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小楷《孝女曹娥碑》最好的三个传世版本欣赏

 所来所去 2023-05-01 发布于云南

曹娥, 浙江会稽上虞人(今浙江绍兴上虞区), 是东汉有名的孝女。 她的父亲曹盱是个巫祝,负责祭祀工作。 东汉汉安二年(143 年)端午节那一天, 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不幸掉入江中, 生死未卜。当时曹娥年仅十四岁, 她昼夜沿江哭寻父亲。 过了十七天, 在五月二十二日这一天她也投了江, 五日后她的尸体抱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

人们为了纪念她, 改舜江为曹娥江。 而为了表彰她的孝行, 元嘉元年(151 年) , 上虞县令度尚改葬曹娥于江南道旁, 由邯郸淳作文, 刻石立碑, 以彰孝烈。

碑之既立, 加以碑文妙绝, 自引得凭吊者如云似潮。 其时著名的学者蔡邕, 便是其中一人。 他“值暮夜, 手摸其文而读, 题八字于碑阴: '黄绢幼妇, 外孙齑臼’ 。 ” 然而, 这八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观者不得而知, 蔡邕辞世之后, 这就成了谜。

第一个揭开谜底的, 是杨修。 三国时, 曹操和杨修一起来曹娥庙祭拜。 看到碑阴“黄绢幼妇, 外孙齑臼” 八个字感到很奇怪, 不解其义, 最后还是杨修破译了这个谜语, 他解释说: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 那便是“绝” 字; “幼妇” 是少女, 即“妙” 字; 外孙是女之子, 那是“好” 字; “齑” 是捣碎的姜蒜,而“齑臼” 就是捣烂姜蒜的容器, 又叫“受辛之器” , “受” 旁加“辛” 就是“辞” 的异体字。 所以“黄绢幼妇, 外孙齑臼” 的谜底便是“绝妙好辞” 。 这四个字其实是对正面碑文的赞美。

因为有了这个故事, 便成就了 “曹娥碑” 作为“中国最早的字谜”的美誉。 在灯谜中, 甚至还专门设置了一个谜格“曹娥格” 。

东晋升平二年(公元 358 年) , 王羲之到曹娥庙, 以小楷书《孝女曹娥碑》 文存庙, 又有新安吴茂先为其刻碑。 三年后, 晚年体弱多病的王羲之去世。 后世公认此作是王羲之生平最后的一幅小楷。

王羲之小楷《孝女曹娥碑》版本很多,其中最好的版本有三个,传世拓本最好的是安思远藏本、和翁万戈藏本,唯一的墨迹本是辽宁博物馆藏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

一、安思远藏本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二、翁万戈藏本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三、墨迹本

现由辽宁博物馆藏本,这个版本有两个地方值得注意,一是卷首有康生1965年的题签,二卷后有赵孟頫等名家的题跋。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6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文章图片19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文章图片22
文章图片23
文章图片24
文章图片25
文章图片26
文章图片27

1800 多年过去了, 历史的风尘掩盖了无数传奇故事,所幸的是有了邯郸淳的文章和王羲之的书法,才使孝女曹娥投江寻父这一历史传奇故事留传至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