许多树木的画法,其结顶多作“平头”。石涛画的松树,得法于黄山,大致有两种画法:其一,是平坡之松,松干多挺直,松针较宽,短促出笔略带圆弧形,六七笔成一组,具自然生态之趣。其二,悬崖高山之松,松干多以斜出取势,盘曲瘦硬,松针细长刚劲,用墨干而浓,给人以苍劲畸形之感,多得益于黄山。画杂树,其树干行笔古拙,枯笔之后多用湿墨破晕,点叶墨色较重,粗阔点中往往有细勾的夹叶,“大都以写石之法写之”。 烟云: 石涛画的云雾,多吸收黄山三大奇观之一--“云海”的精髓,特别强调烟云的动感和气势,基本有三种笔法:1、渍云法。即利用山体、树木本身的水墨渍出云态,具有缥缈苍茫的艺术效果,多用于大段的烟云。2、勾云法。用中锋线条,灵活勾出烟云,具有流动的气势和美感,如故宫博物院藏《采石图》。3、染云法。用淡墨湿笔烘染出云感,虽没有具体的笔触,却给人以迷蒙,烟云满纸之感,且多表现晨雾和烟雨之景。 流水 : 石涛画的湖水、山泉等,具有静止、微动、汹涌澎湃的不同姿态,主要有三种表现技法:1、微波流动之水,多用细笔中锋,线条流畅轻柔。2、远处或无风之水,多留空白,不画水波。3、波涛汹涌之水,用略侧中锋线条,细密、起伏有致地勾出,再用淡墨烘染,以表现水的远近和动势。 石涛的山水画早、中、晚的变化
石涛的山水画构图石涛的山水画构图新颖多样,出奇制胜,极尽含蓄隐现之妙。如他画的《云山图》(故宫藏)打破了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的“三叠式”和“景在下,山在上,云在中”的“两段式”构图俗套,而是用“截取法”从中间局部取景。图中只见弥漫的云山,不见山脚,而山顶也似露非露隐约其中,突出了烟云的气势。他又善于采用一水两岸式的自然分疆法,使画面有动有静,虚实结合,意趣无穷。有时他也用“之”字形的全景式构图。从石涛的观点看来,构图不光是经营位置的形式问题,而且包含了作品意境。 石涛山水画的用色石涛的山水画,墨色很讲究。用色则赭石、朱砂、花青并施。和墨则干、湿、浓、淡兼有,用浓墨湿笔画梅、竹、荷花等,“野气”十足。 总之,石涛的画,笔法灵活多样,恣肆大胆,构图新奇,意境深邃,体现出很高的艺术造诣。与此相反,伪作的石涛山水画则运笔轻飘,笔墨粗俗,赋色污浊,间或出现“皮匠刀”丑态,甚至把作假者的用笔习惯带到画中来,从而为鉴定石涛的画提供了许多可靠依据。 石涛的题款规律书画作品中,画家本人的题记和署款,是书画鉴定的重要依据,款题又是假手下功夫最多的地方,因此必须慎之又慎。石涛的款题书法学谁,书史无定论。李麟《虬峰文集》说他“僧十岁……暇即临书法贴而心尤喜颜鲁公”。约50岁时,主要从北碑中取法,融隶、楷于一体,形成楷、隶相参的独特风格。书风细劲浑厚,中锋居多。而伪作的款题书法,多侧锋俏丽,无楷隶相参的韵味可言,水平也大为逊色。总计石涛的署款,共有33种之多,主要有石涛、小乘客济、清湘济山僧石涛、苦瓜和尚济、清湘瞎尊者原济、大涤子、石道人济、清湘遗人若极大涤子、石涛济山僧、清湘苦瓜老人济、清湘苦瓜和尚等。所署之款,多为隶楷相参的行书,草书和楷书很少。署款的形式,多为平头款,抬头款十分少见;运笔以中锋为主,侧锋次之。石涛款题还有真伪的问题。从传世之作看,凡真迹未见有署“道济”款者,最初见道济款的记载是张庚《国朝画征录》。它成书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凡雍正十三年以前署此款者均为伪作。至于张庚说石涛名“道济”来自何处,无从查考,很可能是讹传,故现代学者均不称石涛为“道济”。再者有的石涛的款题书法,字的撇捺像皮匠刀者,均为扬州假手所为,必伪无疑。 石涛的印章石涛的印章,共有80余方,其中绝大多数是字号印,或抒怀,表示艺术思想、身世的印章,而姓氏印则无,人名印只有原济、若极、元济三方。就字号而讲,有石涛、老涛、大涤子极、大涤子、清湘老人、清湘陈人、清湘遗人、清湘石涛、阿长、钝根、连环印、石道人、苦瓜和尚、瞎尊者、零丁老人、苦瓜、小乘客、枝下人、湘泉谷口人、粤山、大本堂极、释元济印、大本堂、清湘济、膏盲子济、济山僧、半个汉、清湘石道人等。抒怀、表示艺术思想的印有:不从门入、学书、恨古人不见大涤子极、法门、前有龙瞑、梦董生、墨池飞出溟鱼、得一人知己无憾、前有龙眠济、我法、书法黄庭换白鹅、痴绝、前身应画师、藏之名山、眼中之人吾老矣、冰雪悟前身、苦瓜和尚极画法、我法、何可一日无此君、法本法无法、头白依然不识字、搜尽奇峰打草稿等。再者还有:赞之十世孙、靖江后人、善果月之子、天童忞之孙源济之章等身世印。此外印章还有翻刻造假的问题,一般来讲,真印印文大都清晰,笔笔交代清楚,篆法、刀工精细,印色鲜艳洁净,而伪印大都印文、篆法低劣,造型多数比原印略大,或将印文涨满,或故残充旧,无章法可言。而鉴定印章的最好办法是对比,即把真印与假印进行对照,得出正确的结论。
![]() 石涛作品风格分析
![]() 石涛作品风格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