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刘沟村图书馆 2015-08-01
    一、对职业教育内涵的认识
广义的职业教育是:按社会的需要,开发智力,发展个性,培养人的职业兴趣,训练职业能力。狭义的职业教育系指对全体劳动者在不同水平的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所给予的不同水平的专业技能教育,培养能够掌握特定劳动部门的基础知识、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人才的教育。

二、发展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劳动力素质还比较低。在城镇企业1.4亿职工中,技术工人只占一半;在7000万技术工人中,中级工只占35%;在向非农产业转移和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中,有70%以上仅有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其中有半数只有小学文化,还有10%左右的文盲。这种状况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重要因素。因此,振兴教育,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是中国富强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在我国,高中段教育普及率只有50%,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还不足10%,扩招后到2010年也才15%。那么,还有大批未能进入高等学府甚至未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以及大批低文化素质的从业人员,通过什么途径来获得提高呢?很显然,必须依靠中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同经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它能更直接、更明确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促进社会发展以及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以德国为例,德国 98%以上的青年都经过各个类型的职业培训。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中国应当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三、确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中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提供初级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科教兴国”的组成部分。具体而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应落实在以下两个层面:

1.教学生做人。
①坚持以德育为本。职业教育要将德育贯彻始终,要渗透到各教学环节、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特别应针对职业教育的实际,大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使之养成敬业爱岗的良好品质,把教育对象培养成社会主义劳动者。
②促进个性发展。职业教育应当走出我国传统教育不重视个性发展的误区,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个性,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鼓励创新,适当满足个人自身完善的需要。
③培养现代人的品质。现代人的品质,是指诸如创造精神、自主性、民主观念、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协作精神、效率感等现代人所应具备的文化心理品质。中等职业教育不能忽视培养学生作为现代人的品质。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受教育者准备并乐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变革的品质。不盲从权威,不师云亦云,不唯书唯上和敢于向传统挑战的精神。关心、参与集体和社会事务的意识,讲求效率,守时惜时的作风,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等等。其次,还必须不断加强职业教育自身的现代化。无论是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与技术,还是教育管理和教育者自身的文化心理品质,都要逐渐趋于现代化。

2.教学生做事。
①适应社会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教育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或增减所设专业,要“产销对路”,使学生能学有所用,真正为社会服务。
②产教结合。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应是大职业教育,应具有广泛的社会性,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办学。职业学校与企业和单位联合办学,产教结合,把企业作为学生实习的基地,让学生在“做”中学,能使学生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获得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和实践经验,也为学生提供了潜在的就业出路。
③文化基础教育不容忽视。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普及文化基础教育和培养职业劳动者的双重责任。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是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因此,职业学校决不能忽视文化基础学科的教学,同时也要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必要的实验和社会实践环节。

无论教人做人,还是教人做事,都离不开教师。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因此,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的知识更新和专业技能提高,鼓励支持在职进修,职业学校还应吸收优秀的工程师和技能师傅到校任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