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仍有重要影响的 “胡焕庸线”

 圆角望 2015-08-03

张林

在研究和制定“十三五”经济发展规划时,涉及区域发展布局战略问题,很容易联系到80年前创立的著名概念:“胡焕庸线”。

1935年,人口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根据我国人口密度分布绘制了第一张中国人口密度图。该图北起黑龙江瑷珲至云南腾冲,画一条约为45度的直线,这条直线的两侧出现了我国人口分布规律:线东南半壁36%的土地供养了全国96%的人口;西北半壁64%的土地仅供养4%的人口。二者平均人口密度比为42.6比1。

“胡焕庸线”的发现,是百年地理学对我国空间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发现。它第一次完整地显示了我国自宋元时期形成的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至今仍然负载、分割着许多神奇的自然与社会的元素,直至21世纪的今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问题,诸如国土资源、环境、粮食安全,包括观察工业文明与现代化进程,都与这条线,即人口资源分布理论密切相关。

人口与气候

1982年和1990年我国进行的第三、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自1935年以来,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基本不变。以东南部地区为例,1982年面积占比42.9%,人口占比94.4%,1990年人口占比为94.2%,经历了55年时间,东西部人口比例变化不大。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发现,东南、西北两部分的人口比例还是94.2%比5.8%。与当年相比虽然相差不大,但是线东南的人口数量已非4亿多,而变成12亿多。

沧海桑田、物转星移,其间种种自然和人为的人口迁徙并没有撼动胡焕庸线确定的人口分布格局。

未来30年,中国还将新增两亿人口,还将有三亿农民从乡村走向城市。这意味着,至少有五亿中国人需要在有限的国土空间上重新布局。而这将不仅仅是拥挤的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张新时、牛文元等学者提出中国存在一个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的生态环境过渡带(或称脆弱带),在过渡带上表现出独特的生态脆弱性。1995年,王铮、张比远等学者陆续撰文论证了生态环境脆弱带基本沿胡焕庸线分布的情况。

因此胡焕庸线不仅是人口界线,同时为一条中国生态环境界线,即在胡焕庸线附近,滑坡、泥石流等地貌灾害分布集中;中段是包含黄土高原在内的重点产沙区,黄河的泥沙多源于此。

这种脆弱性还表现为,中国的自然灾害活动及发生的空间布局也沿着胡焕庸线分布,并以此为界限呈过渡性,即由西北的无涝区向东南的洪涝区过渡。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发现自元代以来,洪涝、旱灾等级的分布,在胡焕庸线东侧具有平行于胡焕庸线的特征,而在此前的唐、宋温暖期,这种分布主要具有经度地带性。

“5·12”汶川大地震后,对于地震带分布与地震活动规律的研究使这条分界线再次受到关注。因为,类似胡焕庸线附近的地理区域往往也是地震频发的地带。王铮等学者在研究自然灾害分布特别是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时,发现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的强震活动震中连线具有近于平行于胡焕庸线的特征,这提示胡焕庸线的形成似乎有地球物理背景,但有待证实。

同样值得讨论的话题是,“5·12”大地震伤亡惨重,是否是擅自越过胡焕庸线的结果?

产业及区域布局

胡焕庸线是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界线,其两侧还是农牧交错带和众多江河的水源地,是玉米种植带的西北边界。同时,中国的贫困县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两侧。

胡焕庸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线东南方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荒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是游牧民族的天下。

王中宇认为,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诸如国土资源、环境、粮食安全等,有必要研究胡焕庸线两侧地带在全局中的功能定位问题。

中科院国情小组根据2000年资料统计分析,胡焕庸线东南侧以占全国43.1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93.77%的人口和95.70%的GDP,压倒性地显示出高密度的经济、社会功能。胡焕庸线西北侧地广人稀,受生态胁迫,其发展经济、集聚人口的功能较弱,总体以生态恢复和保护为主体功能。

据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学术顾问方克定介绍,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所列22个限制开发区域,大多分布在胡焕庸线两侧。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西部”范围,包括胡焕庸线西北侧“远西部”和东南侧“近西部”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的70%以上。

从农业综合区划的“东田西草”,林业总体布局的“西治、东扩、北休、南用”,电力供求关系的“北均,东南缺,西供”等方面都可以看到胡焕庸线的影响。

方克定指出,产业的空间集聚是一种地缘现象。国内从传统产业集群的分布看,东部势如燎原,西部还只是点点星火。

东部除海港优势外,也是全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重心。西部大开发则需要重点培育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带等新的增长极以及南宁、昆明、乌鲁木齐等门户城市。胡焕庸线西北侧城市稀疏,更要重视呼包鄂(鄂尔多斯)城市群、河西走廊城市带和天山北坡城市带的理性成长。

已故的北京大学教授、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杨吾扬多次强调,无论是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的振兴中华的“实业计划”,还是20世纪30年代胡焕庸提出人口资源分布理论,都是值得借鉴的区域开发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王铮分析认为,经济分工除了自然条件、城市与交通条件,还有人力及技术资本的因素,这些要素的分布都与胡焕庸线有关。无论如何,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资源乃至产业的聚集仍将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

就区域而言,客观存在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既是区域发展的动力源泉,又是需要努力克服的问题,即需要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邹蓝根据大风网站授权编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