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独钓秋江雨 2015-08-02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鲁迅小说《孔乙己》片段)小时候每每读这里,便忍不住对孔乙己的“迂腐”和“执着”感慨甚至耻笑一番,想不到世间竟还会有这样的人。你对那店小二说那回字的四样写法又有何用?




  明知没用但还是要找人说的孔乙己,如果生活在现代,恐怕也是极郁闷的。原先网络上也曾流传一则段子,说什么“爱无心,厂空空……”,作为普通人的调侃倒也没什么,无非就是逗个乐而已。一些人认为笔划少的就是简化字,笔划多的便是繁体字,写“简化字”便成了没国学功底的表现,自然全是错的。甚至有人把“天后”写作“天後”,来显示自己有文化,但这与知道“回字有四样写法”的孔乙己是完全不在一个层次啊。作为普通人,日常生活中只要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念错写错几个字,大可一笑而过,没有必要细究。然而这些个段子在“文化圈”里也天天有人在演绎着,特别是看到一些搞文字工作的人,或者靠“文字”吃饭的人,也这样“傻傻分不清楚”,我这“孔乙己”的毛病就忍不住要犯上一回了。




  在我看来,无论是那些一味地反对汉字简化,要求写繁体字的那一类伪道学们,还是这些以为笔划多的便是繁体字,搞不清楚意思而胡乱混用的人,我想除了别有用心者外,都是不可取的。要知道简化是我们汉字的演化规律,自从秦嬴政以来,汉字就有一个不断地在简化、俗化的演变过程,我想学过一点书法史的人可能都能明白这个道理。当然甲骨文、金文中还有更“简化”的字,是这些伪道学者们不想知道也不愿知道的。


  不会用、胡乱用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特别是网络这么发达,每天打开专业网站,经常就有这些混用的。且容我举几个例子吧(若有巧合,请勿责怪)。




  比如“和、龢”不分。某位书法家曾写了 “家龢萬事興”五字横幅,便是十分常见的例子。和,相应也,从口禾声。龢,调也,从龠,读与和同。(据《说文解字》)虽然读音相同,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在文字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龢”的笔划过于繁琐,故弃之不用,而以“和”代之。但我们在书法、篆刻等作品中再来恢复用繁体字的时候,就不能简单地等同了。




  再比如“淡、澹”混用。据《说文解字》“淡,薄味也”,另据晋代葛洪的《神仙传蓟子训》“性好清澹,常闲居读《易》”,故“清澹”当作“恬静寡欲”解。当我们要写古字的时候,淡泊可以写用“澹泊”,而清淡只能写作“清淡”,像某些人把“食X补水宜清澹也”,便是不明所以的乱用了。




  又比如某知名篆刻网,篆刻家明明刻的是“松”,它把释文偏偏写作了“鬆”,这便让人有些莫名其妙。至于“余与餘”、“里与裏”、“几与幾”、“后与後”等等等等,还有许多,混用乱用的几率真是太大了。每每遇见这些,我都会好意提醒,至于人家领不领情就两说了。轻者如“店小二”般没有热情转身走开,重者回我一顿“棒呵”也未必。我倒是觉得,我们这些从事与文字相关工作的人,还是严谨一些的好,弄不明白的可以查查书,问问老师,再不济,咱通过网络也能查个大概啊。别“白纸黑字”的留下来,成了一个永久的“笑话”。


  这样的事遇上多了,我也只能“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了……可是叹气归叹气,看到一些“文化人”用错了字,我还是忍不住会去说,在这个混沌的世界,需要我们锐利地活着,难道不是吗?像孔乙己那样“迂”一点没什么不好,尤其对我们这些接触文字多的人来说,没这点“迂”劲,怎么对得起汉字的神圣?宁可招人恨,招人耻笑,也要像孔乙己那样,在心中保留着对汉字的敬畏,做一个这样的“孔乙己”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是啊,我什么时候也变得“孔乙己”起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