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可供对冲系统风险Beta的工具鲜见,这也是阿尔法策略在国内市场运用的瓶颈。若沪深300股指期货得以上市,将为阿尔法策略的运用者提供一个极佳的系统风险对冲工具。下文我们主要集中于利用沪深300股指期货对冲阿尔法投资组合系统风险的讨论。
1.合约选择
图 1香港恒指期货当月合约和次月合约的日成交量(2008年1-9月)
沪深300股指期货同时上市交易的只有4个合约:当月合约、次月合约、第一季度合约和第二季度合约。从时间和操作简易性上来衡量,最理想的对冲合约是与阿尔法投资组合持有期的时间区间对应的合约,比如若持有期为6个月,从时间区间对应的角度而言,最佳合约为生命周期达6个月以上的合约。但从国内外已经上市的股指期货来看,第一季度合约与第二季度合约的交易非常不活跃,不适于作为对冲的合约。则可供选择的合约实际只有两个:当月合约与次月合约。以香港恒生指数期货为例,他们的主力合约为当月合约,次月合约的交易量都非常低。我们统计了恒生指数期货在2008年1-9月份的成交量,如上图所示:
观察上图,次月合约的成交量非常低,一般情况下只有几百手,只有到当月合约交割前的几天才急剧上升。因此,若沪深300股指期货与恒生指数期货有类似的特点(我们不妨大胆地肯定这一点),则同样不适于选择次月合约作为对冲合约。
另外,国内外股指期货的市场经验表明,当月合约的价格与标的指数的相关性最强,次月合约次之,季度合约最差,这跟成交量的情况也是相符的。从基差风险的角度考虑,当月合约最为合适。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利用沪深300股指期货对冲阿尔法策略投资组合的系统风险时,最佳选择为当月合约。
2.合约展期处理
一般情况下,对于基金组合,阿尔法策略的持有期一般都长达几个月,选择当月合约对冲系统风险,必然面临合约展期处理的问题。我们需要在当月合约交割前,平掉当月合约,同时选择下一当月合约(即次月合约)建仓,重新建立对冲头寸。
联系上一节关于恒生指数期货合约成交量的分析,在当月合约最后交割日的前两三天,次月合约的交易已经开始活跃,投资者应该密切关注当月合约与次月合约的价格走势,以寻求最佳的展期时点,完成期货的展期。
展期时点的选择至关重要。根据交易所的交割结算规定,股指期货交割结算价为最后交易日标的指数最后2小时的算术平均价。因此,在当月合约的交割日,当月合约的价格必然向标的指数收敛。由图1可知,次月合约在当月合约交割日的前几日交易已经开始活跃。因此,我们不必非等到当月合约交割日进行展期,可根据实时的具体形势,在有利的时点提前完成展期操作。
3.对冲比例
选定合约后,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对冲比例的确定。阿尔法策略的思想就是对冲掉系统风险,获取超额收益Alpha。因此,最理想的情况就是由观察期得到的β与持有期的β一致。这在实际中是不可能的,故而要求我们尽量降低两者的偏差。解决该问题有两个思路:一是寻找最佳的方法,对持有期组合的β进行最准确的预测;二是寻找β稳定的基金,构建具有稳定β的基金组合。
第一种方法可以选择阿尔法收益最佳的基金组合。但目前的很多报告显示,各种预测β的方法均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简单的动态历史统计法就能取得不相上下的效果。资本市场的情况千变万化,而且其演变往往是随机,这就决定了通过数理化方法很难准确预测未来的突变。因此,本文不再在这方面深究,仅采用较简单的历史统计法,通过观察期的数据计算组合的β,并由其作为期货的对冲比例。同时由于我们选择的合约为当月合约,每月都需要进行展期处理,所以我们每次展期前加入最新的数据重新计算β,作为新的对冲比例。
我们将主要遵循第二种思路:寻找β稳定的基金,以期减小构建的投资组合的β在持有期的波动。该思路最大的弊端在于,α和β容易发生矛盾,两者不能相容。如果选择稳定的β,往往要牺牲某些具有高额α收益的基金。鱼与熊掌皆想得,就要扩大组合基金数量,在不舍弃高额α收益基金的同时,得到稳定的组合β。我们认为,随着基金数量的增加,组合的系统风险会更加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