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街巷系列(17)——司马相如与驷马桥(二)

汉代文学家、大才子司马相如的塑像

成都街巷系列(17)——司马相如与驷马桥(二)
紧接上篇说下文。
青年时候自己当知青下乡、又调回城工作,曾多次读到过司马相如的故事,特别是阅读《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让我对两千多年前的这位成都才子和驷马桥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于是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又出现了另一个版本,虽然它与上一篇讲述的不过大同小异,但是哪一个更接近历史事实,还望朋友们明鉴。
驷马桥原名升仙桥,因桥下的河水名“升仙水”,即今日之沙河。《华阳国志》说:“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桥,司马相如初入长安,出北门过升仙桥,豪情满怀,题其柱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也。” 于是后人便取司马相如题字之意,将此桥更名“驷马”。其实司马相如第一次出川归来时并没有实现他的诺言,因他是蜀中大才子,汉赋风骚的一代文豪,又与卓文君有千古风流韵事,人们故意忽略了他曾经的困顿。
司马相如,字长卿,幼年好读书,且善舞剑、操琴。因仰慕蔺相如之为人而更名。司马迁对他这位本家颇为偏爱,用了很大的篇幅来给他立传,但却对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婚姻却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文字。据《史记》叙述,司马相如初到长安后,因汉景帝不好辞赋而受冷遇,仅赏了个武骑常侍之职。 司马相如只好托病辞官,结识邹阳、枚乘、庄忌等文人并一同成了梁孝王的食客。但不久孝王死去,司马相如失去靠山,只好怏怏回到故里,哪敢奢求什么高车驷马?
临邛县令王吉乃司马相如好友,相如虽暂寄居其门下。可终究不是长计,于是二人合力上演了一出“双簧”。临邛富豪们不知司马相如有多大来头,纷纷想巴结。相如便由此获得了进入全国首富卓王孙府宴饮的机会。席间以一曲《凤求凰》挑动了卓氏之女文君的芳心。卓文君最终与风流倜傥的司马相如私奔而去。回到成都,文君才发现,相如除了一辆车以外,整个就是个“家居徒四壁立”的穷书生。为了生计,文君再次回到临邛开间小酒店,演出了被传为千古美谈的“相如涤器,文君当垆”的故事。家财巨万的卓王孙老脸终于挂不住了,在亲友的劝说下,只好给钱百万、仆僮百人以及大量的陪嫁衣、被及财物。
司马相如带着娇妻美女荣归故里,加之那篇《子虚赋》使皇帝龙颜大悦,竟然感叹:“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相如终于再次应召进京。这回他的底气足了!果然几年后,司马相如被任命为中郎将,两次出使西南夷。回到成都岂止是高车驷马,而且是“令蜀太守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成都人都为之而倍觉荣耀,卓王孙更是置酒肉相迎,暗自庆幸当年没有把事情做绝。到唐代,岑参还专门写了《升仙桥》诗:“长桥题柱去,犹是未达时。及乘驷马车,却从桥上归。”
不过,升仙桥改名驷马桥应该是宋代的事了。 北宋时期,成都知府京镗在府河上重修了一座桥,他以为那里就是司马相如当年题字的桥,便将重修的桥更名为驷马桥,还煞有介事地写了篇《驷马桥记》。京镗闹了个千古笑话,却也给成都留下了两座驷马桥的名称。
下篇说说驷马桥的近代状况。


贴几张与上文内容相关的图照以飨博友

司马相如抚琴演奏《凤求凰》(图)

司马相如石雕像

出土文物——驷马高车

与司马相如有关的城市雕塑

古驷马桥不过是沙河(古称升仙水)上的一座小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