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天之骄子的血汗训成记

 小新绘本馆 2015-08-02

  为了江山社稷、天下苍生,不少朝代的皇帝都十分重视太子和皇子的教育,逐渐积累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皇子教育培养制度。清朝,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对皇子的培养更为严格和全面。

  【重视教育的传统】

  在清代以前,太子的培养与其余皇子在培养上是分开的,而清朝则是从“尚书房”(道光朝以后改为“上书房”)教育中观察诸位皇子贤德与才能,确定最终的皇位继承人,这一点把皇子老师的地位无形中再次提高。于是皇子们愈发刻苦,而皇子的老师也愈发敬业。

  清朝重视皇子教育的传统始于清圣祖康熙,这与其早年经历有关。康熙六岁即位,并未接受系统的教育,仅能跟随两名略通文字的内监学习句读与书法,直到他亲政之后才有有机会发奋勤学,五更即起读书,“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庭训格言》),并延纳儒臣、举行经筵日讲。康熙皇帝的勤奋刻苦,使他不仅精通汉文化,还认真学习西方的科学,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有很深的造诣。

  圣祖的这一传统得到延续,按规定,皇子6岁(虚岁)开始读书,起床以后第一件事儿就是到书房做早读。皇子读书的时间为“卯入申出”,也就是早晨5点至下午3点,共计10个小时。皇帝选定良辰吉日为皇子开学,由于皇子地位尊贵,皇子和师傅互相行礼时,双方用长揖代替跪拜。

  上书房的规矩极严,皇子读书要正襟危坐正襟危坐,练习书法每一个字要写100遍;夏天不许摇扇子;上书房只有元旦、端阳、中秋、万寿(皇上的生日)、自寿(自己的生日)这几天放假,一共5天,除夕也不放假。

  【重视习文】

  皇子们学习的内容包括《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除此之外,为研读经史,康熙时起建立了日讲和经筵制度,由日讲官每日轮流入侍进讲,无论政务多么繁忙,从不间断。清代皇帝都孜孜不倦地学习先祖《圣训》、《实录》,将祖先意志作为精神武器,这已成为有清一代皇帝每日不缀的必修课。他们认为先朝皇祖金戈铁马奠定了大清的基业,是天命所归,君权神授。后世子孙只要按照祖宗的法则去做,就是顺乎天命而受到保护。

  同时,皇子们还要学习蒙古语、满语、汉文,之后才读书,无论多么繁忙,学习这一点,他们从来不放松。

  【重视武学和实践】

  皇子们除日常在书房读书,学习基本的诗文章句外,还非常注重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清朝人是马背上得天下,所以他们始终也不忘祖宗对他们要求的根本,每天他们都要拉弓练剑。每天下午3点半左右,皇子们放学后,吃过晚饭,还得上一节“军事体育课”——骑马射箭,这部分教习师傅从满、蒙贵族中挑选,名为“谙达”。“谙达”又分为“外谙达”与“内谙达”:教弓箭、骑射的称“外谙达”,每位皇子配有5名,为其管理鞍马、弓箭;教满、蒙语文的为“内谙达”,一般有3人,他们轮流值班。

  皇子们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主要有围猎、随帝出巡、代理国事等。围猎不仅锻炼了皇子们的体魄,磨炼了他们的意志,也防止皇子们滋生骄奢怠惰的习气,较好保持了满族的民族特性。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学习,皇子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锻炼了治国才能,为以后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打下了坚实基础。

  康熙皇帝是最注重对皇子进行实践锻炼的皇帝。他每次出巡都将皇子带在身边,使这些长在深宫中的皇子能够熟悉地方风俗,体察民间疾苦,培养他们忧国忧民的意识,同时会命他们参与国家政务。康熙三十五年二月第一次亲征噶尔丹,随从前往的是他的6位较大皇子。这次出征长达3个多月,生活异常艰苦,康熙要求皇子们和官兵一样风餐露宿,不得享受任何特殊照顾。身为天家金玉的皇子们,每天只能吃一餐。

  【尊师重道】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皇帝亲定学识渊博的翰林、大学士任师傅,每个皇子都配有汉人师傅,人数多少不定,总管教学事务的称“总师傅”。学习儒家经典的方法是:师傅读一句,皇子读一句,如此反复诵读百遍后,与前几天所学内容合起来再读百遍。午饭时候,侍卫送上饭来,老师先吃,皇子们在另一旁吃,吃完不休息,继续功课。

  乾隆帝对上书房的老师们十分尊重。福建漳浦人蔡新入翰林院后,任总师傅30余年,“诸皇子皆敬惮之”。他退休后,乾隆帝对他很照顾,并多次将自己的诗文寄给他。嘉庆帝对他也很尊重,在他90岁生日时特赐匾额,亲笔题书“绿野恒春”四字。

  皇子们通过参加学习和实践活动,避免了骄奢、怠惰等习气,并逐步走向成熟,走上了清王朝的政治舞台。现在的家长们常常恨铁不成钢,而同学们则抱怨“学习苦学习累”,清朝皇子们的严格培养过程,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