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山水画临摹教学中的问题(上篇)

 zj.thqiu@126.com 2015-07-29
2014-03-27 14:01:07 来源: 艺术家提供作者:何加林摘要:1、临摹的意义 临摹是指在有一个范本的前提下,用对临意临,背临的方式去将这一范本的技法构图以及画面精神转移到自己的画面上来。这是一个学习的手段和过程。 提到临摹,许多人都不以为然,总觉得这是一个“死方法”,造成这种误解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一是有许多人在临摹的过程中未能正确的掌…

  1、临摹的意义

  临摹是指在有一个范本的前提下,用对临意临,背临的方式去将这一范本的技法构图以及画面精神转移到自己的画面上来。这是一个学习的手段和过程。

  提到临摹,许多人都不以为然,总觉得这是一个“死方法”,造成这种误解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一是有许多人在临摹的过程中未能正确的掌握临摹的要领和方法,一时埋头“死临”,结果顽固不化,二是西方艺术进入中国后,改变了中国画的认知观念,以为只要多画写生,多看现代的作品就够了。殊不知,未经过传统临摹的训练,笔墨的根基就无法扎实,艺术的道路就走不远,三是临摹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条件去完成,在节奏飞快,功利主义横行的今天,许多人是无法静下来甘于寂寞去做这种短期难出效果的案头工作的,认为临摹毫无价值已成为理由。因此,在一段时间里,临摹被曲解为“走形式主义”、“复古主义”。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在以往的本科教学中始终坚持以临摹带动写生,以临摹、写生带动创作这一方针,在大学四年制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临摹为主,特别是山水专业教学在陆俨少先生制定的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对古代经典作品的临习蔚然成风,教学成果斐然。其实,临摹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阶段性的投入时间,就会从中获益。一个从事山水画创作的画家,如果没有几年的潜心临摹,是很难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因为山水画不论是技法还是精神追求,相对于其它专业都要复杂的多、丰富的多,它的笔墨变化和要求也是最为复杂和高难度的,只有通过临摹,才能帮助画家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效果去获得笔墨的真谛。清代王原祁就说: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这里的“临古”指的就是临摹。清代蒋和在《学画杂论》中说:“学画须先临摹,树石勾勒,山石轮廓,俱须得势,用笔简老。既然得势,须得相生之道,必以熟为主,先将大帧按图勾摹,熟后使能离古法而自出新意。若勾勒未熟漫出新裁,必有牵强处。学习须从规矩入,神化亦须规矩出,离规矩便无理无法矣。再三强调了临摹的重要性,而”熟“字本身就是要求对临摹的持之不断,并指出临摹是为了学规矩、学法度,如若不懂规矩而”漫出新裁“,就会牵强生硬。

  所谓”不可立论高远“是指初学者往往好高骛远、心比天高,不愿脚踏实地地去临摹,因此再三强调,”取古画笔墨之苍劲简老学之,须数年之功可到“。强调临摹的用心处。

  一个人的艺术生涯好比是在建筑一座大厦,根基越扎实、楼层就越建的高,用几年的时间去打基础,为得是以后的几十年,这种基础不能不要。

  2、临摹的手段

  临摹的手段多种多样,因人的喜好和追求而异,并非一层不变,试作以下介绍。

  (1)拷贝临摹:拷贝临摹主要是针对宋画的一些十分工整的山水画而言,如:宋人小品、宋画大作,以及界画等。

  (2)用墨线在拷贝纸上将临本之大结构勾勒出来(用墨须浓)。

  (3)拷贝完后,抽出临本置于前方,将白娟或宣纸置于拷贝纸上,便能隐约看到拷贝纸上的墨线,然后,对着临本开始临摹,此时,临摹出来的作品不会”跑型“。

  2、对临

  对临主要是指在不须拷贝的前提下,对临本直接进行临摹,这些作品主要适用于元以后较为写意的作品和局部。

  对临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临本的神采和临摹时的自由度,这种要求对拷贝临摹同样重要。

  对临时,可由近及远,由下至上,由实到虚,由大到小,由浓到淡的去临摹。可先从山石着眼,也可先从树木入手。从山石着眼,须先分繁简、疏密、大小、主次去勾勒,间以皴擦,然后再补树木等;若从树木入手,须就最近处主干勾勒,或先从枝顶画起,或先从根部画起,也可从中间主干部画起,因临本而定。主树完毕,便须画出其所倚山石,由此往复。对临时,须依照皴、擦、点、染秩序,不可在某一局部皴、擦、点、染完毕后再去画其它部分,导致画面无法统一。

  3、变体临摹

  变体临摹主要是指临摹到了一定的阶段和程度,已经掌握了某家一定的笔墨程式,然后要求学生以某家的方法去画自己的构图,这种构图可以是从生活当中来,也可以是自己根据经验重新组合布置的,这一过程主要是训练学习的构图能力和消化临摹时所学的笔墨能力,是开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想象功能。

  变体临摹是手段,但不是目的,适用于本科三年级以上的临摹。

  4、背临、意临

  背临主要是指在临完某件作品时,通过记忆,将作品的主要精神和笔墨结构,通过一定程度的笔墨表现出来,以训练自己对临摹所学的掌握,这种方法多用在高年级的教学中。

  意临主要是指在临摹时,并非按照临本的表面结构去临,而是假借临摹、训练自己对临本的不同理解和感受,所临出来的东西有时与临本相去甚远。此种方法,主要是训练学生对笔墨的理解和自己对笔墨的个性张扬,求神似不求形似。一般适用于研究生阶段,或已有多年创作经验的画家。

  临摹的阶段性

  (1)树石、小品的临摹

  树石、小品的临摹有两层意义:一是了解山水画基本原理和组合要素,二是通过简单的临摹,训练用笔用墨的能力。

  古人讲:石分三面,树分五枝,画石头注意其阴阳向背的自然法则,画树时,应注意其前后穿插的自然法则。画石应大小相间,画树应俯仰拾得。堆石走脉以成大山,疏干密枝以成稠林。石有斧劈、披麻、解索、折带之皱法,树有点叶、夹叶,春夏秋冬之变化。临树法时,应先从枯木画起,画枯木能训练树法的主次关系、用笔关系,树的出枝应有”蟹爪“”鹿角之分“。树干以双笔勾写、枝梢可一笔画出,也有一笔画树干枝梢的。树叶以夹叶点叶法,须注意攒三聚五的疏密组合,树叶要紧抱树身,用笔似写字,特别是夹叶,大小变化要均匀。画寒林丛树,则要有俯仰拾得之势,寒林须有萧瑟之意,丛树须有枯荣之变。临石法时,应懂得山、石一体,势从脉出。勾勒、皴、擦、染、点有序,各种皴法因地理不同而变化,用笔时中锋或卧笔中锋,切忌妄生圭角。

  临小品时,应注意画面的整体性和虚实、繁简、浓淡、枯湿、轻重的变化,处处皆合画理。仔细观察古人对于画面位置的经营和布置,以及笔墨的用心处。

  不论是树石临摹,还是小品临摹,最紧要处是对笔墨的理解和掌握,千万不要只顾外形而失去笔墨的意味和质量。特别是对笔性的训练。一定要沉稳,匀力、笔笔送到,并达到凝炼,洒脱的笔墨气质。勾勒之间,呼应有致,如同写字。

  宋、元作品的临摹

  清代沈宗骞云:吾人生千百名家之后,笔法局法已为古人用尽,学者但得多见而能记忆,作画时或将一家作法,或杂采各家之妙即是好手。若恃已之聪明,欲与古人法外另癖一径,鲜有不入魔道者,切宜记之。

  宋元作品,画理精癖,笔墨烟高,格调典雅,境界高古,是古代山水画最具代表性的时期,学画不学宋、元、便不识源流,不识画法,因此,宋、元、作品的临摹是学生在临摹阶段的重点。

  宋画的临摹,可先从小品画起。宋代有许多不知名的宫庭画家,画了大量的团扇,有工有写,有水墨有设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烟岫林居图》、《雪江卖渔图》、《江亭揽胜图》、《烟江欲雨图》、《秋江瞑泊图》、《长桥卧波图》、《汉宫图》、《曲院莲香图》、《江村图》、《金明池争标图》、《松下闲吟图》、《云关雪栈图》、《秋溪放牧图》、《雪山行骑图》、《春江帆饱图》、《池塘秋草图》、《雪霁图》、《江天春色图》、《沙汀烟树图》等。

  在临摹宋人小品时,应注重画面的整体气息,笔法运用、分染层次、浓淡关系等,特别是心境要和,要静,方能体会宋人在方寸之间所展现的无尽空间和想象。

  在临宋人大画的时候,除了学习笔法、墨法之外,还应对画面的气局、位置经营、丘壑布置、结构设计以及意境的烘托进行研究。

  4、教学问答

  (1)问:初学山水应怎样去临摹?

  答:初学山水,应选一些较为基础的课徒画稿去临摹,如:倪云林的课徒画稿,龚贤的课徒画稿,石涛的课徒画稿,陆俨少的课徒画稿,顾坤伯的课徒画稿等,千万不要选用当代那些不入流的画家自编的课徒画稿,那样会学出坏习气的。学习临摹课徒画稿时,无须进行拷贝,直接对临即可,目的是掌握树石法的基础知识,训练笔墨能力,对笔法、笔意、笔性的掌握便由此开使始,特别是笔性的训练,一开始就须请名师指点。

  (2)问:初学山水画时,是否可以临摹《芥子园画谱》?

  答:《芥子园画谱》的确是一本不错的临本,过去有许多画家都是由这本书启蒙的,但这本书因为是木刻本,没有水墨变化,也体会不到笔在纸上运动的轻、重、缓、疾。因此,最好是选择近几年出版的被公认的一些水墨印刷品临本(前面我已提到),而对《芥子园画谱》多读多看就行了。

  (3)问:临摹时笔、墨、纸、砚有何讲究?

  答:临摹时毛笔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如果是宋人小品的临摹,就必须选择较为挺健的小狼毫,如果是董源、巨然、黄公望、龚贤等的作品临摹,则以较为挺健的羊毫或加健羊毫为宜,如果是范宽、李唐、王孟、石涛等的作品临摹,则以大狼毫为宜。当然,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笔力来选择各自的用笔,因人而异。狼毫的选择以北京李福寿品牌为佳,羊毫的选择以湖州的善涟品牌为佳,近来也有杭州邵芝岩笔庄,新兴斋笔庄生产的毛笔,质地也不错。墨的选择一般以油烟、漆烟为好,如果临倪云林、董其昌、梅清的作品则以松烟为佳。千万不可以墨汁去临,如用墨汁,则须加水研墨方可使用。墨可以曹素功、胡开文、一得阁等品牌选用。纸的选用比较复杂,主要是临本适合于哪种就选那种,如宋人小品可选择用绢本、熟宣,元人作品可用半生熟的富阳宣、川宣、豆腐宣等,明清作品则可用生宣、富阳宣、川宣等。绢本可用仿古绢去临、富阳宣宜选择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产的宣纸,而生宣、熟宣则最好是安徽产的红星牌宣纸。至于砚台,只要发墨,细腻就可以了,端石、歙砚具可。

  (3)问:临摹时常常被形所束缚,要么形画的很准,却失去了气韵,要么气韵出来了,形却跑掉了,该如何处理这对矛盾?

  答:一般地说,很少有因画出气韵而跑形的,因为画面里的形本是为气韵而设的,在临摹的时候形神俱备才是要旨,而有时画得顺气了,形上有一点矩离或多几笔,少几笔并不重要,但千万不能”跑形“。另外,在临摹的时候,常常会太注意形、太注意一笔一划的摹仿,这样表面上是很象,其实已失去临摹的要点。因为,临摹是为了学方法,学画面整体的把握能力,而笔的摹仿,便失去自己的主动性,依赖于机械运动既不动脑,又无法训练心手一致的记忆积累,离开临本就不会动笔了。所以,临摹一定是要用心去解析临本中作品的方法运用的,不要局部的,偏面的去临,而因整体的,全面的的去临,并从中揣摸古人笔痕墨迹的规律,这时,你就不会觉得形是一种负担了。

(责任编辑:高頔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