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国家博物馆(三)文房用具

 百了无恨 2015-07-29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房用具数量不多,但类别齐全。从馆藏文物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出砚、墨的发展脉络。

  首先来看看汉代的砚。汉代的砚分砚板与研石两部分,砚板又分两类,一类如下图这方西汉时期的圆形石砚的砚板。

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wbr>文房用具 <wbr>上
  西汉圆形石砚所配的研石。


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wbr>文房用具 <wbr>上

  另一类汉代石砚砚板为长方形石板,研石有方的,也有圆形的,或四角为圆角的方形研石。如下面这方国博馆藏的“漆盒石砚”,长21.5厘米、宽7.4厘米,山东省临沂市金雀山出土。这方石砚漆盒精美,可以断代曾经的使用者身份显赫。

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wbr>文房用具 <wbr>上
  汉代开始出现了人工制墨,形态多为下图这类样式的墨丸。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隃麋大墨一枚,榆麋小墨一枚。”隃麋小墨,当是这类墨丸。隃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

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wbr>文房用具 <wbr>上

  国博展示的汉墨存放于锦盒之类,不易看清。下图为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西汉墨丸,与国博的类似,看得真切一些。


墨锭存放年限

  汉代研墨方式是将墨丸放在砚板上,用砚石碾压,并兑水调和成墨汁。下图为广州南越王墓出土文房用具的研磨演示。

墨锭存放年限

  东汉松塔形墨,高6.2厘米、直径3厘米,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西郊出土。此墨呈松塔形,黑腻如漆,使用了墨模加工成型。西汉初开始把墨制成小墨丸状,至于东汉把墨制成锭状,就可直接在砚上研磨。此墨出土地距古隃麋不远,不知是否就是东汉时期的隃麋大墨。到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韦诞对松烟墨进行了改良,开创了中国制墨业添加珍贵辅料的先河。

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wbr>文房用具 <wbr>上

  墨的变化同时带来砚的变化。从砚板加研石碾压研墨,变为直接将成型的墨锭在砚上研磨。砚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西晋青瓷三足圆砚


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wbr>文房用具 <wbr>上
  南朝褐釉十足圆砚


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wbr>文房用具 <wbr>上
  唐代白瓷多足圆砚

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wbr>文房用具 <wbr>上
  经过唐代、五代时期箕形砚、凤字砚的发展,迎来了宋代抄手砚时代。随着家具形态的变化,砚的形态也开始进入到一个精彩的时代。这一时期,油烟墨开始盛行,墨模也逐步变得丰富多彩。这一时期,对砚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研墨也讲究砚材的下发效果。砚与墨就是这样在变化更迭中不断发展衍进,为我们呈现了多姿多彩的砚墨盛宴。

  北宋抄手百一端砚


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wbr>文房用具 <wbr>上
  发展到明清,砚型则进入到一个绚烂的时代。同时,中国的制墨行业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墨除了墨质颇佳之外,连墨模、描金、包装等工艺都达到一个极高境界。

  明代程君房造“玄玉”墨。明董其昌喜用程君房墨,并称赞道“百年之后,无君房墨而有君房墨,千年之后,无君房墨而有君房之名”。400多年过去了,今天在中、日墨品收藏界,均以能藏君房墨为荣,以能藏君房墨为藏墨最高境界。

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wbr>文房用具 <wbr>上
  清代文溯阁墨


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wbr>文房用具 <wbr>上
  笔者将在之后介绍天津博物馆的博文中,展现绚烂的明清砚墨的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