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年三毛80岁了

 圆角望 2015-08-03

“光光的头上三根毛,圆圆的鼻子向上翘”——1935年7月28日,张乐平创作的首幅三毛漫画亮相于上海《图画晨报》,从此三毛陪伴着几代中国人成长。“今年三毛80岁”活动7月28日在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启动,漫画家、评论家和张乐平家属共同为三毛庆生,探讨这个家喻户晓的经典形象为何80年来热度不减。

三毛,那寥寥几笔的造型、那三根活泼的头发,成了中国底层苦孩子的代言人,是许多人童年回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上世纪30年代顽皮的三毛,上世纪40年代从军和流浪的三毛,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新生活的三毛,他和创造了他的“三毛爸爸”张乐平一样,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三毛迎解放》……虽然张乐平自己都记不清画过多少张三毛,但在中国男女老少的心里都住着一个三毛,这是一个永远不需要长大的、善良勇敢的三毛。三毛形象深深刻画在经历过那些岁月和追溯过那些岁月的人心上。三毛的形象经过张乐平先生的多次创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新的味道。

据介绍,抗日烽火锤炼了中国自己的漫画队伍,让三毛从可爱的孩子成长为完整、成熟的漫画形象。1946年后,张乐平先后画出《三毛从军记》、《三毛流浪记》两部大作,与他在抗战期间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深厚积累分不开。

5年前,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展出了张乐平先生创作的最后一部三毛连环画《三毛学法》的原稿以及张乐平先生在晚年所绘的三毛积极参与社会劳动的漫画若干。三毛复出的形象几乎不变,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再创作出的三毛,活脱脱一个“三好少年”,且这时期的三毛是笑呵呵的胖孩子,不再那么苦,所以无论是《三毛学雷锋》还是《三毛爱科学》,感染力已远不及流浪篇和从军篇中的形象那么深入人心。

很多人好奇,三毛的“生日”究竟是如何精确到7月28日的?这一切还得从三毛与上海图书馆的缘分说起。以往人们所知的三毛诞生地有几种说法,一个说法是发表于1935年11月23日《小晨报》上的三毛,另一个说法是刊在早于该报的《独立漫画》上。但是,张乐平家属和三毛形象发展有限公司在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阅览室一次次努力寻找,终于在上海图书馆所藏的1935年7月28日《晨报》副刊《图画晨报》上发现了更早的三毛。目前,三毛形象的诞生日,便是这样准确推定出来的。

张乐平之子张慰军透露,位于上海五原路288弄3号的张乐平故居,将于2015年11月10日面向公众免费开放,那天恰逢张乐平先生105周年诞辰。

张慰军说,张乐平在位于五原路小弄堂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居住了42年。在此期间,张乐平绘制大量美术作品,其中《三毛学雷锋》、《三毛爱科学》等一批“三毛复出”之作便诞生于此。目前,张乐平故居正处于整修状态。由于房屋已有60多年历史,不少设施、设备老旧或损坏,书房地板略倾斜、墙壁剥落、门窗破损等,大多正在加固或修复中。

据介绍,该住宅二楼是张乐平的书房,陈旧的书桌上摆放着他使用过的笔墨纸砚,书橱里陈列了张乐平各个时期的漫画集版本以及生前所藏的图书,墙上还挂着张乐平的遗像。

1992年,张乐平去世后,其子女居住条件并不宽敞,但他们没有将父亲的书房改做他用,尽量保留着原有面貌。故居里,还陈列了张乐平生前的部分收藏品,包括明成化青花瓷笔筒、清代《吴友如画宝全集》等。一楼计划打造成小型展览室,选取张乐平的代表画作及生平介绍等资料。张乐平故居将尝试探索多层面展示与开发,力争使“三毛之父”的精神内核传播得更为深远,让参观者能够充分了解这位画家的创作脉络及艺术风格。

如果说有形的故居及画作让张乐平的创作心路变得可触可感,那么他对艺术的精诚追求更是留给后辈的无形的精神财富。

著名国画家戴敦邦仍佩服张乐平“全面扎实的基本功”。他以《三毛从军记》为例,“仔细看漫画中三毛的帽子,在不同场景里都会呈现细微的差别,甚至连脚指头都有‘戏份’,活灵活现”。他曾看见张乐平经常重复地画同样的画稿,画得不自然重画一张,画得不准确又画一张,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事实上,除了漫画,张乐平在年画、速写、素描、水彩、剪纸等领域都造诣颇深,这无疑令他的艺术创作愈发饱满立体、互为滋养。

曾自编自导电影《三毛从军记》的导演张建亚说,近年,流行的艺术形象不少,但像三毛这样能被读者视为家人、友邻的实属罕见。“三毛可爱、善良、顽皮,也有缺点,每个人似乎都可以将他的一部分附着在自己身上。这种幽默感绝不逊于国际上的经典漫画形象。更难能可贵的是,包括三毛在内,张乐平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当时流浪儿童和被压迫者的生存状况,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几十年来,三毛系列连环画走出国门,法、英、韩等多语种版本陆续出版。《三毛流浪记》至今仍是中国影响最大、销量最高的一部连环漫画。今年2月,在被誉为顶级漫画节的法国昂古莱姆国际漫画节上,法文版《三毛流浪记》摘得文化遗产奖,这也肯定了这部作品在世界漫画史上的重要位置。

如何让三毛与现代观众贴得更近?画家天呈认为,近期热映的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可以带来许多启示,可以用更具时代感和冲击力的元素“包装”三毛,让三毛重回年轻人的视野。

针对当下流行颠覆经典和名著的现象,国画家戴敦邦认为,这是无能,也很不道德,“不要轻易给三毛形象弄点什么,比如给三毛配上手机或电脑,这不是现代化” 。

张慰军说,演绎三毛的作品其实不少,除了筹备中的电影、电视剧,最新的就是2011年的音乐剧《三毛流浪记》以及中央电视台的动画片。动画片《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反响很好,后来的《三毛历险记》、《三毛漫游太空》,讲三毛穿着名牌运动服遨游太空,有些观众不买账。“我想,现在的改编和我父亲的创作风格很难保持一致,这是一个原因。若是要把三毛拍成电影,如何改编而又不改变三毛原作的精神内核是一个问题。” 张慰军说。

张慰军说,三毛形象的商业化是不可避免的,但不是完全的商业化,还希望三毛能成为慈善、教育、旅游甚至中国本土文化的形象代表,比如结合《三毛流浪记》立体地展示出上海曾经的市井生活。

三毛的故事是一本最好的历史教科书,有了这个形象的流浪孤儿,我们才能给现在的孩子们还原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困苦,孤儿遍地、物价飞涨、黑道横行的社会在《三毛流浪记》中都有反映。

今年三毛80岁了,他的机灵、友善、爱国、疾恶如仇连同那营养不良的小身板,共同构筑了关于那个未曾经历的年代的图像记忆。因为他,忆苦思甜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心灵触动。

关于三毛,各界也有各种善意的建议,其中,就有让三毛形象和三毛故事“与时俱进”,打手机、坐飞机的“新三毛”也应运而生。然而,脱离了特殊历史背景,脱离了辛酸的生活和不屈的抗争,哪怕聪明可爱,三毛还是有点违和——三毛形象的爆发力与动人之处,与时代环境是无法切割的。“头上三根毛”,就是营养不佳的标志,唯一的那个三毛还是活在那个时代里,连张乐平先生也对自己晚年的应景改编不满意,何况任由他人来动刀?

对于三毛这样的经典形象,我们更需要的是推广而非篡改,如同张乐平先生之子张慰军所言,再改也不要改变原作的精神内核。因此,对于三毛,更适宜通过各种新媒体、新形式,让当年的经典重入年轻人的视野,而非为了年轻人,重塑一个谁都不认同的新三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