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迪工厂要取消生产线?!

 指禅李的收藏 2015-08-02
对于未来的生产模式,奥迪的想法无疑具有颠覆性,它也正在努力将其转化为现实

《汽车商业评论》记者 杨与肖
原载于2015年7月15日出版的《汽车商业评论》

装配线已不复存在,井然有序的流水作业也不再适用。

平板运输机器人——所谓的“自动运输系统”(driverless transport systems),在地板表面滑动,它们“搬运”着各种尚未制造完成的汽车:几近出厂的豪华敞篷跑车、某款电动SUV的白车身,还有一辆刚刚结束喷漆的时尚小轿车??

在这座工厂中你会看到奥迪的所有车型,但却已经找不到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

今天,两辆奥迪Q5的不同可能只在于颜色或者方向盘的设计,但个性化才是新式生产的终极目标,甚至车内座椅都是按照车主的身形度身定制。

经销商们配备能够读取客户“尺码”的三维扫描仪,他们将得到的信息发送至生产现场,3D打印机随即便会按照数据生产出一个个独一无二的座椅。

不仅如此,当一辆汽车的制造进入到某些关键步骤时,工厂会自动给它的车主发送图片,生产设备随即按照他或她的要求灵活调整。

5月22日,奥迪在公司年度股东大会上,通过“Encounter”杂志诠释了“智能工厂”(Smart Fctory)的愿景。

在他们的规划中,有朝一日,汽车工厂将拥有与当下截然不同的智能系统、创新技术,以及高效组织构架。“未来,人们今天所熟悉的汽车生产流程将不复存在,它将变得更加互联、智能和高效。”奥迪负责生产的管理董事会成员胡伯特·瓦特(Hubert Waltl)如是说。

这并非一家汽车制造商随意的妄想,奥迪已经为其转化为现实设定了时间截点:2030年。


智能工厂的面貌

回顾汽车制造的历史,1970年代,电子和IT技术推动了自动化和数字化的发展,机器人、计算机成为生产领域的标配。如今,机器,甚至材料都可以通过“云”达成沟通,奥迪认为,未来的工厂中,芯片和大数据的“交流”将组织化,并自我优化。

在奥迪的智能工厂里,成千上万的运输机器人看似混乱无序,而实际上,每台机器人都在遵循更高层次的逻辑运行,它们的目标都是奔赴各自的下一个“站点”(station)——独立智能工作台(competence islands)。

车身部件由大型金属打印机生产(传统的冲压设备已被基本淘汰)。旁边的站点中,技师们和机器人共同将动力系统——电动机、燃料电池系统和内燃机,搭载到车身。

在下一个站点,内饰件被制造完成,并随即安装到车内。内饰材料种类极为丰富,客户只要在这道工序开始前几个小时选定即可。

如果车主一时无法决定究竟想要什么样的外观,车子就会被喷涂上某种创新性车漆,这样一来,即使数周之后,奥迪仍然可以用激光雕刻上任何文字、图像。

“混乱”的运输背后是所有机器间持续不断的数据交换。系统能够计算出车辆下一步的“诉求”,比如它是要安装车轮还是座椅,或者当它发现某个智能工作台处于空闲时,便会自动驶向这里。

如是过程中,你很难发现印象中的生产线概念,但实际上它却以虚拟形式存在着。汽车在各个站点间移动,从中“汲取”所有必须的材料,并完成装配。这就如同飞机从一个机场飞往另一个机场,而地勤人员随时待命完成补给。

像机场一样,工厂的控制也需要一个“塔台”,它是一个庞大的数据中心,知道每台机器处于何种状态,每辆汽车和每个零部件处在何处,它们现在在做什么,接下来需要做什么。

不过,尽管拥有高超的计算能力,但“塔台”却无需把控每个细节。因为工厂中的任何一个人和每台机器都可以自行其是,相互之间也可以自成逻辑,“塔台”的作用只是确保所有流程整合在一起。

工人的作用以及新厂建设模式

是的,智能工厂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工人,或者工人的作用被降低。相反,人会被提高到史无前例重要的位置。

大量高水平的工人是完成质量控制极为严格生产的前提。当机器人发生故障,假设被某种物体卡住时,人的检修最为高效。虽然由于机器人可以帮忙“跑腿”,人类的劳动强度可能降低,但在产品极度个性化的情况下,脑力工作反而会越来越多。

可穿戴信息辅助设备将成为工人的标配,而为了在一些特殊位置完成工作,他或她极有可能会被自己的机器人助手传来传去。

值得注意的是,在奥迪的设想中,2035年前,生产线不会彻底消失,阿洛伊斯·勃兰特(Alois Brandt)对此坚信不疑。

作为奥迪技术发展创新部门(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novation)的负责人,过去数年中,他一直带领团队探索改进生产的诸种方式。勃兰特认为,一百年前亨利·福特(Henry Ford)开创的生产模式在未来依然有其优势,“在标准化批量生产方面,很难找到比它更有效率的方式”。

不过,对现今的大多数人而言,如此大规模自动化和网络化的生产方式仍难以想象。这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定制生产,能够极大程度满足高端客户的需求。他们渴望与众不同,希望能够参与几乎每个制造细节。这并不是要消费者回到遥远的手工打造年代,在奥迪的智能工厂,很短时间就能够达成。

“我们的想法是,在各地建立小规模,但高度灵活的生产单位。”奥迪创新团队成员费利克斯·施瓦贝(Felix Schwabe)说,“现在,奥迪的每座工厂都是在专门生产某些产品,供应世界各地。日后,我们将更接近客户,在他们附近建立工厂,以更快速满足其需求。”

为达成这一目标,必须首先有一个“模板”,所有工厂都依此建造。

“届时,我们无需再钻研单一性技术。”勃兰特说道。网络化、集成化和沟通将构成生产的主体,“产品设计方式会与今日大不相同。”模块的概念日渐重要,一个底盘可以与不同的动力系统和车身产生诸种组合。

但就产品本身而言,勃兰特却认为,2035年与2015年的汽车不会有质的差异,主要因为金属作为汽车材料的主体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虽然出于环保和石油的压力,树脂等新型材料终有一天会派上大用场,但至少要到20年以后才能实现。


准备工作与必须解决的问题

智能工厂计划的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奥迪来说,也并非一场彻头彻尾的革命。过去多年里,英戈尔施塔特已经做了不少准备工作。2007年,奥迪总部的精密工具制造工程师首次在德国通过网络,对中国工厂的仪器实现了远程维修。

如今,在奥迪的模具部门,3D打印设备能够生产出复杂的金属零部件,智能工具可以通过准确的高压分配对金属板材进行冲压,精确度高达百分之一毫米。

在开发环节,通过“世界之窗”(Window to the World)系统,预生产中心的员工将3D零部件投影到汽车上,从而实现虚拟与现实汽车开发的精确结合。

2013年,勃兰特的下属费边·拉兹驰科(Fabian Rusitchka)提交了一份关于未来量产车生产系统的专利报告。目前,他正在与来自产品开发、采购等各个领域的同事共同研究在智能工厂中需要多少“站点”、人员介入程度,以及控制逻辑为何等具体问题。

如果没有意外,英戈尔施塔特将成为智能工厂首个试验性基地。接下来,奥迪智能化生产与开发的工作仍将继续,而且有很多难点需要攻克。其中,庞大数据的处理问题首当其冲。

即便是当下,汽车制造所产生的信息都会超出很多人的想象。例如,一辆奥迪A3的车身覆盖件如果要达成精准装配,每天至少要产生200GB的数据量。而未来,每台机器都具备认知能力,所有部件都能自动按顺序精准装配,整个智能工厂的数据量无疑将提升数个量级。

一旦“塔台”出错,无法正确处理这些数据,工厂必然陷入混乱。因此,与数据传输相关的国际性标准接口、宽带网络拓展和信息安全都需要得到保证。

其次,机器人技术也需要大幅度提升,更为智能和精准是它们能够与人类有效合作的前提。另外,鉴于3D打印将“大行其道”,复合性生产工艺将成为日后汽车公司间的核心竞争力,而这恰恰是曾经被忽略的领域。

当然,人的因素依然是最为重要的。从现在起,奥迪便需要开始对员工进行针对未来生产方式的培训,以便做好准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