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房用具数量不多,但类别齐全。从馆藏文物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出砚、墨的发展脉络。 首先来看看汉代的砚。汉代的砚分砚板与研石两部分,砚板又分两类,一类如下图这方西汉时期的圆形石砚的砚板。
另一类汉代石砚砚板为长方形石板,研石有方的,也有圆形的,或四角为圆角的方形研石。如下面这方国博馆藏的“漆盒石砚”,长21.5厘米、宽7.4厘米,山东省临沂市金雀山出土。这方石砚漆盒精美,可以断代曾经的使用者身份显赫。
国博展示的汉墨存放于锦盒之类,不易看清。下图为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西汉墨丸,与国博的类似,看得真切一些。 汉代研墨方式是将墨丸放在砚板上,用砚石碾压,并兑水调和成墨汁。下图为广州南越王墓出土文房用具的研磨演示。 东汉松塔形墨,高6.2厘米、直径3厘米,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西郊出土。此墨呈松塔形,黑腻如漆,使用了墨模加工成型。西汉初开始把墨制成小墨丸状,至于东汉把墨制成锭状,就可直接在砚上研磨。此墨出土地距古隃麋不远,不知是否就是东汉时期的隃麋大墨。到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韦诞对松烟墨进行了改良,开创了中国制墨业添加珍贵辅料的先河。 墨的变化同时带来砚的变化。从砚板加研石碾压研墨,变为直接将成型的墨锭在砚上研磨。砚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西晋青瓷三足圆砚
北宋抄手百一端砚
明代程君房造“玄玉”墨。明董其昌喜用程君房墨,并称赞道“百年之后,无君房墨而有君房墨,千年之后,无君房墨而有君房之名”。400多年过去了,今天在中、日墨品收藏界,均以能藏君房墨为荣,以能藏君房墨为藏墨最高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