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名画《红蓼水禽图》(高清)

 阴山工作室 2015-08-03



宋代名画《红蓼水禽图》(高清)

宋 佚名 红蓼水禽图页 绢本设色 25.2x26.8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红蓼水禽图》是中国美术史上的花鸟画名作,以前人们认为是五代名家徐崇矩所作,或传为宋徽宗赵佶所作。其所绘意境正如诗中所咏:“西风红蓼香,水禽破苍茫。小虾清滩里,涟漪泛斜阳。”此画是典型的宋院体画,手法细腻,形象生动。


宋代名画《红蓼水禽图》(高清)

宋 佚名 红蓼水禽图页 绢本设色 25.2x26.8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水边一枝红蓼,小花盛开。水鸟发现波中青虾,悄然飞落红蓼枝头,引喙而啄。红蓼被水鸟的体重与蹬力压弯,梢头、叶尖浸入水中。而青虾在水中灵活地悠游,对面临的危险浑然不觉。自然界中这惊险的一霎被巧妙地摄入绢素,极为生动传神。水禽和红蓼设色鲜丽,工笔细写。小鸟纤细的毛羽清晰可数,连蓼花粟米大的花冠也用紫红、粉白晕染得一丝不苟,层次分明。而水中的青虾和荇藻则采用模糊的手法表现,唯以淡墨绿一色染成,类似写意画法。因而虽不画水,却水旱两界分明。


宋代名画《红蓼水禽图》(高清)

宋 佚名 红蓼水禽图 局部
红蓼是一种长有红色穗状花的植物,一年生草本,别名狗尾巴花、狼尾巴花。古代又称“红萆”、“茏古”、“茏鼓”、“水荭”,《诗经·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这里的“游龙”也是指“红蓼”,称其为“游龙”,按郑康成的解释,是因为“枝叶之放纵也”,即红蓼的茎在水边四处蔓延,犹如红色的游龙。《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说:“荭草即水荭也,旧不著,所出州郡云生水傍,今所在下湿地皆有之,似蓼而叶大,赤白色,高丈余。……五月采实,今亦稀用,但取根茎作汤,治脚气耳,味咸,微寒,无毒,又消渴去热,明目益气。”


宋代名画《红蓼水禽图》(高清)

宋 佚名 红蓼水禽图 局部

红蓼常在湖河浅水及沼泽处生长,秋日红花一片,非常美丽,因为古人有逢秋伤悲的传统,所以,红蓼在古诗词中出现,多有凄清之意。唐人薛昭蕴有“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不语含颦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浣溪沙》)把红蓼、渡船、情郎、美人组合成一幅秋天苍茫的图画,使送别的感伤极为浓烈。


宋代名画《红蓼水禽图》(高清)

宋 佚名 红蓼水禽图 局部

张耒的“楚天晚,白苹烟尽处,红蓼水边头。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风流子》),红蓼也是荒凉、寂寞的意象。就是明人钱士升的《朱蓼》“柔条袅袅动朱颜,细雨微风日暮天。独有芦花堪作伴,绛霞苍雪两相怜。”虽竭力表现其美,但也是一种孤寒的美。倒是清人钱棻的《朱蓼》“临风弱态灵和柳,照水酡颜销恨花。更是夕阳渔艇外,萍香露白助清华。”无悲苦之色,道出了“数枝红蓼醉清秋”的秋色美。


宋代名画《红蓼水禽图》(高清)

宋 佚名 红蓼水禽图 耿昭忠对题

《红蓼水禽图》画上并无款识。对幅有耿昭忠题记:“传写物态,蔚有生意,徐崇矩岂惟不坠祖风,直可领袖后学。襄平耿昭忠题。”鉴藏印钤“真赏”、“都尉耿信公书画之章”、“公”、“信公珍赏”、“丹诚”、“宜尔子孙”、“汉水耿会侯书画之章”、“漱六主人”、“陈定”、“项子京家珍藏”、“墨林秘玩”、“庞莱臣珍藏宋元真迹”。裱边钤“信公监定珍藏”。存《名笔集胜》册中。《虚斋名画录》著录。



原图下载  宋 佚名《红蓼水禽图》(高清)



宋代名画《红蓼水禽图》(高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