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医结合,是我一生的追求——访吴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谢守忠

 浑圆流韵 2015-07-28

采访手记:

“只会练拳不懂医,你就不可能懂得保养,不懂得保养就不可能身体健康,身体不健康怎么能练出好的功夫呢?”

说这话的人叫谢守忠,中国武术七段,吴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此外,他还担任着北京鸣生亮武学研究会名誉会长、辽宁鞍山市武术协会副主席、鞍钢武术协会副主席、鞍山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立冬时节,我对他进行了采访。

谢守忠先生是河北容城人,生于1942年,其父谢超珍曾在抗日将领宋哲元部下的二十九军任军需处处长,喜交武林朋友,受父亲的影响,他7岁时随父习武,先后练过少林拳等及各种武术器械。1974年跟随武术名家于伯谦先生学习戳脚翻子拳。并于八十年代有幸认识了著名武术家王培生先生,学习吴式太极拳、乾坤戊己功等拳理功法。后拜王培生的弟子张耀忠为师,较系统地学习吴式太极拳“印诚门”拳、械、推手等功夫。拜张耀忠先生为师后,让谢守忠对吴式太极“印诚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张耀忠先生的著作《中华武医穴位治病图解》一书,让他受益匪浅。


谢守忠与恩师张耀忠先生


在太极拳界,南派有“吴式太极快拳”,北派则没有。为了弥补这一缺憾,谢守忠开始尝试 “北派吴式太极快拳”的创编。2008年9月,谢守忠与弟子薛军合著出版了《北派太极快拳》一书。

“没有王培生师爷、张耀忠老师栽培,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是谢守忠经常说的一句话。2012年6月13日,谢守忠带领13名弟子,赴京到王培生先生墓地进行祭奠。

2013年2月1日,谢守忠的恩师张耀忠先生逝世。为表达对恩师的深切怀念,2月17日,谢守忠在鞍山举行追思会,并向张耀忠先生的遗像致敬,行三鞠躬礼。

“我师父早年跟王培生先生学习过吴式太极拳,后拜王老的弟子张耀忠先生门下,虽然辈分小了一些,但是师父对张师爷非常敬重,师爷病重期间,他多次带领我们去北京看望,师爷仙逝后,还多次去北京看望我的师奶。”谢守忠的弟子薛军说。

退休后,谢守忠在鞍山铁西永乐公园附近开了家中医诊所,过着治病救人,教拳传艺的生活。他说,我一生最大幸运的就是走上了习武行医之路。


谢守忠先生拳照

访谈录:

赵丛君:您已73岁了,却依然坚持练功,是一种什么精神支撑着您?

谢守忠:我是一个医生,我有让自己和大家健康的责任,我想越老越应该锻炼,要想鹤发童颜、松鹤延年,就必须和宇宙紧密相连,和大自然相结合,太极拳是高深的气功,盘拳是动功,站桩采气是静功,我每天有规律的习练感觉气血流畅。只有“天人合一”才能精神愉悦,我师父曾说“练功要与天地相合”,天地会给你健康、善良、幸福。我对中华武术的爱激发我对练功持之以恒。

赵丛君:您是如何与中医结缘的?

谢守忠:受父亲熏陶,我自幼背诵中医《汤头歌》,和习武并进,过去习武之人经常与人切磋难免受些伤害,都多多少少的研究一些医术。我也不例外,中医是治疗,习武是强身,我深知两者能互通互补。所以选中医作为我的职业,并与武术相结合作为我一生研究的课题。

赵丛君:行医和授徒有什么不同吗?

谢守忠:行医是体现在行动上的,是给人解除病痛,让人知道生命的重大意义。爱惜生命一定要仁慈善良。教授徒弟除了传承中华民族武术的技艺,最主要的还是思想层面,让人了解自强奋进和强身健体的意义,培养品格,做到目中有人、口上有德、心中有爱、行中有善。


谢守忠先生在坐诊

赵丛君:您的父亲也练武术?

谢守忠:我父亲是爱国将领宋哲元部下的军官。当年的“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就是宋哲元部队尚武风气的历史见证。父亲从小就给我讲侠义故事,教我武术的基本功,是父亲给了我武术的根基,我对武术的挚爱也是受他老人家的影响。他喜欢结交武林朋友,他很欢迎武林朋友来家做客。受父亲影响,我也是如此,朋友来访都是在家中招待。

赵丛君:跟随王培生和张耀忠二位先生学拳的过程中,最难忘的是什么?

谢守忠:我最难忘的是师爷在八十年代初来鞍山讲学,他的武学理念深深的感染了我。当时王老讲到了太极拳技击应用的“乱踩花”时,对我细心指导,当时王老一搭手就看出了我的武术底蕴,边与我推手,边对我悄声指教,告诉我行拳之理。王老也感觉到我的家传功夫,指导我把他的武学理念用到我的家学会很有效果的。后经我的师父张耀忠先生多次悉心指导,毫无保留的传授。我经过几十年研磨探索,果然受益丰硕。我把王老武术理念和中医相结合,因为我是中医主任医师,听王老讲学一下激发了我对武术的灵感,使我茅塞顿开,武术和医学互相渗透,这是我一生所追求的。

二老虽相继过世,音容笑貌确仍历历在目。


演示枪术

赵丛君:和王培生先生相识后,为何拜张耀忠先生为师了?

谢守忠:这是历史的原因,是王培生师爷的安排。拜张耀忠先生为师当然也是张耀忠师父的人格魅力。事后王老为我的事情,也曾指示张全亮师叔、王乃召师叔在北京开会讨论过我的师承归属。

赵丛君:拜张耀忠为师您的辈分就低了,您不在乎吗?

谢守忠:我在乎的是真才实学,在乎的是武术魂。辈分只是一个称呼,不能代表什么。只要能学到真正精髓的东西就行,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辈分”也说明不了一个人的水平高低,功夫的高低不能用辈分来衡量!有继承有发展才是正能量。我创编的快拳在全国的习练者数千人,入室弟子近300人,应该说辈分没有影响我的进步和发展。


辅导弟子推手

赵丛君:入室弟子近300人中,功夫超过您的有吗?

谢守忠:目前还没有超过我的,就是整个武术界徒弟超过老师的也不多见。这主要是徒弟们都还很年轻,阅历底蕴浅,需要时间的积淀。当老师的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相对于能够真正把武术文化当成自己生活一部分,并刻苦专研的学生,我认为经过长期的磨砺,将来他们会有超过我们的。

赵丛君:您最先在全国打出了“印诚门”这个名号,为什么要这么做?

谢守忠:“印诚”是师爷的法号,师爷在世时就想把他的武学体系“印诚门”宣传出去。我的武学成就都是来自于师爷,所以在大型的武术赛会上,我的弟子们高举“北派吴式太极拳印诚门”的大旗,也是了却了师爷的一个心愿。

赵丛君:当时为什么要创编快拳呢?

谢守忠:师爷在世时,我曾问过:为什么北派吴式没有快拳?师爷讲:“有快拳,解放后人们追求健身的多,研究技击的人少了,所以快拳失传了……”。我说:“我经常领徒弟参加比赛,有时各派太极拳在一起比赛,同样水平吴式拳没有发劲,表现力和观赏性很差,体现不出功力。所以吴式拳在比赛中很难获得金牌……”。随后我将创编“太极快拳”的想法跟师爷说了,师爷非常支持我的想法,并给我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


谢守忠先生的著作

赵丛君:创编的过程中有没有反对的声音?

谢守忠:有好多人提出质疑,而我师父却一直支持着我,我现在仍万分的感谢他老人家,没有师父的支持就没有快拳的诞生。我师父曾公开讲,“武术要发展,只有继承才能发扬,谢守忠不论是在习武的阅历还是在对武术的理解及造诣,创编快拳他可以…”在快拳著作编写过程中,他不顾年事已高,多次的关心令我难忘。我不用多说,大家可以猜想的到。用我师父的话说:“武术必须继承,也要发展……。”他告诉我走自己的路,不要管别人说什么……

赵丛君:您创编的太极快拳与传统的吴式太极拳有什么不同?

谢守忠:北派吴式太极快拳,又称吴式太极“快架子”,也称“用架”。文火可练身为体,武火则发劲为用。也就是“慢练为功,快打为拳”。练体则以文火行拳,亦称“慢架子”,以养为主。慢架行拳讲究缓慢虚静、轻灵圆活、松静自然、精神内敛,以蓄养丹田内气之充实,以松柔著称,没有脱离传统吴式太极拳风格特点。而“快架”拳则发劲饱满,体用结合,快慢相兼,注重功力的体现及运用。“快拳”不是慢拳快打,而是讲究“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是培养“丹田爆炸”之功。这是与传统慢拳的区别。

北派吴式太极快拳之发劲与其它拳种的发劲略有异同。其特点是,要求小腹松沉,气机自然入骨。发劲主要以内动为主,不露形迹,不蓄劲,而是在运动之中感觉松透,突然发劲。劲力要快似离弦之箭,速风不及掩耳,势不可挡,无坚不摧。要求放长击远,要做到“松、猛、透、脆、快”五字。发力的特点好似“抽鞭子”之状,又如弹簧,突然反弹而出。动静相兼,刚柔相济。有“静若萍湖秋水,动如山崩地裂”之感。


谢守忠先生近影

赵丛君:您创编的太极快拳对整个武术有什么贡献?

谢守忠:传统太极拳大多是老年人参加,如今吸引了年轻人对太极拳的关注。太极拳的“慢”,一般年轻人的心性感悟不到太极拳的奥妙,快拳发劲,有跳跃动作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快拳习练者也为之增多,逐渐增加各年龄层次太极拳习练者的参与性。应该说我对中华武术有一点小贡献。
赵丛君:您认为自己主要的建树是什么?

谢守忠:我主张“武医同源”。我写的《武医同源用运动处方防治疾病》(暂定名),已经和出版社签好协议即将出版。练武术必须自身健康,我主张把武术与中医、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养生与功夫相辅相成,同时增进,不盲目的运动,这样对人的身心健康会更有益处。
赵丛君:今后在弘扬太极快拳上有什么打算?

谢守忠:我会在目前的北派吴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武学所积累的经验,让它进一步的更加完善,日趋走向成熟。


指导弟子薛军练枪

赵丛君:结合您个人的体会,您觉得怎么能练好太极拳呢?

谢守忠:我认为谁也不能说太极拳练得最好,只能说修炼的层次不同。因为他很像写书法的道理,没有千锤百炼是很难写好,一个字能写好,什么字都能写好。太极拳同样是这个道理,一个简单的招式弄懂了,其它也是相通的。不是会多少趟拳路子,而是你自己对太极拳的理解和感悟了多少。“一个字”、“一个招式”需要博大精深的理论,需要千辛万苦揣摩,需要知识的渊博,需要内在的修为。

我大年三十都去练功夫,正是体现了练拳的不可间断性。要从中悟出持之以恒的道理,初学太极拳讲的是缓慢均恒,举动轻缓,是为了运劲,须无微不至。开头就用快速的练法,必然使有些动作过程滑过,体验不到丰富的内涵。只有反复锻炼才能极虚极灵,又能极重极轻,快慢轻重,随心所欲。能轻则松,能松则快,能缓则内劲增长,不用力而自然沉重,轻而不浮。拳论中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轻轻运行,只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轻的练法,动作才能越练越灵活,才能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高度敏感性。  

赵丛君:您觉得师徒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谢守忠:武术界的师徒关系应该是以继承发展武术为己任,齐心合力共同拧成一股绳,为之奉献一生。师徒应该亲如父子,研究和追求武术似朋友。作为老师应该对弟子的为人、为艺负责。“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特别是在传承上,老师有责任,有义务的把传承做好。作为弟子,既然拜在老师门下,就应该尊师如父,刻苦专研,生我者父母也,教化我者老师也。这都是古训。


谢守忠先生演示太极拳

赵丛君:您觉得太极拳发展到今天,还是不是武术?

谢守忠:太极拳当然是武术,应该说是武术的上乘功夫,是很有威力的。从某些方面来讲还要看修练到什么程度,练太极拳必须只有在“明师”的指点下才能出来好的功夫。我是把王培生先生的武学理念运用到我日常的练功中才有了我目前的功夫和健康的体魄。“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只有真正理解到太极的精髓才能上升到武术的层面,否则就是“太极操”。

赵丛君:太极拳兴盛中,隐藏着危机,您认同吗?

谢守忠:目前打太极拳的人很多,但大多对太极拳的精髓不甚了解,进而成了“太极操”,这也算是兴盛中的危机吧。

“太极十年不出门”、“未曾习拳先读书”。真正系统的掌握太极拳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它要求习学者不但要有很好的文化素养和悟性,能够读懂《黄庭经》《太极图说》等文化经典,而且还要在明师的指导下勤学苦练,不光是习练,还要研究揣摩其中的丰富内涵,通过认真严格正确的修炼来诠释太极文化,达到上述要求,才能是一个合格的太极拳传承者,进而对社会有所贡献。


与深圳弟子合影

赵丛君:您怎么理解武医不分家?

谢守忠:武术与医学自古是一家,中华武术和中医历史悠久,“武医同源”早已经形成,中国的圣贤们早就把武术医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早在三国时期就有华佗创的“五禽戏”。这种以健身为主的“五禽戏”,虽然不是武术,却给后世武术中的仿生拳学奠定基础。

武术的拳种主要是由搏击格斗的实战要求,而在长期社会发展中演变而来的。每一个拳种的形成、发展,几乎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医学的影响,从而具有很高的健身医疗价值。如少林拳的产生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克服坐禅而导致的身体委靡,“少林伤科医术”成为“少林七十二艺”。太极拳与传统医学更是紧密相连,太极拳修炼通过经脉、穴位及意念的导引,成就太极功夫。


演示剑术

赵丛君:武术精华与糟粕并存,如何能去伪存真?

谢守忠:目前社会上有个别的所谓“大师”们,把武术、太极拳赋予“玄化”、“神化”,这些现象阻碍了武术的发展。真正的武术精华是通过时间来验证的,是经得起推敲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经常说的。中国武术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能健康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赵丛君:您说自己最大的幸运就是走上习武行医之路,那么您觉得现在的人如何去具备这样的东西,您又打算如何影响别人?

谢守忠:武术、中医都是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我们民族的好东西。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最终是为人类造福。作为中国人应该有责任研究和了解我们中国的精髓。老一辈留下来的遗产不能在我辈失传,我们武术人有义务做好传承。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尽己之能把所学传给后人。


与原中国武术院副院长张山先生合影

赵丛君:请您为武术事业的振兴提几点建议。

谢守忠:武术有利于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我认为武术应该得到政府的支持,从娃娃抓起,把武术引进学校、机关。武术的灵魂是技击,武术在过去,首先是防身自卫,然后才是强身健体。我们目前的武术大多是健身为主,防身的作用渐渐淡化了,真正武术灵魂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武魂” 亟需回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