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想象一个场景:大概一万多年前,人类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学会了使用石器以及制作一些简单的工具,虽然说这个时候人类的智商相对其他动物已经要发达很多了,但在行为和目的上其实跟其他动物没有多大的区别,就是生存和繁殖。 只不过,人类的食谱范围非常之广,除了野兔、野鸡、野猪、鹿等动物外,他们还会去捕鱼、蚌,以及采摘野果,野菜、各种植物的叶子、茎、果实等来填饱肚子。 或许是因为人类学会了用火烘烤之后很多食物都变的美味可口了,又或许是人类天生就有这种吃货的本性,但这却为人类大量繁殖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也为最初的分工和交换提供了必要条件。
慢慢的他们就发现,每个人擅长的东西不一样,比如有些人捕食兔子的时候收获比别人都多,有些人则是捕鱼能手,有些人通过合作可以捕猎其他人无法捕猎的大型猎物,还有些人因为特别擅长爬树,所以采摘的野果又快又多......(此处略去三百字)。 于是有聪明人就提议,大家专门去捕猎自己擅长的东西,然后大家再根据自己的需求再进行交换。然后其中一小部分思想比较前卫的人会愿意先做这样的尝试,反正不管怎么样试试看又没多大损失嘛。 (PS:其实人类的很多创新可能在当时来讲都是比较另类比较奇葩的想法,然后一部分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人去尝试最终试出来的成果,所以我认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人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于是他们就先达成了协议,人类最早的分工和交换就这样诞生了,很快他们就享受到了这种成功的创新带来的好处,他们可以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比别人更多的食物。“分工产生效能”这个经济学中最核心的概念其实在一万多年前的原始人身上已经开始得到验证。 之前那些还在犹豫的人们看到这种结果就会逐渐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最后所有人都会开始效仿。大规模的分工像不可逆转的一种程序一触即发,接着效率就会变的越来越高,而且分工也会越来越细。 比如说某些人可能捕猎不如其他人,但他们制作的各种工具比别人都好使。于是有人就提出用自己获取的食物跟他换工具,这又是一笔双赢的交换。得到好工具的人发现效率比以前提高了很多。而那个制作工具的人只通过制作工具跟别人交换,就获得了比一般人更多的食物,另外一些自认为再某些方面手艺不错的人就会效仿,于是第一代手艺人就这样诞生了。 然而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分工越来越细化。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诞生一个新问题,就是交换会变得越来越麻烦了。 举个例子
A又去找到C,打算用兔子跟他换苹果后再跟B换鱼,C说自己不喜欢吃兔子,想要吃鸡。于是A又跑去找D换鸡,可是D说自己不缺食物,但工具坏了想用鸡换E的制作的工具,而E干好想要兔子。 A赶紧跑去找E换来工具,再跟D、C、B一路换过来,终于得到了想要的鱼。其实这可能还算比较顺利的了,假如换到了E工具回去找D的时候D已经出去捕猎了的话,就要等他回来才能继续交换了,如果跟D交换好了发现其他人已经用苹果换走了C的苹果,那前面的交换又白费劲了。 很显然这种低效率的交换会阻碍分工的进一步升级,而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随着食物和其他物品种类越来越多,各种食物或物品之间的各种价值换算会越来越麻烦,所以货币登上历史的舞台是必然的事情。 最开始人们能想到的应该就是用某种物品或食物当货币使用,比如说各种水果,大家都喜欢,也能放一段时间。但这种即当货币又当消费品的半货币属性的东西严格来讲还不能算货币,远远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交换的需求,也无法通过储存积累财富,因为时间长了会坏掉。
就拿贝壳来说,肯定不可能是哪位高人掐指一算,然后跟大家说某某地方有很多贝壳,你们去找来当货币使用吧! 我认为很可能就是几个爱耍小聪明的人先在某个海滩上发现了很多贝壳,然后先捡来一些给大家并说服大家用这东西代替水果等物品当“货币”使用。 从当时的角度来讲,贝壳既方便携带和存放,又不会腐烂,而且在当时来讲也相对比较稀有,能够胜任货币的角色,所以会被人接受。 而这种建议一旦被采纳,这几个捡贝壳的人肯定是获益最大的,因为他们知道在哪来可以捡到贝壳,也就是说他们可能就可能从此过上了“捡钱”的幸福生活。 可能有人会说别人都傻的吗?让他们几个人占这么大的便宜,其实大家都不傻,因为即便有那么几个人白白占了大家这么多便宜之后,其他所有人都还能够从当时的这种货币的体系当中获取很大的好处。 因为交换效率大幅提升实际上也就是带来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因为这种货币可以长时间存放而且随时可以拿来交换物品和食物,那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积累这种财富了,这两个因素叠加足以迎来了人类历史上首次财富的爆发。 我们现在再回头看看那几个自私的贪婪的“家伙”,应该不难理解他们对当时人类社会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远比那些辛苦劳动的人们功劳要大得多。
当然货币发展的过程中也会伴随着各种副作用伤害到很多人,比如新货币取代老货币的时候,以及假币、恶性通胀等事件,都会损害到很多人的利益。 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津巴布韦就发生了一次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严重到什么程度呢?津巴布韦币在1980年时候还是比美元都值钱的货币,到了2001年津元对美元变成了100:1,看起来已经很严重了对吧,但是噩梦才刚开始。 到2009年的时候,津巴布韦的通胀已经完全失控,2009年的通胀率达到了2亿%以上。一瓶可乐就要10万亿津元。也就是那年,津巴布韦币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原因是印钞厂没钱印钞票了。 听起来很匪夷所思,其实仔细想想道理也很简单,通货膨胀已经使得印钞的成本已经高于钞票面值本身了,印出来的纸币都不够买纸张和支付工资等费用,自然印的越多亏的越多。
最后政府决定津巴布韦币退出法定货币体系,以美元、南非兰特、等货币作为法定货币,后来人民币、日元等也加入到了津国的法定货币体系。 近一百年来并不只有津巴布韦发生这种罕见的恶性通胀。1922-1923年间的德国、1945-1946年间的匈牙利、1971-1981年间的智力、1975-1992年间的阿根廷、1988-1991年间的秘鲁都曾发生过非常恶劣的通胀。 其中1922年的德国,年通货膨胀率为325,000,000%,意味着物价每两天就翻倍。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不管发生怎么样严重的事件包括津巴布韦这样的恶性通胀,不管货币可能会对人们照成多么大的伤害,人们也永远不可能放弃这种货币的体系。 因为现在的这个世界的分工体系是用货币连接起来的,任何时候一旦没有了货币的制度,人类社会的协作体系立即就会发生崩塌,人类文明可能会瞬间倒退万年,所以这种事情实际上是不可能会发生的。 现在再来总结一下,货币是怎么诞生的:分工产生效能,有分工必须要有交换,货币就是为了让交换变的更加便捷高效而慢慢摸索出来并逐渐完善的必然产物。 现在看来这个过程其实很简单,只要花点时间,很自然就会发生,包括很多其他的重要社会制度其实也是一样,但我们如果去分析整个过程的话,会发现其实很多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社会制度和发明,很可能并不是由某些即聪明又道德高尚的人弄出来的,而是大家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演变出来的。 我们传统的思维经常会把所有的事情想象成“零和博弈”,总以为有人获益就一定会有人吃亏,这其实是人们凭简单的直觉判断的事物的一种惯性思维。而这种思维即便是在现在还是非常普遍。 我们对资本家和商人的偏见至今依然没有很大改观就是很好的证明。而事实上这些资本家和商人在赚取财富的同时,也为整体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增量财富。换个角度思考一下,为什么在自由的选择下我们还是愿意让他们占便宜,因为我们都能从中获得好处。 所以在法治完善的市场环境下,能够合法的赚到钱就是对社会的贡献,而且通常来讲赚的钱越多对社会的贡献越大,(用行政垄断的手段赚到钱的例外)这就是我所说的经济学思维。 中国对外开放三十多年,就是因为打开了全球贸易的大门,加入了全球化这个巨大的分工体系当中,使分工的效能发挥到了极致,才有了这些年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多数人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相对改革开放前)。而美元在全球贸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全球贸易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可靠的大家都认同的国家的货币作为全球货币,否则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就变成以物换物了,会大大制约全球贸易的发展。而现在这个大家都让认同的国家就是美国,所以美元自然就成为了国际货币。 有些经济学家说我们对外贸易用一大堆有用的东西换来一堆没用的美元,用美元买他们的东西还被他们限制,所以外汇储备越存越多,美国占了我们这么多便宜,所以我们对外贸易是非常吃亏的。 当然你要说美国占了我们便宜确实没错,但我们同样也获得了巨大的好处,因为贸易是会产生巨大的财富增量的,这点一万多年前的古人已经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了。 我们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体系中获得了巨大的好处,已经实实在在的体现在我们生活中了,难道还要去怀疑吗?像朝鲜这样相对封闭的国家是不可能在经济上有什么大作为的,而加入全球贸易这个大系统的绝大多数国家都获得了很多好处,只不过美国人分到的好处多些而已。 如果我们也想在全球贸易中获取更多的好处,那就要把人民币向全世界推广开来,这就是为什么这几年国家在努力推行人民币国际化,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像亚投行的成立就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虽然这个过程会很漫长很艰难,但是我们每一点进步都能享受到一点点额外的福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这么致力于推广人民币国际化的原因。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以看到我的上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