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教圣地——五台山广济寺

 对酒对花 2015-07-30
       在山西的早期木结构古建筑的海洋中,元代木结构的数量众多(我个人估计:不少于七百座)。在肤浅的明清时代最后抹去中国木结构的辉煌之前,元代木结构差不多已是“回光返照”了。当然在这中国古代木结构的最后返照中,有为数不少的元代古建筑依然能以其恢宏的气势、大胆的设计和精巧的构架,为中国古代木结构博得这“最后的光荣”!五台县广济寺大雄宝殿就是其中之一,她不仅构架精湛,而且殿内保存着珍贵的元代彩塑,于公元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转载]佛国珍构 <wbr>--- <wbr>广济寺【“国保”标志碑】

[转载]佛国珍构 <wbr>--- <wbr>广济寺【“广济寺”牌匾】

[转载]佛国珍构 <wbr>--- <wbr>广济寺【广济寺大雄宝殿】

    广济寺位于五台县城内的“五台山文物管理所”院内,在数以百计的五台山寺庙中不算著名,普通的游人根本不知道她的存在。广济寺始建的年代大致在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 1376年),明清曾重修,现只存有大雄宝殿一座,其余建筑均以毁坏无存。广济寺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建于高约两米的砖石台基之上,殿前有大致呈方形的月台。

    檐柱侧角及生起明显;前檐柱头只出一跳刻作假枊的华栱,上以交互枓承托着耍头和橑檐枋;明间平柱头和次间柱头的耍头,是由殿内的四椽栿和乳栿伸出来的,并有柱头泥塑,角柱头无泥塑;明、次间补间用斜栱,尽间补间与柱头相同;明、次间装隔扇门,尽间筑檐墙,两侧角柱的檐墙上各有两尊彩塑装饰,这个形制却从未见过。

[转载]佛国珍构 <wbr>--- <wbr>广济寺【大殿明间柱头】

[转载]佛国珍构 <wbr>--- <wbr>广济寺【大殿右角柱及檐墙彩塑】

[转载]佛国珍构 <wbr>--- <wbr>广济寺【殿内后槽左柱及左尽间劄牵】

[转载]佛国珍构 <wbr>--- <wbr>广济寺【殿内前槽明间】

    殿内梁架设计大胆,构制精奇:偌大的殿内只在左右尽间设两根后槽柱,右柱直抵平梁而左柱只及四椽栿,需在柱头接一根蜀柱才能架设平梁;两金柱之间架一条横越明次间的粗硕横栿,左右各以一条粗壮劄牵与山墙暗柱相连;后槽全部以乳栿接后檐柱;前槽明间则在横栿上搭两条四椽栿至前檐柱上;在四椽栿上的上平槫位置,左右向山墙暗柱再各跨一条横栿;然后从这两条横栿中间,再以乳栿与前檐柱连接。这样就呈现出一幅奇妙的“开”字形梁架图(如下图)。

    由于脊槫和上平槫下蜀柱低矮,前后槽下平槫下只以坐枓支一条劄牵,身连上平槫蜀柱下的角背,其下只装一块普柏枋,所以整个大殿屋顶显得非常平缓。

    关于“减柱造”这个词,陈明达先生生前颇不以为然(当然,他不是否定这种梁架构制方法,而是不赞成用“减柱造”这个名词来描述这种方式),但是他也没有提出一个更好的词语来。这种奇妙地扩大室内单位面积中最大限度的可利用空间方式,是中国古代木结构的独特所在,在充分了解木质材料最大限度“允许”的基础上,设计者和工匠们使出了最大胆、最巧妙的构造思维。尽管陈明达先生不赞成,“减柱造”这个词语用来形容这种构架方式,看来是很恰当的。

[转载]佛国珍构 <wbr>--- <wbr>广济寺

                              【广济寺大殿梁架结构示意图】

[转载]佛国珍构 <wbr>--- <wbr>广济寺

【殿内后槽】

[转载]佛国珍构 <wbr>--- <wbr>广济寺【殿内后槽横栿】

[转载]佛国珍构 <wbr>--- <wbr>广济寺【殿内主尊塑像及金刚之一】

[转载]佛国珍构 <wbr>--- <wbr>广济寺

[转载]佛国珍构 <wbr>--- <wbr>广济寺【主尊须弥座下的力士】

    除了令人叹服的梁架构制以外,广济寺大殿中还保存着与大殿同时代的彩塑作品29尊。由于大殿内空间宽绰,故设置以倒“工”字形佛坛,即在左右山墙下以及在后槽金柱之间布设佛坛:中间前面的佛坛上布置“华严三圣”及弟子、金刚力士等;背后则为号称“三大士”的观音、文殊、普贤等;左右佛坛上塑制18罗汉。神像外观各异、声态古朴、着色典雅、神采流畅、技法多变,是元代彩塑中现存为数不多的上乘之作。

[转载]佛国珍构 <wbr>--- <wbr>广济寺【殿内左侧罗汉塑像】

[转载]佛国珍构 <wbr>--- <wbr>广济寺【罗汉塑像近景】

[转载]佛国珍构 <wbr>--- <wbr>广济寺

[转载]佛国珍构 <wbr>--- <wbr>广济寺

【大殿右侧的经幢】

    在大殿月台下右侧,遗留“为国敬造佛顶尊胜陀罗尼幢”一座,石幢八角单层,通高约2.5m。幢身上部各面为造像,造像边框上刻有供养人姓名等信息;幢身中下部镌刻经文,稍有风化。从经幢整体风格及造像技法来看,似为唐代晚期遗物。

    另,在五台县文管所院内,曾举办“徐继畲生平文物展览”。

    徐继畲(1795 -1873),晚清名宦,今山西省五台县东冶镇人,清代道光六(公元1826)年进士,累官至广西及福建巡抚、闽浙总督、总理衙门大臣、同文馆总管事务大臣。为官政绩迭现,为身艺文突出,是近代中国最早放眼世界的先驱性人物之一。身后遗有《瀛环志略》《退密斋诗文》及“补编”等著作。

    曾有传言谓:徐继畲乃徐向前元帅的祖父,后来我去五台县东冶镇徐向前元帅故居游览时,曾问讯村民,他们说“徐继畲是徐向前元帅的祖父辈”。

[转载]佛国珍构 <wbr>--- <wbr>广济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