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60doc网文摘手

 无为洪建国 2015-08-02

瘸腿晏殊:北宋倚声家之初祖

周忠应

关于历代名人总会有许多传说,传说让这些远古的名人愈来愈神秘。传说不是一种历史的假象,而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史上的记载不见得就十分真实,动人的传说也不一定就是虚无飘渺。

从神童到宰相

关于晏殊,也有许多传说。我就是从他的传说中走向这位伟大的词人的。

相传,沙河晏氏是在五代十国时期从山东辗转到江西避乱。他们在此处发现一抹淡淡的青山,犹如玉带环绕的抚河,据说这是个出人才的地方,于是决定在此定居。

  晏殊的父亲曾遇上一位风水先生。风水先生告知村中有块宝地,地下有一块青石板,并告诫他,千万不能打开这一块青石板。当时,晏殊的父亲年轻好奇,掘地一看,还真有一块青石板。他小心翼翼地将其撬开,突然,一只雪白的鸽子飞将出来,然后展翅向东南方向飞去。另一只鸽子正欲振翅,被他急忙盖住的青石板压住了脚,不幸,那只鸽子的脚折了。

村里的人都说,那只飞走的鸽子飞到了吉安,后来就有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人文天祥,这只没飞走的就在当地诞生,他就是晏殊。晏殊腿有点瘸,就是被青石板压的缘故。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能创作诗,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抚张知白闻知,极力举荐进京。次年,14岁的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第三天复试“赋”时,看题后奏道:此赋题自己以前曾做过,请求另改它题。其诚实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他学习勤奋,交游持重,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三年后,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大中祥符元年(1008)任光禄寺丞;次年,召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三年,任著作佐郎。七年,随真宗祭祀亳州太清宫,赐绯衣银鱼,诏修宝训,同判太常礼院、太常寺丞。尔后,历任左正言、直史馆、王府记室参军、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权知制诰,判集贤殿。天禧四年(1020),为翰林学士、左庶子。其学识渊博,办事干练,真宗每遇疑难事,常以方寸小纸细书向其咨询。他也将自己的答奏慎密封呈,多获真宗采纳,被倚为股肱。

乾兴元年(1022),年仅12岁的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朝中众官议论纷纷,束手无策。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为此,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任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迁枢密副使。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天圣五年(1027),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在此期间,他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庆历三年在宰相任上时,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

明道元年(1032),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第二年晏殊因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贬知亳州、陈州。五年后召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时值赵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出兵陕西一带,而宋将屡屡败退。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失利中找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奏请仁宗后,办了四件加强军备的大事:撤消内臣监军,使军队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召募、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之用;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由此,宋军很快平定了西夏的进犯。

庆历二年(1042),晏殊官拜宰相,以枢密使加平章事。第二年,以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晋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庆历四年,因撰修李宸妃墓志等事,遭孙甫、蔡襄弹劾,贬为工部尚书知颖州,后又以礼部、刑部尚书知陈州、许州。60岁时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63岁知河南,迁兵部尚书,封临淄公。64岁因病回京就医,并留任侍经筵,为皇帝讲授经史,其礼仪、随从均与宰相待遇相同。至和二年(1055)病卒京都开封。仁宗亲往祭奠,追赠为司空兼侍中,谥“元献”,并亲篆其碑曰:“旧学之碑”。

晏殊没有张先长寿,在他的传说中也没有艳遇,感觉他是一个四平八稳之人。他在官场上还算一帆风顺。

公忠谋国,豁达大度

晏殊有长达五十年的仕宦生涯,其于政治历史却无足以彪炳史册的突出建树,故难以跻身历朝历代名相之列。晏殊的性格,中庸之气稍重,不是那种不避风险,敢于斗争的人,较之欧阳修的“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自有一定的差距。经多年宦海风波的历练,他养成了处事圆通的习惯。庆历新政时,他已是五十几的人了,面对汹涌而来的政潮,他的思维既不同于弄潮的同龄人范仲淹等,也不同于慷慨激进的晚辈欧阳修等人。他之采取折中乃至折节的态度,一方面是顾全大局,为国家保存元气,为友朋、为后生免遭更大祸患,同时也是为全身避祸,为自己从容进退留下余地。

总起来说,晏殊一生为官为人自有其特色,公忠谋国,豁达大度,待人以诚是他的主要方面,亦因此而受到当世后人的高度赞誉。他“遇人必以诚, ……得一善,称之如己出”,以至“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等,皆出其门。”尤其庆历三年初甫登相位,招贤进才、起用新人、改造中枢和谏院等重大举措,对促成彪炳青史的庆历新政的发生是有重大贡献的。试想,如没有晏殊居于宰辅之位,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何能遽参机要? 范仲淹、富弼之《答手诏条陈十事》,那么庆历新政的施政纲领,焉能出台? 范镇挽辞有云:“平生欲报国,所得是知人。”可谓实评!

欧阳修《晏元献公挽辞三首》之一、二云: 接物襟怀旷,推贤品藻精。谋猷存二府,台阁遍诸生。常念功臣旧,恩隆衮服荣。春风绿野迥,千两送铭旌。四海名蕃忽十春,归来白首两朝臣。上心方喜亲耆德,物论尤期秉国钧。退食图书盈一室,开樽谈笑列嘉宾。昔人风采今人少,痛哭何由赎以身。情见乎辞,既可见出晏殊一生的德行操守,又可见出欧阳修本人对晏殊的整体评价和终生不能释怀的深厚感情。

晏殊在文坛上的成就远超政治,他是作为“文学家”而不是“政治家”载入史册的,“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他尤擅作词,有“导宋词之先路”、“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的美誉,并被戏称为中国唯一的“词人宰相”。晏殊小令语言婉丽,音韵和谐,温润秀洁,清新含蓄,多表现诗酒生活的悠闲情致,以及在这种生活中产生的感触和闲愁。代表作是《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来得却很偶然。据说,《浣溪沙》晏殊写了好几年才写成,相传晏殊在写到“无可奈何花落去”这一句时便写不下去了,只好搁笔。几年之后,晏殊赴杭州做官,途经扬州时住在大明寺,他看到墙上有许多题诗,就叫侍者诵读,但不许念诗的作者姓名,让他先体味诗意再说。侍者诵读了一首诗:水调隋宫曲,当年亦九成。哀音已亡国,废沼尚留春。仪凤终陈迹,鸣蛙只沸声。凄凉不可问,落日下芜城。晏殊听到后连忙:“别念了,作者是谁?”侍者说:“江都县尉王琪。”“快请他来吃饭,我要向他请教。”

王琪来了,在吃饭中俩人谈得很投机。晏殊决心向他请教,说:“我的小词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句,但对句却写不出来了,几年来可谓无计可施,无可奈何!”王琪道:“何不用‘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听了,拍手叫绝,说道:“我写完‘无可奈何花落去’时进入了死胡同,那叫‘山重水复疑无路’,现在你帮我写出后续句,我眼前一片光明,这叫‘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是晏殊的豁达与谦虚,加之为人作文严谨,才有他词坛不可忽略的地位。

骨子里依然难掩文人风骚

晏殊是北宋文坛上地位很高的文人,《宋史》说他:“文章瞻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和北宋前期大多数文人的作风一样,晏殊的诗文词都是继承晚唐五代的传统,他“瞻丽”之中有沉着的内容,所以不流于轻倩、肤浅,故为当时所重。他的词今存130余首,风格上既吸收了《花间》温庭筠、韦庄的格调,也深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他一生显贵,善于写旖旎风光,欢愉情趣,但他的作品并不单如此,而孕育着深厚的悲戚之感。

文人都是多愁善感的,晏殊也不例外,只是晏殊把他的私情藏得很深。时间越过千年,如今依然难辩他深邃的汉字背后藏匿的内心世界。我相信,生前的晏殊是位城府很深的人。我想,他能在政治几乎立于不败之地的他应该是位政治上非常成熟之人。

有人说政治上太成熟,就不可能有很大的作为。这点不假,晏殊政治上的成就远没有他在文学史上的成就那么大。他的名声来自他的词章。

我想,晏殊一生历任各级大官,纵有儿女之情也不能象柳永、秦观那样表达出来,所以他词中又似乎有一种潜伏的风骚,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隐约地表达,适可而止。不过,我们后人依然隐藏读出他骨子里的风流。如他的《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的主题是写离别以及离别后的伤痛。明显地感到跟他离别的人是一位女性抑或是他的红颜知己,而且是一去无回,远处寻找。整首词所写事件发生的时间就在昨天黄昏到今天的清晨,并且事件的直接结果是让晏殊澈夜无眠与悲痛无已。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给人带来的苦楚,它的光辉斜斜地照射入诗人红窗,直到破晓时分。诗人晏殊失恋了,对方离他而去,他连月亮也怪罪起来了。“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这是稍后一点儿另一位词人欧阳永叔的名句。诚然,假如你在情感上没有深陷进去的话,离愁也只不过是淡淡的一种无可奈何而已!当前真实的悲痛,不正因为是无法自拔的深爱所致的吗?

本来就无关风月,但正因为是澈夜无眠,他见证了清晨门外栏杆旁笼罩在一片惨雾愁烟中的菊花,见证了哭泣的兰花叶尖上的泪珠,见证了横梁帷幕上的双燕子竟因为才刚刚有点儿初凉却不辞而别。这一系列清晨的秋景居然是这般的令人神伤!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门前原先是绿意盎然的一棵树,现在经秋日的西风在昨夜一吹之后,桶上的叶子开始凋谢了。而人呢?他在词里真的只是说那棵树吗?不是的,他客观地说的是树而主观地说的却是自己。原先跟她在一起时是快乐的、幸福的,充满着人生希望的,现在她却离他远去,对他来说,正好像秋日的西风对一棵碧绿的树所造成的摧残一样,一下子便生机尽失!

借树喻人,在晏殊稍早一点的五代词中李后主便用过,他在亡国之后被禁闭起来,在他的词中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那棵寂寞的梧桐树不就是李后主本人吗?孤孤单单地在深院里而与外界清朗的秋天隔成两个世界。在这里,晏殊显然继承了李后主相同的手法。然而他仍不完全死心,独自登上高楼眺望远处,天涯望断,盼望她会回头,盼望她会回心转意!这里用了个""字真是高妙,首先是响应前面双燕而形成对比,显示出当前的他是如何的形只影单,进一步更刻划出他那了无生意的形躯攀上高楼的企盼与企盼的失落而产生的内心的孤寂凄苦。

我不知道那个令晏殊如此思念的女人是谁?她是否知道晏殊因她的离去而无限伤感,彻夜不眠?我无法找到答案。我只知道,晏殊只是一味写他的思念苦楚,而把词中的人藏得死死的,不向人露出她美丽的面目。虽然如此,如今,我们距离他所处的时代已九百多年,仍能感受到他那份苦楚、无奈与相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