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娥碑
据(清)姚际恒《好古堂书画记》:张南轩临曹娥碑。与文氏【文衡山,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停云馆(明嘉靖间长洲文氏停云馆)刻石所刻一札,笔法相类,后附赵松雪(赵孟睿1254—1322)送中峰茶启,合为一册。
姚际恒(1647-约1715)清目录学家、藏书家。字立方,号首源,一号善夫。安徽休宁人,居杭州府同城设治的仁和县。
曹娥碑,元嘉元年立,《曹娥碑》明人传为王羲之书。小楷,二十七行。此帖结字扁平,用笔多不藏锋,有隶书笔意。其章法自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无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朴天真之趣。应为唐以前人所书。
1、曹娥碑来历
元嘉元年(151)县长度尚改葬曹娥于江南道旁,并建庙,命邯郸作诔辞,立碑庙侧,以彰曹娥之孝烈。此诔文文不加点,一挥而就。《会稽典录》说:度尚先让魏朗作碑文,写成后还未出示,在酒席上准备拿出来时谦虚了几句。谦虚果然是传统美德,这几句话就价值连城,历代就出现了如许与碑文有关的佳话。度尚让少年邯郸淳试着写一篇,邯郸淳“操笔而成,无所点定”,果然才如潘江陆海,直追贾生相如,魏朗为之毁稿。
公元195年,议郎蔡邕(字伯喈,蔡文姬之父,陈留圉县人)得罪要津,流放五原,遇赦,又得罪权贵,只好亡命江海,至吴越,闻之赶来观看。因夜到曹娥庙,就借着月光,手摸碑文,叹为奇文,蔡邕少时以孝闻名,衣不解带侍奉母亲至死,他夜读碑文并如此赞叹,当不仅是为邯郸淳的文采倾倒,忙索笔在碑阴写了“黄娟幼妇,外孙齑臼”八字赞颂这篇碑文。
曹操是蔡邕生前好友。一次行军过故人庄,偶见曹娥碑帖而询诸文姬。这位以创作《胡茄十八拍》著名的才女也据实以不解其意相告。其时主薄杨修称已经破译。好胜的阿瞒要杨暂且勿言。马行三里,曹操突然省悟,双方核对答案,居然都为“绝妙好辞”四字。原来,黄娟乃有色之丝,为“绝”;幼妇为少女,即“妙”;外孙系女之子,为“好”;齑是姜蒜类调料碎末,味辛。捣烂这些东西的捣臼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即为“辞”字的异体字。四字相连,就成了“绝妙好辞”。后来,曹操借故杀了杨修,据说这也是曹操忌妒杨修才智的事由之一。
从此,《曹娥碑》一事便传遍天下。骚人墨客源源来到曹娥庙,为碑事作文吟诗,临摹碑帖……。
汉曹娥碑约于北宋元祐年间堕江。后晋代的王羲之、明代太监赖恩、王羲之后裔王作霖、清代浙江巡抚方观承所刻四碑也已失落。王羲之从建康来到会稽,在上虞,他以飘若浮云矫若游龙的书法将曹娥碑文写了两遍,不过用的是小楷,由吴茂先刻碑存于庙中,后被人取走,不知所踪。王献之《曹娥碑摹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院。现存曹娥庙内的是块宋碑,为王安石之婿蔡卞于公元1093年所书立。
2、上虞曹娥孝女庙
号称“江南第一庙”,位于上虞曹娥江西岸,为纪念孝女曹娥投江救父的故事而建。
曹娥(130
-143),东汉会稽上虞梁湖曹家堡人,曹娥从小没了母亲,父女相依为命。东汉汉安二年(143)五月五日,曹娥父曹盱是一位巫师,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子胥时,这天风急浪高,不幸落入水中被水所溺,不得其尸。年仅14岁的曹娥,为寻其父投水而亡。后人为纪念孝女,把舜江改为曹娥江(自东汉孝女曹娥投江救父事迹流传后,魏晋以来,上自东山,东小江,经龙山至百官,更名曹娥江)。汉元嘉元年(151)县长度尚择地改葬,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边造了庙,塑了她的像,尊她为“孝女娘娘”,命其弟子邯郸淳作文(作诔辞),立碑庙侧,还把渔村叫做曹娥村,每逢曹娥救父这一日,曹娥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各省各府都有来拜曹娥孝女娘娘的,许多人题词送匾赞扬曹娥的孝行。
3、舜江迎潮神伍君(纪念伍员伍子胥)活动由来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派费无忌为太子建娶秦女,太子少傅见秦女美丽动人,居然劝平王自娶,使秦女后来成了楚昭王的母亲。费无忌既结怨于太子,就害怕平王身后太子报复,乃向平王进尽谗言,间离父子,终迫使太子亡命奔宋。太子太傅伍奢尽忠入谏,欲匡正之,遂被逮下狱,并挟为人质,欲将他已出走至吴、郑的二子伍尚、伍员(子胥)骗来一网打尽。伍尚求仁得仁自投罗网,伍员为人刚勇,与太子建东奔西逃,图谋复仇。太子建为获得某种支持,在郑国搞颠覆活动,事败被杀,伍员携建之子胜白发过昭关,逃到吴国,成为著名的复仇者。
伍员入吴,助公子光(后来的吴王阖庐)刺杀吴王僚,击楚,七战七捷,掘楚平王墓,当着六千将士的面,鞭尸三百,痛快淋漓地报了仇。
吴越之争,变幻诡谲。时主要人物不都来自楚国。在吴有伍员、孙武、伯嚭,在越有范蠡、文种。
夫差大概是因为在父亲阖庐与勾践的争霸战中,伍员未能立功取胜,反使父亲手指受伤感染致死,遂不再信任伍员,而专信与伍员经历相似的贪财佞臣伯嚭,使越国得到上下其手的机会,最终反败为胜。伍员认为吴国最危险的敌人不是齐国,而是曾被吴打得没有还手之力的越国。他富有远见的预言惹恼了夫差,被赐死。他死前让门下舍人将他的眼睛挖出来,悬于东门,以见越国灭吴,表现了这位著名的复仇者最后的复仇愿望。夫差闻之大怒,将他的尸体盛入鸱夷革沉江。《越绝书》云:“勇士执之,乃有遗响,发愤驰腾,气若奔马;威凌万物,归神大海;仿佛之间,音兆常在。后世称述,盖子胥水仙也。”这“水仙”可没有今日的水仙花清雅,也没有纳西索思缱绻,问题就出在这上面。《录异记》说:“夫差杀伍子胥,煮之以镬,乃以鸱夷橐投之于江。子胥恚恨,驱水为涛,以溺杀人。”
伍员死后,吴人怜之,为之立祠,他就这样成为波神(又称涛神),常在长江、钱塘江、舜江覆舟溺杀过往旅客。老百姓只好年年在伍员的忌日临江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遂形成端午龙舟迎潮之俗。端午节通常是祭祀屈原的,《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五日,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观之。”又说迎伍君是东吴之俗。在别的地方纪念楚国忠臣屈原时,处于越地的上虞舜江却在祭祀楚国的叛臣、越国最危险的敌人伍员伍子胥。
4、曹娥庙沿革记事
东汉元嘉元年(151)上虞县令度尚,为孝女曹娥造墓建庙,并立石碑,由弟子邯郸淳撰写碑文。
东汉兴平二年(195)中郎蔡邕题“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于碑阴,隐语“绝妙好辞”四字,为中华第一字谜。
东晋升平二年(358)右军王羲之以小楷书孝女曹娥碑于庙,并由新安吴茂先镌刻成碑。
北宋治平三年(1066)上虞朱回之女朱娥,十岁为护卫祖母而被杀死,祖母赖以得脱。宋神宗时,会稽令董楷立像庙中。
北宋元祐八年(1093)建正殿五间。侍郎蔡卞重书曹娥碑(今存庙中)。
北宋大观四年(1110)敕封灵孝夫人。
北宋政和五年(1115),加封昭顺夫人。郡守汪纲扩建后殿五间,供曹娥父母与朱娥配享。并于孝女墓前建“双桧亭”,张即之题写亭匾。
南宋淳祐六年(1246)加封纯懿夫人,并封神父为和应侯,神母为庆善夫人。
元至元五年(1339)敕封慧感夫人,尹宫诚重修殿宇。
明洪武八年(1375)诚意伯刘基(刘伯温)奉敕祭奠。有青田诔辞书额存庙。
明正德五年(1510)重修殿宇。
明嘉靖元年(1522)太监赖恩集唐剌史李邕(李北海)文字,凑成曹娥碑,为大碑于殿壁。
明嘉靖四年(1525)郡守南大吉修庙廊之。
明万历十年(1582)沈东江募建高间。
清顺治六年(1649)总漕尚书沈文奎,重建殿宇,加高大焉。
清康熙十二年(1673)右军后裔,中书舍人王作霖,临摹王羲之曹娥碑字帖镌石庙壁。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二月,曹娥庙坏于飓风,郡守俞卿捐俸创修,九月完成。复建“沈公祠”于庙右,以褒沈文奎建庙之功。
清雍正十年(1732)郡守顾济美、建华表石牌坊于墓道前。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后殿火毁,次年重建。
清嘉庆十三年(1808)敕封福应夫人,于庙前建“御碑亭”恭勒徽号。又浙江巡抚阮元,属金匮(今无锡)钱泳,以隶体书曹娥碑一通,由山阴县知事徐元梅捐赀上石,由会稽陈鸿熙从杭州运石到上虞立于庙中。
清同治五年(1866)加封灵感夫人。有慈禧太后懿旨赐“福被曹江”匾额一块。
民国十八年(1929)三月,委员长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来曹娥庙瞻拜孝女。同年七月曹娥庙全毁于大火。
民国二十三年(1934)当地乡绅任凤奎募资重建曹娥庙,民国二十五年(1936)竣工。
1984年浙江省上虞县人民政府拨款、上虞县民间集资委员会募资重修曹娥庙。于1987年基本修复。
1993年上虞市募资重建正殿暖阁,重刻曹娥座像,重铸铜香炉,并恢复蒋中正书“人伦之光”匾。
1995年上虞市募资重建“御碑亭”。
1999年上虞市募资恢复双亲殿(后殿)重建双亲座像和暖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