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青铜器的发展〖1〗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铜器概述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统一前的300多年间,虽然战争不断,但是也有相对稳定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冶铸业,南方比北方兴盛,但从总体上来看比两汉时代衰退,因此在考古发掘中很少见到这一时期的冶铸遗址。 至于这一时期传世或出土的青铜制品,从器物的种类到风格特征上看,主要是沿袭两汉以来的传统。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一般比汉代青铜器要粗糙许多。由于民族的融合,在青铜器的铸造上表现出各民族相互学习和借鉴而形成的共同文化特点。当然,有些青铜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某一民族的特色。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铜镜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铜镜的器形大致相同,铜镜的正面明显外凸,呈弧形,背面内凹。胎的质地较汉镜轻薄,镜体也减小许多。南朝还出现了一种直径为5厘米左右小型镜,镜钮的最大特点是矮扁,顶部尽平,铜镜纹饰主要沿用汉镜的风格。 三、三国及晋代时期钱币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四川,铸造了“直百五铢”及其他钱币。孙吴铸造了“大泉当千”、“大泉五百”等钱币。至曹魏初年,废止了五铢钱,而到明帝初年时又恢复了五铢钱的流通。汉兴钱是十六国时期,李寿于东晋咸康四年(公元338年)称帝后(年号汉兴),在汉兴年间(公元338—343年)所铸的一种钱币,这是我国最早的年号钱。公元407年,赫连勃勃建大夏国,公元419年铸造“大夏真兴”钱,开创了国号、年号合为一体并用文字的形式铸在钱币上的先例。 南朝宋、齐、梁、陈都铸造钱币。北魏建国以后直到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才开始铸造“太和五铢”钱,此后各朝代都铸有钱币。北齐初期,仍然使用北魏的“永安五铢”,到天保四年(公元553年)才改铸“常平五铢”。北周初期,也沿用北魏的旧钱,武帝时铸造了“布泉”、“五行大布”钱,宣帝时铸造发行了“永通万国”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