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探微】“十二经别”当为“十二经六合”

 解脊厄 2015-07-30

当今统编的各种《针灸学》教材,在经络理论中都提出了一个独立的“十二经别”系统概念,且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理论相并列。如较早期的国家级统编高等中医院校《经络学》教材就指出,“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以及外围所连系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新世纪“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则强调:“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则指出:“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事实上,我们今天的“经别”理论,是对古文认识的一个误解。


《内经》通篇仅在《灵枢》篇名里出现了“经别”一语,再无他现。这里的“经别”,其实是“经之别论”之意,是对十二经另外的补充之论。如同《素问》有“阴阳别论”篇一样,这里的“别”是“另外的”“补充的”意思,和古文常出现的“别疏”“别说”之词相同,是“另写”“另说”之义。


至于为何没直接以“经脉别论”题名,则是为了与上篇《经脉》和下篇《经水》篇名保持齐整。


《灵枢·经别》篇介绍的是十二经脉表里经之间的“六合”关系,所以原文描述的内容实属十二正经的补充内容。纵观该篇原文,通篇再没有出现“经别”一词,表明经络系统并不存在所谓“经别”系统。


该文每条原文皆以某经“之正”来述之,如“足太阳之正”“足少阴之正”等。这里“正”,是指“正经”之意。


该篇具体描述了十二经之中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互为联系形成“六合”的关系,如足太阳与足少阴为一合:“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入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此为一合。”


六合就是表里经的六个小循环:肾与膀胱经在项与腘之间形成循环;肝与胆经在阴毛与目兑眦之间形成循环;脾与胃经在髀与頞出页之间形成循环;心与小肠经在肩解、渊腋与目内眦之间形成循环;肺与大肠经在肩解、渊腋与缺盆之间形成循环;心包与三焦经在肩与耳后之形成循环。


因此说,以“十二经别”学说立论,远不如以“十二经六合”学说立论更加严谨。


“六合”理论的临床意义在于:第一,《内经》原文反复强调头与全身经脉的密切联系,而十二经通过六合关系,可以会宗于头。第二,进一步突出脏与腑之间存在着阴阳表里关系,这是辨经取穴治病的基础。(安徽中医药大学 牛淑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