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浅谈职业学校的培养能力

 刘沟村图书馆 2015-08-01
    自从教育部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由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培养能力自主确定以来.关于职业学校培养能力的评价和度量问题便开始受到了人们更多的关 注。2004年,教育部又部署了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学制改革,并由此引发了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等新一轮激烈讨论。到目前为止,我 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已渐清晰,这就是培养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和直接从事一线作业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 才。但无论职业学校如何定位,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仍将取决于职业学校培养能力的形成和施展。由此可见,加强职业学校培养能力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将以我国农业产业化人才需求与农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线索,着重讨论现代职业学校培养能力的内涵与特征、专业建 设与职业学校培养能力的形成,以及办学理念与职业学校潜在培养能力的激发。

  一、职业学校的培养能力及主要特征

  长期以来,人们在提及学校的培养能力时,一般认为是“由学校的固定设施和师资决定的最大培养学生数量”,即有多少硬件设施和师资就能够培养出多少合格 学生。实际上,这既是出于对我国长期以来师资条件在办学中的重要性的考虑而形成的观念;也是对我国“穷国办大教育”基本国情的一般认识。但在一定程度上 讲,这种认识只是突出了学校拥有的硬件所能容纳的最大学生数量,以及由学校师资条件所决定的能够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的最大量,仅仅描述了学校潜在培养能力 及其建设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影响学校培养能力的因素,不仅仅是学校的师资和设备设施条件,而且包括学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学校组织文化和人才 培养氛围等多个方面,学校培养能力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已大大扩展。

  现代学校的培养能力大致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学校能够使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达到某一规格的潜在能力。主要是由学校设施设备、师资和学生基础所决定.如大学 与中学、中学与小学等不同教育层级的学校之间培养能力的区别。二是指学校按照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规定学制内能够培养合格毕业生的最大量。也即同一层级 的学校之间,由于人才培养环境、育人模式和师德师风等不同,能够使全部毕业生达到预期的人才素质规格要求的能力也就有所差异。

  通常情况下.研究学校培养能力的建设问题,是以某一具体层级和类别的学校为基础的。学校所处的层级、类别不同,毕业生的素质规格差别较大,不便于研究 比较。但同一层级、相同类别的学校,其毕业生的素质规格应是大致相同的,在这一标准下所能培养合格毕业生的数量,是可以比较和评价的。比如,同属高等教 育,各院校之间的培养能力可以通过学科和专业所能培养的合格高级专门人才的最大数量进行比较;同属中等教育,各校之间的培养能力可以根据其毕业生的升学状 况、就业水平和创业能力体现出来。与学校培养能力直接对应的,应该是全部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规格,主要指标是合格毕业生的数量和比例。 就职业学校而言,其培养能力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由专业建设水平所决定:二是受到学校办学理念的制约。由于职业教育本质上届于专业教育,学校培养能力是通 过专业培养能力具体呈现出来的,而各专业培养能力的形成则主要取决于专业教学设施设备、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模式和师资水平等。其中,人才培养模式的选 择和师资水平的实际发挥程度则决定于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农类专业为例,培养能力主要是指该专业在规定学制内所能培养的现代农类专业人才的最大数量。当然, 在实际研究中,也可以采用间接的比较法进行,如比较该专业已有的毕业生中,真正能够掌握和应用现代农业高科技、拥有现代管理技能和营销技巧等多个方面能力 的应用性人才的数量。

  必须强调的是,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在分析职业学校毕业生流动情况时,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地方性特征”,而且认为是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这实际 上是一种错觉。一方面,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规定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毕业生素质的基本规格,而学生毕业后的流动情况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水平;另 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层次不同,培养目标和实际培养能力也会有较大差距;再者,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并不是指学生必须缺乏流动能力。从就业区域看,职业学校与 同一教育层次的普通学校相比,其毕业生目前之所以难以流动,一是由于生源基础特别是文化水平不同,二是因为目前不少职业学校的培养能力还不够强大。比如, 学校办学理念积淀的贫乏、专业教育的科技含量低、技能训练设施落后、师资整体水平不高等,从而造成毕业生较多的素质缺陷。可以说,职业学校培养能力弱造成 学生学艺不精,才是职业教育出现所谓“地方性特征”的直接原因。因此,职业学校培养能力的建设乃当代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的重点。

  二、专业建设与职业学校培养能力的形成

  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形成培养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是职业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平台。加强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关键是整体构思建设模式,进一步拓展内涵,不断提高建设质量和水平。具体来说,当前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目标是专业发生发展的依据和方向,其定位决定专业建设的总体框架。在我国,21世纪初的第一个十年,既是进入工业化中期 阶段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产业代、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农业产业化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人才的培养无疑是现代农职业学校人才培养 的主要目标,也是农职业学校特别是农业专业发展的方向。因此,农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充分应对这种形势,把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农村、通向农村、留在农村 的、胜任农业产业化工作和能够致力于农业现代化发展事业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上。

  我国农职业教育大致包括三种类型:农业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职业教育。其中,农业职业教育从横向上可分为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在纵向上又分为 高、中、初三个层次:农村职业教育则是指坐落在县镇和乡村的职业学校教育,主要是中等教育层次;而农民职业教育大多定位于初等职业教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从业者或现代农民所指的范围比20世纪90年代及以前已经扩大,包括农户主或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家、经纪人,以及农 业产业化技术人员、营销人员等,农职业学校特别是农业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相应改变。具体来说,有这样四种类型:一是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者。据统计,目前乡村 集体企业的领导者和供销人员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10%左右,私营、个体或合伙企业的上述人员占8%。当前,中国的农户正处于一个转型、分化的过程,随着农 业资源逐步向专业农户集中,在农业资源占用上将逐步形成专业农户为主导,兼业农产为辅的格局。因此,培养一大批家庭农场主,将是当前我国农职业教育面临的 历史任务。二是农业经纪人。包括农民协会、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民合作服务组织等中介组织,或具有中介组织功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用经济合同形式与农业专 家、科技人员产生联系,再利用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规模与广大农户挂钩,形成技术有偿服务的利益链和推广网络。这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对于缓解乃至最终 解决农村人口就业、农村产业向非农产业转化、农村向城市转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三是农业专业管理人员。如农业金融、财务、机务、人事、法律、信息 技术等专业人员。四是农业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人员。包括受雇于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企业或其他中介组织的从事经营管理或技术工作的农艺师、工程师、会计师 和技术员等。但就目前情况而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还不够确切。以长沙县职业中专为例,现代种植专业和现代养殖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即在 一线工作的生产、加工、经营和疫病防治、技术管理人员,这实际上仍然是比较传统的。

  2.专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当今中国,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所涉及的范围和涵盖的内容将相应扩展,专业发展模式也会逐步多样 化。但多年来,我国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思路比较狭窄。以中等职业学校农类专业为例,传统的发展模式大致有两种:一是以对口升学的指定教材为导向配置师资和 设备,而专业教学的设施建设,特别是基地建设大多流于形式。在“农业产业化人才需求与农职业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的调查中,我们重新审视了农村职业学校农业 类专业的建设情况。调查的32所农村职业学校,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前期都办有农类专业,而且相当红火,有的学校甚至仅农村家庭经营专业就有在校 生千余人。然而,这种形势的产生,靠的是对口升学的牵引,由于学校掌握了一张升学王牌,基本上没有生源之忧。在这样一种宏观背景下,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专 业建设只是应付了对口升学的需要。实验室投入微薄,仅有几种用于基本检测和单项技能训练的传统设备,如显微镜、修剪工具、灭菌箱,以及昆虫标本等;教材基 本上由省级教育部门统一规定;专业教师也大多直接来自高校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直到20世纪末,这种专业建设模式才随着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而走向消亡。 二是以农业生产经营基地为重点的建设模式。一些职业学校比较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校内外开辟了实习基地。从我们所调查的中等职业学校情况看,有不少 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已建成少量生产实习基地。如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近几年着力优化农业科研和教学示范基地的建设.生产实习基地规模由过去的60 亩扩大为5000亩,创办了乌龙茶厂等农产品加工厂,并以基地为依托,注册成立了长沙韵春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安化县职业中专建立了全省农职业学校最 大的生产实习基地——天花山综合开发场:龙山县职业中专建立了花卉苗木及果树育苗、百合、烤烟、超级稻种植、山羊养殖、特种动物养殖等示范基地;汨罗市职 业中专先后建立了无公害蔬菜、时鲜瓜果蔬菜、园林花卉、畜牧养殖、机械、加工等14个示范实习基地。但总体而言,由于资金不足,且重点把握不准,加上教师 动手能力不强,这些基地的建设水平都较低,很难适应农业产业化特别是农业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农业专业的发展模式,应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总的框架下,根据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在地区农业发展的需要和农村职业学校教育 教学的实际来确定。就高等职业学校农业专业而言,专业发展模式必须区别于传统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模式,应以农业现代化发展所涉及的各种综合技能的教学和学 生未来职业生涯所需的各种发展能力培养为中心,可采用“学校十企业”和“学校十企业+基地”的合作式建设模式,也可采用“学校+基地”的独立式建设模式, 但无论哪一种,都必须注重开放性。中、初等职业学校农业专业的建设,应以合作式为主,学校在加强必要教学设备和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密切与农业企 业、县乡农业机构的关系。

  3.专业硬件的配置。包括教学设备设施、专业师资、教材体系等几个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职业学校要实现应用型人才白培养目标,就必 须加大专业建设投入,大量购置先进设备,有效提高专业教学设施的科技含量,最大限度地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配套。但穷国办大教育的基本国情,又决定了我国职业 学校不可能同步完成全部先进设备设施的购置任务,只能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和学校财力,有步骤地实施重点建设工程。同时,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任何—所职业 学校也没有这个财力承担全部先进设施设备的购置和换代。因此,现代职业学校的专业设备设施建设,必须注重实用性。具体而言,应充分满足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 综合技能教学的需求。现代农业类专业的基本技能应涵盖该专业所属的农业职业群内的全部操作技能。如生产、经营方面的单项技能,实验室检测分析技术等。这方 面主要是设备配置问题,包括现代农业所需的各种先进仪器仪表和工具。满足综合技能教学的需要,即教学设施一定要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示范价值。

  专业教材的选择应以教育教学任务为基础,根据科技发展和经济结构变革的需要来选择。从教育教学任务看,因为中国的农户主或家庭农场主不同于发达国家, 他们没有现存的产业继承,需要创业。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农村创业不仅需要懂得种养技术和掌握农业机械的使用和维护,还必须懂得经营管理,对市场 信息变化有较强的应变能力。现代农业从业者不是—般的生产者,而是现代经营者。生产和经营是有重大差别的。比女口,生产可以不问产品的来源与销售,可以不 管社会的分工与协作。但经营则不同,不仅要选择生产项目,而且要采集原料、寻求供求信息、计算投人成本和产出效益,需要更多地融人个人的思想和智慧。从这 一点上讲,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将不同于国外的农业继承者教育。但从现实情况看,我国职业学校农业专业教材还有许多缺陷。概括起来,一是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以 及生物技术知识占用篇幅冗长;二是农业经营知识、经验贫乏而空洞;三是创业技能技巧缺乏针对性。由此可见,我国职业学校农业专业教材亟待改革。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农业专业必须注重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从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职业高中的发展历程看,相对于整个职业高中的师资队伍而言,农业专业 师资的学历层次最高,多数是从高等农业院校毕业分配进校的。但是,由于缺乏从事农业现代化生产和经营的实际经历.且教育技术也知之甚少,队伍的整体素质并 不是很高。别说是兼教师和技师于一身的“双师型”教师,就连称得上师的都不多。可以说,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不上去,是难以培养出,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 的合格人才的。

  三、办学理念与职业学校潜在培养能力的激发

  职业学校培养能力形成以后,重要的问题是能否使这种潜在能力得到有效的激发。从我们的调查中就发现,一些学校不仅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而且师资队 伍的整体水平也较高,但某些时期毕业生的整体素质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既有学校领导艺术的问题,也有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但最为关键的, 还是学校办学理念出了偏差。

  学校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所产生的培养人的专门机构,学校潜在培养能力的转化和施展,需要学校内部组织和教师的分工与合作,而这种合作是在正确 而坚定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的。以职业学校为例.学校确立怎样的办学目标、办学模式,提倡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乃至实行何种内部管理体制, 都会对学校培养能力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时,我们评价教师的优劣,主要是以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进行的,但教师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到底如何确定?教师的才能 是否充分发挥?在评价学生时,则主要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依据,但问题是,考试命题是否科学?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到底是否达到了应有水平?等等。思 考并力求解答这些问题,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办学理念发挥作用。实际上,学校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成长背景和发展方向来制 定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模式,并据此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确立毕业生合格标准等,没有正确的办学理念,是不可能保证全部学生合格毕业的。

  办学理念主要是指学校总的价值观,一种理想信念和精神。具体包括办学动机和目标、办学思路与模式、教育思想与人才观,以及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思路和目 标等多个方面。学校办学理念的提出、形成、发展并付诸实施,需要深刻思考学校发展的历史定位和立校的依据;需要认真研究学校办学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应该 确立的办学思路、应该选择的管理模式;需要在学校提倡并形成一种精神,并以此营造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 
    当前,我国教育界正在出现一种办学理念热,各级各类学校都在组织专家整理、编撰各自的办学理念,但到目前为止.有不少学校的办学理念还只是刚刚提出, 缺乏实践印证和积淀过程,甚至有的尽管是办学多年的老校,但由于多种原因也一直没有产生和坚持一种正确的办学理念。从现实情况看,我国职业学校办学理念的 积淀也还不够深厚,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形成。这主要是由于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不长.

  还属于比较年轻的教育类型,包括校长在内的职业学校主要管理者,以及职业教育界对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特色的研究不够透彻。尽管中专教育的办学历史已 50来年,相对较长一些,但职业高中,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历史较短,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飘忽不定且与职业学校实际办学情况还不相吻合。比如,湖 南省农村职业学校农业专业的培养目标,20世纪末的10余年间就交替变换过大约4次,从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农业生产经营全才,到为农业高等院校输送精英, 再到为农业现代化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等。但从各校毕业生典型所反馈的信息分析,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果,即这些典型大多是技术专才或技能精英,他 (她)们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特别是拥有能够在本专业创业所需的起码的综合能力。可以说,要培养少量典型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但要使全部学生合格毕业,或 在同一批学生中培养出大量优秀毕业生,并不是一个能够轻松达到的目标,既需要较高的专业建设水平,更需要学校正确的办学理念。因此,形成并积淀符合教育现 代化发展要求的办学理念,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