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与书法: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如水似衡0919 2015-07-27

书法与中医,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灿烂历史长河中的瑰宝。论其渊源,你是否知道它们之间的奇妙联系呢?


旧时老中医有四句话:"一手好字,二会双簧,三指按脉,四季衣裳。"概括了一个有学养的中医应该具备的四个条件。


其中,将"一手好字"列为首条,可见古代医家对于书法艺术是非常重视的。


(配图:晋王大令鸭头丸贴真迹)


自古文人常通晓中医。王献之《鸭头丸帖》、张旭《肚痛帖》、苏东坡《覆盆子帖》和黄庭坚《方药墨迹》,类似这种书法家们所写的方药字幅,在书法艺术的宝库中屡见不鲜。


同样,历史上许多名医也是享有盛誉的书法家。如东晋著名医家葛洪,他为天台山摩崖石刻所书写的“天台之观”4个大字,被大书法家米芾称“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



(配图:傅山画像及石刻书法作品)


又如清初傅青主(傅山),他除在医界享有盛名外,一手劲逸的草书也使他名声大振。


他曾为晋祠“齐年古柏”所书“晋源之柏第一章”的题款,风格遒劲、气势磅礴,被誉为晋祠景区三绝之一。



(配图:仅供参考)


字是一张方子的门面,传统中医的处方向来以工整严谨著称,老中医尤其如此。


历代中医前贤、当代名老中医的处方往往每张都既有临床价值,又堪称书法精品。一名医生所写的字迹端正、清楚,容易辨认,会受到病家的欢迎,也可避免差错。


沪上十大名医之一的顾筱岩曾说:字是一张方子的门面,是一个医生文化底蕴、学识才华的外露。很多病家延医之先,常常先借其方子一看,以度学问深浅,医道高低。


所以,凡其入门弟子,先须习字,每晨先练字,临写字帖经先生批阅合格后,才能去读医书,已成定例。



(配图:仅供参考)


俗话说:“书为心画”,“医者意也”。书法与中医息息相通。


“永”字八法有侧、勒、努、趯、策、掠、啄、磔,笔墨强调筋、骨、血、肉、精、神、气、脉;中医八纲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方药运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中医的阴阳五行、寒热温凉,书法的疏密开合、浓淡枯湿,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致中和,要求天人合一、形神兼养、动静结合,而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同样是追求内容、行笔、情感的和谐统一。



(配图:仅供参考)


书法在运笔讲究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横画直起、欲快先慢、欲扬先抑、无往不收;而中医开方子,也讲究上病下取、阴中求阳、提壶揭盖、逆流挽舟、甘温除热、引火归原。


由此又联想起做人,也要懂得欲取先予、成人达己、以退为进、能屈能伸、吃亏是福、苦尽甘来。



(配图:赵泉连书画作品)


中医养生哲学与书法艺术的相互影响,互相渗透。坚持习之,将对心身健康大有裨益。


中医在养生方面重视情志调节。《内经》云:“恬惔虚无,真气从之”。认为人体应掌握身体与环境之统一,要精神上健康,方能达“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一个人如果欲求过多,私心杂念过甚,就会经常郁郁闷闷,凡事斤斤计较,感到有许多难以解脱的烦恼。离不开世俗纠缠,久则或肝气郁结,或暴怒伤肝,忧虑重重,精神不愉快,也就难免要得病了。


(配图:书法与静心)


在练书法时,可以思想集中,达到忘我而排除烦恼,摆脱世俗纠缠;而长期练书又可陶冶情操,使自己的思想达到更高尚的境界,培养豁达开朗,通情达理的性格,并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


正如庄子所云:“平易恬澹,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纵观历史,许多书法家的能达高龄,有些年过九旬仍然精神矍铄。问起他们的养生秘籍,或许就蕴含在书法与中医的“交流”之中吧。



整理:LI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