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领导干部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能力

 徐徐读书 2015-07-30

领导干部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能力

——学习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的几点体会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是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经典著作,发表80多年来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对于我们认识问题、推动工作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这里,我结合《实践论》的学习,就领导干部工作能力的提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强调一对基本范畴:认识与实践

    在干部的能力结构中,知识储备是基础,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效是关键。知识本质上就是认识,根本来源是实践;而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因此,干部能力的养成,根本途径在于实践,换句话说,干部的能力来自于实践。这是由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决定的。

    强调实践对于能力的决定作用,就要坚持在实践中提高干部能力这一根本要求。

    首先,要坚持在实践中夯实干部的知识储备。知识储备是为实际工作服务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知识储备的有效性不够:一是不完整性,许多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缺失;二是不对应性,知识与工作不能很好衔接,很多知识不是拿过来就可以使用;三是不直接性,一些知识要么过时,要么超前,要么与所做的工作不直接相关。对于知识储备有效性不够的问题,实践具有很好的修正性。当然,这种修正性有赖于干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就是要根据实践的需要,跟上实践的发展,主动丰富知识积累,优化知识结构,更新知识储备。

    其次,要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增加经验积累。经验属于知识的范畴,但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直接来自于自己的亲身实践,其作用于实践的便捷性和有效性远远超过其他知识。因此,干部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做到实践每向前发展一步,经验积累就要相应地前进一步。

    第三,要坚持在实践中提高运用知识推动工作的能效。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而不直接等同于能力。一个学富五车的人,有时并不是一个能力很强的人。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经过实践。知识要用,要不断地反复地进行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实践,从中摸索方法和技能。用得多了,再加上个人的悟性,能力自然会提高。这个过程,就是实践锻炼的过程。

    二、重视两种不同认识: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

    实践可分为自身的直接实践和他人的间接实践,以此为不同来源,认识则分为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两种不同形态。两种认识在干部的知识储备中同样重要,在能力提高中都必须加以重视。

    首先是间接认识。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发达,信息载体极大丰富,人的认识中占主要比例的是间接认识。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部分认识,可以称之为知识。知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教育,二是平时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教育积累的知识会逐渐衰减、淡化和陈旧,因此平时的学习更为重要。学校特别是大学教育,主要任务是在头脑中建立基本理论体系,培养思维的系统性以及认识专业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日常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则更多来自平时学习。这就要求,作为干部自身,要增强学习意识,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工作状态;作为党组织,要抓好干部的培训,包括短期的、专题的培训,也包括像递进班这样中长期培训。地方工作非常繁杂,干部成天忙于事务,学习时间是零碎的,且难于保证,这样,党组织有组织、有计划的调训就更显重要。

    直接认识的作用也不能低估。由于是个人的亲身感受,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比较间接认识,直接认识更深刻,更容易形成实际工作能力。这部分认识,也可以叫做经验。强调直接认识,一方面是强调注意在自身的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另一方面则强调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直接认识中获得经验。实践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内部的实践有自己的特点又有较大的局限,外部的别人的实践总有可供借鉴的东西;实践分为局部的和全局的,每个人所做的工作都是局部实践,都是全局实践的一部分;实践分为低级的和高级的,先进单位、发达地区的实践已经跃进到更高阶段,代表着方向和未来;实践还分为简单的和复杂的,急难险重任务和艰苦地区、复杂环境下的实践更具复杂性。外部的、全局的、高级的、复杂的实践的经验,主要来自间接认识,但也可以去直接认识。这种直接认识实际上是对别人间接经验的直接感受,而从间接经验中获得认识,是提高认识的一条捷径。因此,选派干部到发达地区或上级机关、到贫困落后地区或下级机关挂职锻炼,组织干部到先进单位、地区和发达国家学习考察,安排干部承担急难险重的专项工作等,对于提高干部的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三、推动认识的深化: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推移

    认识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由第一阶段的感性认识向第二阶段的理性认识推移,就是认识的深化。一个人的能力强不强,就是看他能不能实现认识的深化,以及这种深化的深刻性和持续性。

    干部从事实际工作,或多或少总有一些感受和认识,如果这种感受和认识停留在初级层次,是零碎的、粗浅的,就难以对实际工作产生能动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只有“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产生合乎论理的结论来”,才能用以指导和推动工作,因为这是更高层次的认识,具有系统性和深刻性,体现了工作发展的客观规律。

    所谓“领导”,就是要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组织、带领群众推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如果任由自己的认识停留在第一阶段,就会成为毛泽东同志所批评的“庸俗的事务主义家”,这样的人是不配当领导的。领导者必须努力实现自己认识的深化。认识的深化,来源于建立在全面、深刻的观察基础上的深入、系统的思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工作要用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是领导者的特质。

    在领导工作中,使思考成为习惯和制度,也就是经常性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这是在实践中提高能力的一个基本途径。有的人之所以工作多年没有进步,就是不注意总结经验。战争年代,我们党的军事指挥员多数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院校教育,他们具备高超的作战指挥能力,靠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打一仗总结一番,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这个传统必须始终坚持和发扬。总结经验的过程,就是发现和认识规律的过程。一件事情做得怎么样,成功在哪里、失败在哪里,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是什么、教训是什么,今后应当坚持什么、避免什么,都要通过认真的总结认识清楚。尤其要注意总结失败的教训,就是毛泽东同志所强调的“特别是败仗的经验”。不注意总结,或者失败了不敢正视、不愿面对,不分析原因,就会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是最愚蠢的领导。

    经验在积累中丰富。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总结经验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领导者必须把认识实践、总结经验贯穿工作的始终。能不能不断地使自己的认识进入更高级的阶段,区分着一个领导干部能力的高下。不能使自己的认识随着实践的深入而深化,认识就会落后于实践,就会成为群众的尾巴、实践的尾巴;不能敏锐把握实践的最新动态,不能追踪和认识别人更高级的实践,就不能引领未来前进的方向,同样是不合格的领导者。

    四、反对两种片面性:唯理论与经验论

    地方领导班子成员有两个基本来源:基层成长起来的和上级机关下派的,两方面来源的干部必须相互学习、扬长避短。一般来说,上面下来的干部理论功底扎实,看问题站位高、视野宽,谋划工作系统性强,但做实际工作的经验少,动手能力不强;下面起来的干部基层经验丰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强,特别是在一些急难险重的工作上具有优势,但思维、眼界不开阔,对一些趋势性、前瞻性问题缺少认识。理想状态是,两方面的干部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各自发挥优长、补上短板,形成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毛泽东同志在著作中批评了“唯理论”和“经验论”两种错误倾向。上面下来的干部往往容易陷入“唯理论”,自以为高明,觉得下面起来的干部是“土包子”,没见识;下面起来的干部往往容易陷入“经验论”,自恃熟悉基层,经验丰富,看不起上面下来的干部。

    两种错误的认识和做法,既不利于干部个人能力提高和成长进步,也有害于班子团结和事业发展。在我们国家的领导体制下,注重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讲求班子成员的经历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强调不同来源、经历的干部优势互补。而两方面干部也只有相互学习,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作为上级机关下派的干部,要虚心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努力熟悉基层、了解实际,不断增加经验积累,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同时,要努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理论不能为实践服务,推动实际工作的开展,这个理论就是毫无用处的理论;干部如果不能使自己具备并不断提高这种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成了没有一点真本事的干部。作为基层成长起来的干部,要认识自身理论的欠缺和视野的局限,看到自己的经验往往是局部的、片面的和过时的,自觉加强理论武装,更多地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总之,两方面的干部只有相互尊重才能维护团结,只有相互学习才能共同提高。

    五、避免实践上的两种倾向:右倾机会主义和“左”翼空谈主义

    毛泽东同志批评了实践上的两种倾向:一种是右倾机会主义,“这些人看不出矛盾的斗争已将客观过程推向前进了,而他们的认识仍然停止在旧阶段”,“他们的思想离开了社会的实践,他们不能站在社会车轮的前头充当向导的作用,他们只知跟在车子后面怨恨车子走得太快了,企图把它向后拉,开倒车”;另一种是“左”翼空谈主义,“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实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

    当前,这两种倾向在领导干部中都有表现。右倾机会主义的主要表现是不思进取、抱残守缺。一些干部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于自身,不愿学习、不求进步,思想上僵化,行动上懒惰;于工作,迁就其停留在低级阶段,低水平重复,不想、不愿、不能把实践不断推向高级。这样的干部所在的地方和单位,工作长期没有进步,面貌多年没有变化,尸位素餐,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

    “左”翼空谈主义主要表现为好高骛远、好大喜功。一些干部脱离实际,在实践还未具备可以达到高级阶段的条件时,拔苗助长,追求所谓的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结果既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又带来实践的倒退。还有的干部出于个人的私心私利,热衷于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劳而无功、劳民伤财。

    出现这两种倾向,既有世界观、价值观的问题,也有认识水平、工作能力的问题。既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也要加强干部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的能力。

    六、克服个人认识的局限性: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

    任何个人的实践都具有极大的局限性,相应地,任何个人的认识也都具有无法摆脱的局限性。即使是天才的领导者,即使水平再高、能力再强,都有不如人的地方,而即使能力水平一般的干部,在某些方面、某个问题上,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就要求,作为领导者,一定要注意并努力克服自己的局限性,博采众人之长,不断提高自己。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也是聪明、智慧的领导制度,其优势就在于发挥领导者个人之长、弥补和避免个人之短。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在此基础上,集中大家的智慧,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做出正确的决策。要坚持集体决策,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领导制度,认真听取班子成员的意见,发挥班子成员的作用。换句话说,领导班子的整体能力,来自于班子的团结民主。

    一些干部喜欢独断专行、搞一言堂。这样的干部,要么是盲目自信、唯我独尊,自以为是、自以为高、自以为大,“老子天下第一”,听不进、容不得不同意见;要么是极度地不自信,生怕被人看不起,以表面的强大掩饰内心的虚弱。盲目自信实际上是无知的表现,看不到个人的局限性,不能学人之长、用人之长,“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交子的”。以妄自尊大掩饰内心虚弱也是极不可取的。领导者不必因为一事不懂就急着遮掩,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懂的东西,虚心学习的人往往是受人尊重的人。当然,作为领导者必须努力学习、不断学习,能为人先方可做领导。

    (作者:中共广元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