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璧石列中国古典四大名石之首。乾隆御赐“天下第一石”。“锁云”一名由明代文人、赏石大家米万钟亲题。石出安徽灵璧县庆云山老坑,后流落海外。20世纪60年代初,由日本大律师、大藏石家佐藤先生购于东京一古董店。2002年赠与“白日梦”人,上海周易杉先生带回中国。2003年参加“首届上海多伦国际名家邀请展”引起热烈反响。2005年在天津宝成集团举办“首届华夏雅石艺术论坛暨灵璧石专题研讨会”时在100多位专家学者的要求下,“锁云”再次亮相天津,引起更大轰动。“锁云”现藏于上海市浦东新泰路200号“锁云居”雅石馆(该馆名即缘于此石名)。 “锁云”尺寸20.5×25×7.5公分,明式老红木底座。石色微黑,略显暗红,形状似环云披锁故名,又似飞猿奔跃,故佐藤先生又名之“飞猿”。 据考证,该石是米芾(山西太原人)后裔米万钟藏之古石,而且是他无数藏石中最爱的五枚之一。石背刻有“锁云”二字,落款为“万历丁酉春三月藏石米万诏,阳篆为万钟之号——友石”。 “锁云”在日本石展上曾多次获得金奖。也曾被中国、美国、日本及港台等地数十家媒体无数次报道过,在世界赏石史上,一块灵璧供石受到如此关注的,也许唯有此国宝“锁云”。 本次石博会特邀“锁云”回到米氏祖籍地山西太原与广大群众见面,实乃意义重大,历史之大幸、万幸。为此,山西人民特别感谢周易杉先生及其夫人叶亲石女士给予的全力支持,国宝“锁云”归国详情,请阅读周先生所撰《锁云回国记》和《锁云回国后反响热烈》两文。 锁云回国记 周易杉 发表于《赏石文化》2002年第七期 2002年8月3日,在东京城田国际机场检票口,检票小姐礼貌地让我托运行李,我从行李箱内取出一个木盒抱着,箱内余下的一只日本古代陶瓷水果盘以及两块奇石就凭她发落了。我象抱着十世单传的赤子,一直抱进了国门,抱进了我上海的家门。这木箱内装的就是海内外知名的中国古石——“锁云”。 “锁云”是明代大文人米万钟(字仲诏,号友石)曾收藏过的一块灵璧石,正宗明式紫檀木座,此石背后刻有“锁云”二字,落款为“万历丁酉春三月藏石米仲诏”,印为“友石”。这是一件传承有序的、唯一有稽可考、国内外媒体报道最多的明代供石。1965年日本知名律师佐藤观石先生于东京一家古董店购得,因其名贵,来得也不容易。 1998年我得悉先生收藏着此石,次年又见到了石照,于是就做起了“白日梦”(一位朋友,的评说)——我要让她回国祖国!说白日梦也不为过,因为佐藤先生是日本三大石协的第一创始人、会长,先生酷爱藏石,还主编过爱石月刊,连名字都改成了“观石”,他会割爱吗?而且又是大律师,多处别墅,有钱有名,家庭幸福,什么也不缺,我无计可施,何况已有美国人、日本人、中国人在求购,竞争激烈。我来日本从留学生至创业仅约十年,实力有限,真是蚯蚓翻跟头——腰里玄啦!但我似乎又充满自信。第一,我从读研、就职、创业,在日本经历了很多磨练,从平民到大臣,交往很多,对其国情、人情比较了解。第二,佐藤先生是我的客户,他曾多次向我购石,我有近水楼台之利。第三,先生特爱中国,曾携夫人19次来华旅游和寻石,到过中国的每一个省。第四,我在日本石届口碑不错,颇有人气。。以我的诚信做人与拼搏精神赢得了信赖,我还是日本三大石协唯一的外籍正式会员。打从“白日梦”之后,我对先生更加恭敬,起初两年里求购之事只字不提,只是加强联络。第三年我曾旁敲侧击试探过,先生说多位石友早出高价,但无论多少价也不卖。这样也就封住了我的口。今年初,我又试探道:朋友委托我向先生求购锁云。回答仍是“不卖”。但却表明了在将来适当的时候,有意完璧归赵。这让我又看到了曙光,初夏的一次石展上,我们又见面了,这是一次由佐藤先生负责的全国会长代表石展,即参展的都是各地的石协会长,送展的只能是一块代表石,可谓全国最高水平展。在这次石展上我第一次见到了我的梦中情人“锁云”,她作为本次大会的第一代表石,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她是那样的通灵剔透,那样的沉静客人、那样的飘逸俊秀。难怪当年大文人米仲诏命名“锁云”。也是在这次会长展上先生答应:如果转让就给我。接下来的二个月里我受尽了单相思的煎熬。 8月2日我去上野公园参加著名赏石理论家、汉学家久保智翁追悼石展,我就大胆地电话邀请先生来玩,同时请他带来“锁云”,实在忍不住要再看看。当时先生不置可否,但翌晨来电说,他起草了两份合同,让我过目,什么合同?什么内容?整个上午我忐忑不安,无心生意,不时张望门外,一俟先生的爱车出现,我就冲出去热情招呼,但这次反常,剃头挑子一头热,这又给我一头雾水。(现在我当然全理解了。)中午我扔下展台不管,,席间我细读了合同,白纸黑字:三年后将“锁云”赠与周易杉。我当然签了字。当时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大律师不会开玩笑,会赠与我了,忧的是三年啦,谁能保证这1095个日日夜夜里不会发生什么呢?“锁云”就在眼前,我激动得话也多了,一下子谈了二个多小时,我们先谈旅游,我有这一上天山、二登泰山、三去长城、四游漓江、五次爬黄山、六回访匡庐、还有张家界、天都峰、吐鲁番、大草原、答沙漠、千山、龙游……以及多次开车从鹿儿岛到北海道的游历,所以与先生越谈越投机。我讲到六年前就曾向上海市提交过设立上海观赏石博物馆的书面报告。从那时起我就立志为天下名石建立永久性的养老院,并把它建成世界观赏石的保存中心、展览中心、销售中心、拍卖中心、研究以及旅游中心,并报告先生,我在日本的执行情况;也汇报了我从上海下放到苏北,又由苏北→南京→北京→东京,从农民→洋硕士→日本公司小社长的奋斗史以及我做过的一些慈善事业。最后报告先生我已捐赠价值数十万元的化石、奇石和矿物标本支持母校建成了地球科学馆,并在今年9月10日校庆一百周年是开馆,而且母校领导已预约我在校庆大会上作关于赏石文化的演讲,我请求先生能让我在母校百年华诞上一展“锁云”风采,真没想到先生竟然应允,于是我立即取来了早已预备的一份心意,交割完毕后,我请宾馆小姐拍下了先生、“锁云”、我在一起的历史一瞬,此时我的笑是最灿烂的。 一.进价究竟多少?我只能说:物价又又价。说物价是因为佐藤先生再高的价也不卖,而且我与先生也没有买卖合同,他是“赠与”我的;说有价是因为,求购者曾出过高价,而且日本此等名石如转让也在百万美元上下,而我的谢礼虽少也不止五位六格。如果一定要问到底,只好套句老话:奇石无价。 二.能不能转让?这让我想起我与良师益友陈凯博士讨论过的话题:石与人究竟谁玩谁呢?人的这副臭皮囊短则几天、长就百年,转眼回归大自然,而奇石少则几万年、长则数十亿年。所以人贵自知之明,人要豁达一点,除非我在东瀛比秦始皇运气好,能找到长生不老药,否则我老她不老,想陪陪不到。再则这等国宝,不宜个人收藏,应当放进博物馆之类的机构,让世人都能瞻仰。我锁她于金库,既是资源浪费,也真于心不忍。我说过视之为闺女,正因为父母爱女儿,所以是要让她出嫁的,我想在将来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嫁她到适当的婆家。当然,我还是希望她再回娘家。 三.能否发表各个角度的照片?我只能说,女儿害羞,也怕仿冒,还是不露背的好。包括别名等相关资料也容日后公表。 “锁云”回国反响热烈 “锁云”回国后得到了热烈的反响,在此择要向全国的石友们作一汇报。 就在“锁云”回归后的一周,我在日本接到了著名赏石家、美籍华人胡可敏女士的来电,她要我第一不能卖给别人,第二约我8月23日同时飞达上海看石,我知她求此石多年,又是老石友、老大姐、当然答应了。胡女士见到“锁云”时,非常激动,讲了许多许多的话,并且说,能亲眼看到这件宝物就是十分的幸运,何况得以亲手抚摸。言谈中反复问及什么价转让,最后还向我保证:既不带出国门,也不转卖。当得知无论何价,何等条件也不卖出时,就与我定下君子协定:如果转让,她是第一人。 就这样往返几十小时的飞机,她又回美国了。说实话,这样的爱石家很少见,这样的爱石精神可歌可泣,也有点可怕。 东方之子,国务院特别津贴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阮文辉先生得知此事后讲道:这是为国家、为子孙做了件好事。并忍着眼疾作画赐字二幅,以志纪念(详见照片临摹米万钟之碧溪垂钓图和“锁云”回国歌) 相关媒体也作出了反应,上海知名记者俞莹先生事后告诉我,他已将此讯编入了《2002年中国收藏年鉴》,并在《新民晚报》作了报道;《劳动报》记者梁志伟先生在该报做了专题报道及评述;日本月刊《爱石之友》也是事先未与我取得联系就在今年3月号上全文登出了,《赏石文化》第七期上我之《“锁云”回国记》的译文,并另配了照片。 原在联合国工作的常晖女士,对画颇有研究,这次回国观展时讲:这是一件米家的宝贝,她的归来,不仅是中国赏石界的喜事,也是中国书画界的大事。 《雅石共赏》主编刘清涌教授得知后当即邀请我为嘉宾出席五月的陈村赏石大展;马主编还传来了米老的故乡——湖北的襄阳希望“锁云”能回老家一展的愿望。 上海石协也给予了高度总是,刘建军会长讲:这不仅仅是一块奇石,她的回国是一件超出了赏石范围的赏石界的大事,为办好上海4月大展,刘会长与秦明兴秘书张多次来电话,希望“锁云”参展,秘书长并且亲自登门邀请,正是盛情难却,我们不得不改变了既定方针,请出了“锁云”。整个19天展期中,始终专人看护,一刻不离视线作为一种仪式,接送也是专人专车。值此请允许我对组委会领导和担当看护的老张父子三位表示竭诚的感谢! 因为佐藤先生的还石义举,此次上海展组委会为了表达国人之谢意,委托我特邀了佐藤夫妇,这种知恩图报、替天行道的举措也向世人证明了中国不愧是礼仪之邦,中国石界领导人是贤明豁达的。然而正当佐藤出发之际,因“非典”时间,日本政府劝国民不宜来华,先生来电说,为了“锁云”,为了友谊,拼上一条老命,也来出席此展。于是这才有了“锁云”和新、老主人与全国石友共聚之风景。 此展供“锁云”于古石区之中堂位置,专为此展,我从东京买来了中国古代紫檀名桌,组委会准备了红木琴桌与笼罩,两侧配上阮大师所赐字画,正是宝马金鞍、珠联璧合、雅气诱人、高贵之极。开幕之先,我陪佐藤夫妇观展,先生见到“锁云”时,大步走上前去,动情地大声说:好久不见了!你陪了我37年啦!…当时我注意到有一人瞪着兴奋的大眼,观察得格外仔细,请教后才知道,原来是来自美国的北美根艺奇石协会会长朱春林先生,朱先生说,他在美国常搞赏石讲座,而每次都专讲“锁云”30分钟,没想到这次能见到实物,连称不虚此行,他高兴得拉着我们就拍照,当众人得知老主人在场时,一个个争相合影,佐藤先生执意让我到中间紧靠“锁云”的位置,而我坚持站到了外侧,我与先生立正不能稍息,另一侧不断换人,至少照了十几位,人越来越多,自觉这也太显张扬,于是就溜之大吉了。后据主办负责人讲,不少人反映,就是为了看“锁云”而从老远赶来,是在令人感动。 很多相识的与不相识的石友来电来信,有表扬的,有庆贺的,有要细看的,也有求资料、照片的,有叫不能卖的,也有出高价的,有提议用“锁云”来摇钱钓名的,还有的说想拷贝的,也有的开玩笑说要偷要抢的……,因为本人曾有过几年对“锁云”单相思的苦恋经历,将心比心,我非常理解这些铁杆儿石友的心情,借此一并作答:第一、我只是做了一件每一个中国人都想做的事,同济大学的王云霞老实和北京的刘伟先生讲了同样的话“上帝造出不同的人来做不同的事,偶然中存在必然,收回此宝正是你的使命。”第二,不必来信来电,多半时间在外,无法及时应答;第三,不卖出、不便看、近几年也不参展,恳求谅解。 围绕“锁云”回国,让人看到了炎黄子孙的爱石爱国心,看到了中华民族魂,正因此心此魂存在,中华必将腾飞,愿早日“锁云回国事”不再是稀奇。谢谢!
太湖古石“金秋瑞祥” 太湖石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石之一。唐·白居易《太湖石记》说:“石有族,聚太湖为甲”。 这方太湖石传为清末苏州姜公于洞庭湖花300文铜钱所得,珍藏于“小雷云馆”并亲自题名“金秋瑞祥”。之后传与后人姜敏(今小雷云馆馆主),如今姜敏又将此石赠与中国观赏石协会副会长、云林山房赏石艺术馆馆主张毅先生收藏。 ![]() 此太湖石高32公分,宽30公分,造型空瘦褶皱,含蓄内敛,扭转回还,妙趣横生,配以苏式老红木底座,流传有序,十分难得。 此次石博会特邀嘉宾张毅先生携此古石前来太原参加名家名石精品展,真可谓“有缘千里来相会”让广大石友大饱眼福。为此,我们深深感谢云林山房赏石艺术馆和张毅先生。 该古石详情请读《老太湖石的故事》一文。 金 秋 瑞祥--老太湖石的故事 古人好古,古琴、古墨迹、古碑法帖、金石遗产、古画、珍宝、古铜、古砚、异石、古窑器、古漆器、古锦、异木,文房清玩,成了一种雅趣。文人将“读书之苦”变为“读书之乐”,将自己的审美旨趣和人生追求融入书房之中。 今张毅春秋鼎盛,痴石、醉石。书案一清未老太湖石摆件---金秋瑞祥,温润古雅之美,数书房之佳器。高32cm ,宽30 cm,空瘦褶皱,含蓄内敛,扭转回环,妙趣横生。 此石为小雷云馆主人珍藏之石之一。 清朝末年的一个初秋的傍晚,姜公漫步在洞庭湖边,一边眺望醉卧夕阳的湖面,一边与淳朴的渔翁闲趣。渔翁一边收网,一边兴奋地说到:“前几日寒舍小院开井,偶得一奇石。色灰、形奇、纹美、灵气。”姜公闻听大悦,欲前往观赏。渔翁家居洞庭湖仅数十米,坐北朝南,临湖而视。渔翁取出“奇石”。姜公一见,如获至宝,喜形于色。此石浑穆古朴、空瘦褶皱,令人赏心悦目,神思悠悠,实乃为文房清玩之佳器。此石实属典型太湖石,如此色、形俱佳很是难得。渔翁见姜公喜不自禁,随要赠与姜公,姜公千谢万谢并给其300文铜钱,小心翼翼捧着意外得来的宝物回家。回到家中,细细品赏,心醉神迷。观其形,扭转回环,色,温润古雅,如吉祥之物,正值初秋,随取名“金秋瑞祥”。姜公一直将此石珍藏于小雷云馆中把玩,流传后人。 文革期间,全国上下掀起“破四旧、立四新”风暴,姜公后人为保护此石,小心翼翼、“东躲西藏”地保护小雷云馆珍藏的奇石。真所谓一石一天地,一石一世界,石把人带入自己的心灵世界。 张毅,云林山房赏石艺术馆馆主,痴石、醉石。其与姜公后人现在小雷云馆馆主姜敏因石结缘,志趣相投。姜敏见其对奇石如痴如醉,且悟性极高,随将此石赠与张毅书房清玩。
昆山古雅石“山舞银蛇” 昆山石简称昆石,中国古典四大名石之一。产于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山中。自唐代开采以来,深受历代文人喜爱。宋代大诗人陆游诗赞昆石云:“燕山菖蒲昆山石,一拳突兀千金值。”明代有诗曰:“奇石由来为世重,米颠下拜东坡供。” ![]() 这枚雅石由昆山市观赏石协会会长邹景清先生于2003年收藏,一直藏于昆山亭林公园昆石馆“秘玩”,从不参展更不屑获奖。有人出6位数高价求购,藏主不肯转让。 此“山舞银蛇”尺寸仅18×11×8公分,然石小蕴大,造型如同绵延起伏的群山,其晶莹洁白的石质宛若雪野茫茫,在银装素裹之下,山体空灵剔透,妙趣横生,似银白色的群蛇在频频舞动。其型其景展现了群山雪原蛇延曲折的无限动感和洁白无瑕的质地。人石互动,心境互通,让人感到心胸舒朗,顿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之情。 黎氏阁杯山西第四届石博会特邀邹会长及其藏石参加名家名石精品展,为展览会增光添色。我们以最真诚的谢意感谢昆山石协和邹会长为我们送来千金难得的昆山雅石。详情请参阅附文《昆石的收藏价值》。 昆石的收藏价值(江苏昆山市观赏石协会会长邹景清) 一、昆石的珍稀价值 昆石的存世量特别稀少,据目前所知,昆石仅为昆山市玉峰山所独有,别无它出。自唐代中后期开采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虽然历代官府均严禁在玉峰山中开采,但盗挖者仍屡禁不绝。据知情者说:现已挖至山的底部,存量无几。这说明昆石资源已近枯竭。目前,昆山市的有关部门为保护昆石资源,采取强有力的防范措施封洞禁挖。所以,流落在民间收藏者手里的昆石越发显得珍贵。而一些拥有者,有的留与自己欣赏,有的准备留给子孙,肯出手的不仅少而且大多不是上品,偶有上品出手,价格亦十分昂贵。由于昆石数量奇少,现在要想得到一块满意的昆石很难,而要想得到一块上品昆石则更难,觅到昆石的精品、珍品可以说是难上加难。据昆山业内人士较精确的估计:30公分以上的精品昆石,在解放前流入外地、目前还存世的约有10块左右,其中上海3-5块,日本2块,其余在苏州、南京等地。而留存在本地的30公分以上的精品昆石约有30块左右,20公分左右的精品昆石不会超过60块。 二、昆石的艺术价值 1、昆石外形具有玲珑之美 昆石古时俗称玲珑石,外形精巧细致,空洞贯通,窍孔遍布,通灵剔透,皱摺波动,凹凸分明。它委婉俏丽,小巧玲珑,流露出透风漏月的美姿。那婀娜多姿的形态所透出的美的意蕴和境界,使人的思绪也随之飞扬,令人赏心悦目,神思悠悠。 2、昆石具有内在结构之美 其它的石种欣赏的是纹理美与形态美,而昆石却表现的是“内在之美”。由于它是石英晶簇结构,内在结构变化极其复杂,所以说,昆石也是典型的缩景天然艺术品。一方精美的昆石其内在结构之美,人人看了,都会惊叹不已,难怪苏东坡会说:“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细细观赏,就会惊奇地发现,在昆石的体态中无不展现了洞穴中奇景林立的景象,而峥嵘的巨峰、委婉曲折的纹理、低洼的深谷和宛转之盘旋、峰岗之突兀,终使观赏者思绪万千。此外,昆石内在之美还要借助放大镜才能观赏,无形之中增添了昆石的神秘感。这是昆石独特的近视审美方式,也是昆石自然美的独特表现。 3、昆石石质具有玉石之美 我国考古专家项春松于2006年接受《中国矿业报—财富珠宝》周刊的记者采访时说:“'玉’的实质就是'石’。所谓石之美者,指的是色泽温润、纹理丰富,声音清脆、富有柔性、细腻、亮洁,具备这些条件的'石头’就是'玉’。后人习惯并称为'玉石’,并将与玉相似或相近的石英、燧石、玛瑙、翡翠等也都列入'玉’的范围之内。”这样,由于昆石原系石英晶簇形成的石头,也就名正言顺的可以称为“玉石”,昆石也确实具有质地缜密、光洁滋润、细腻均匀、颜色均一、微透明的特点。好的昆石具有一种特殊的玻璃光泽,不仅美而又显得十分高雅,足以陶冶人的性情和品格。正如东汉时的许慎,他在著名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明确指出:“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思量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谦而忮,洁之方也。昆石从古代就称为玉石,产石之山又称玉峰山,产石之地又为玉山镇,说明了如玉般的昆石是多么的受到当地人们的尊崇和喜爱。 4、昆石之色具有素雅之美 通体洁白如雪是昆石与其它石种的最大区别。昆石之色高贵典雅,犹如幽兰的清香;昆石之色清新脱俗,犹如白玉兰的醇香;昆石之色光亮明快,犹如琼花的暗香。白色显示光洁滋润、柔和生香,确具素雅之美。 5、昆石具有特殊的意蕴和气势美 昆石具有天然的雕塑美,通过观形、品意、窥内、悟道,从中可感受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它晶莹洁白的身段犹如天仙般高雅;它玲珑剔透的线条和多层次情景交融的形态,正如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所描述:“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观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的缩景艺术。而昆石精品确已达到缩景艺术之美,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 三、昆石的人文价值 1、昆石的诗情画意 昆石生逢其时,得到了诗的孕育。昆石的出世和进入盛世正是唐诗宋词的繁荣时期,就是说昆石从毛坯成为观赏石,其间经历了200年左右时间的摸索。唐朝的后期,诗歌盛行,上至垂垂老人,下至黄发孩童,均能即兴吟诵几首朗朗上口的千古绝唱。昆石,生逢其时,它是在诗的氛围中被人们不断的发现和追捧,先天之中就具有了极其浓厚的文化积淀。诗文化不仅熏陶了昆石文化,使昆石文人气息十足,又使昆石文化一开始就蕴涵了诗情画意。 2、昆石之形最能体现古人恋山情结 古代先民有种文化心理,即对高峻山岳的崇拜与信仰。因为山岳雄伟磅礴、奇美壮观,在人们的眼中,山林草木皆有灵性,而峰峦岩石、飞瀑流泉、岫云烟岚,则洋溢着勃勃生机。人在山林中徜徉,可怡情、养性、畅神,从而冲淡尘世的鄙俗和污秽,这就是文人雅士的山林情素和隐逸心态。宋朝孔传在为《云林石谱》作序时曾注曰:“仁者乐山,好石乃乐山之意。”而每一块昆石自然天成的山峰之形,给了他们心理上的抚慰,故而在昆石品种的名称后面均冠以“峰”字,如鸡骨峰、雪花峰、海蜇峰、胡桃峰等。邑人归庄在咏昆石诗中曰:“侧成堕山立成峰,大盈数尺小如拳。”诗中述说昆石之形侧放是山,立放如峰,出于自然,浑然天成,包含自然之神韵,兼有山岳之意味。这就给恋山情结的文人雅士提供了微缩山景。 3、昆石之质成为文人美好的寄托 宋代大诗人陆游的师父曾几诗曰:“昆山定飞来,美玉山所有------奈何不厚颜,尤物更乞取。”元代诗人郑元佑说:“昆岗曾韫玉,此石尚含辉。”这都说明了古人把昆石当作美玉一样喜爱,在无形中给昆石增添了光彩。现在,昆山亭林园前的牌坊正中央题有“玉出昆岗”一词,语出南北朝的《千字文》。所谓“金生丽水,玉出昆岗”,原指昆仑山出美玉(和田玉),后指昆山出美石(玉)。 4、昆石之色最能体现文人情调 昆石色白似玉,典雅高贵,犹如幽雅的兰花,真乃圣洁之石、高贵之石、明志之石。它也是士人不媚权势、愤世嫉俗以及不入俗流,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人格写照,反映出中国传统赏石文化的独特品格。 5、昆石之空灵最能升华文人的想象和意境 昆石的玲珑剔透达到了神采流动,气韵高雅,最能体现其神韵。正如苏东坡所说:“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昆石的峰峦嵌空,洞中有洞,错综复杂,无一雷同,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十分奇巧。以一拳之石,而窥千岩之秀,这给予文人雅士以太多的联想。由于宋代著名诗人陆游、曾几、范成大等对昆石的赞美,诗人题咏不绝,从而为昆石的传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为昆石定格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石之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昆石的经济价值 一块昆石在古代曾被陆游认为值“千金”,虽然言语有些夸张,但也足以说明昆石的价值绝非一般的石头可比。俗话“盛世收藏”。在当今经济繁荣的社会里,收藏已经成为大众的一种投资方式和娱乐行为。在“长三角”地区,昆石的地位节节攀升,尽管价格比五年前翻番,而当地的奇石爱好者总要想方设法搞到一块。2010年5月中下旬,昆山石协在上海“宋园”举办《千年昆石第一展》,参展昆石达60块之多,这是昆石在面世的千余年时间里,第一次大规模的外展,因此在上海的奇石收藏爱好者和市民中引起了轰动,参观和咨询者络绎不绝。当时,参展昆石的尺寸一般在20公分至40公分左右,最高的在70公分上下,而标价都在八千元之上,最高的达到280万,其中5万到50万的石头居多。对此,一些参观者因知其珍稀所以并不感到惊奇,反而明确表示了自己的购买意愿,并言明10万左右一块的完全可以接受。在展会之前,昆山当地经常有昆石成交,一方20公分到30公分左右的昆石几万十几万的案例都有,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之事。由此可见,昆石作为稀缺之物,其经济价值之高已远非常人所想。 古英古石“卷云” 英石,产广东英德市故名。宋《云林石谱》及《洞庭禄集》早有记述。宋代被列为朝廷贡品,元代列入“文房四玩”,清代并列古典四大名石之一。宋·秦观诗句有:“疑经女娲炼,尤物足移人,一拳既在梦,令吼震山谷。” ![]() 此英石背刻“卷云”二字清晰可见。还有其它文字,因图片不清不好妄猜,待日后辩考。 传说“卷云”是清光绪年书法家、外交重臣张鸿的旧藏贡石,规格为49×23×11公分。老红木底座。 据考,张鸿,字隐南,别号燕谷老人,江苏省常熟市人。光绪十五年举人,光绪三十年进士。官历内阁中书,户部干事,光绪三十二年出任驻日本和朝鲜领事,民国三年归里,后寓居上海。 此英石由特邀嘉宾上海市观赏石协会小品专委会副主任陈金财(别号陈老二)千里迢迢,为本届名人名石精品展提供,使我们梦寐以求一见的国宝之一。这正是:以石为媒结石友,晋沪两地情意长,古石由来少出展,情谊无价献展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