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灸养生 8个艾灸祛湿热的穴位

 释怀斋 2015-08-04


        艾灸养生 8个艾灸祛湿热的穴位

 2014年06月27日 13:32 来源:三九养生堂 编辑:韩大卫


  生活中,当人体长久处在潮湿炎热的环境时,这种湿热便会在人体内产生病理变化,尤其是夏季天气炎热,人们所生活的环境闷湿,空气中湿气加重,这时热气夹杂着湿毒一块进入人的体内,久而久之便会在人体内越积越多,最终导致疾病,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湿热的一些症状和艾灸治疗湿热的养生方法。

  艾灸的方法

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钟即可,需坚持一段时间,很快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1.足三里穴艾灸祛湿

  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钟即可,需坚持一段时间,很快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2.丰隆穴艾灸祛湿

  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针对这个穴位祛湿,效果较佳。每日艾灸15分钟可以有效健脾祛湿。

  3.解溪穴艾灸祛湿

  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湿。

  4.三元穴艾灸祛湿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属于养生保健的穴位。长期对关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钟,能够帮助祛湿。

  5.中脘穴艾灸祛湿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湿。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湿。

  6.谷穴艾灸祛湿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有“颜面合谷收”的说法,当面部皮肤有红血丝时,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手法: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

  7.池穴艾灸祛湿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风湿,调理气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烦满,改善周边血液循环。

  取穴: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手法:用艾条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钟。

  8.白穴艾灸祛湿

  脾经的重要穴位。和消化密切相关的两条经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分别循行和相交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

  取穴: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手法:艾条灸5-20分钟。

  注:一般,艾灸都是选用艾条灸,所以艾条的质量决定了艾灸的效果,用高质量的艾条灸,祛湿的效果最佳。那要如何挑选好的艾条呢?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好的艾条中的艾绒是土黄色的,非常柔软细腻;而普通的艾条的艾绒是偏青色的,看上去非常粗糙。

  1.看外观

  好的艾条中的艾绒是土黄色的,非常柔软细腻;而普通的艾条的艾绒是偏青色的,看上去非常粗糙。

  2.闻味道

  高质量的艾条的味道是温和的,闻起来清香舒服,而普通的艾条闻起来很刺鼻,非常不舒服。

  3.艾灸感觉

  用好的艾条灸,皮肤感觉很温暖,温热的感觉慢慢渗入皮肤,较为舒服;而差的艾条就会有烧灼感,感觉刺痛。并且,好的艾条燃烧的时间偏长。

  4.不要选无烟艾条

  无烟艾条在碳化的过程中已经加入化学粘合剂,已经失去艾的药性,不能起到祛湿的作用。

  湿热体质吃什么

  (1)材料乳鸽、山药、茯苓、枸杞、桂圆、莲子红枣、薏苡仁。做法:老火炖3个小时。功效:养心、健脾、补肾、益气、祛湿。

  (2)材料板蓝根、猪腱、姜1片、蜜枣半粒。做法:清洗猪腱(即猪前小腿的肉),切成大片。用水冲洗一下板蓝根片,然后把所有材料放入炖盅内,猛火炖3小时,保温至饮用时再加入食盐调味。

材料土茯苓、水蛇仔、红枣两粒、姜1片。做法:水蛇当刂好切段,洗干净,飞水(用热水稍微煮一下)待用。

  (3)材料土茯苓、水蛇仔、红枣两粒、姜1片。做法:水蛇当刂好切段,洗干净,飞水(用热水稍微煮一下)待用。然后把土茯苓刮皮、切片。再把红枣、姜片、水蛇段和土茯苓片全部放入炖盅,猛火炖3小时,饮用时再加入食盐调味。

  (4)材料鲜桑叶、猪腱肉、蜜枣半粒、姜2片。做法:清洗猪腱肉,切成大片。用水冲洗一下鲜桑叶,然后把所有材料放入炖盅内,猛火炖3小时,饮用时再加入食盐调味。

  (5)配料鲤鱼1条,鲜竹笋西瓜皮,眉豆,生姜、红枣各适量。

    特色:祛湿降浊,健脾利水。适用于身重困倦、小便短少;及高血压有湿热脾虚证候者。

  竹笋是一种低脂、低糖、多纤维素的食品,具有促进肠道蠕动、助消化、防治便秘之功效,也有防癌的作用。

    操作:竹笋削去硬壳,再削老皮,横切片,水浸1天;鲤鱼去鳃、内脏、不去鳞,洗净略煎黄;眉豆、西瓜皮、生姜、红枣(去核)洗净。把全部材料放入开水锅内,武火煮沸后,文火堡2小时,加精盐调味供用。

  (6)配料中大泥鳅,鸡胸脯肉,猪小排骨,玉米须,葱1根,生姜数片。盐少许,麻油数滴。泥鳅味甘性平,可补中益肾,可祛湿消渴;玉米须味甘性平,可平肝清热,可利尿祛湿。与猪小排骨、鸡胸脯合炖,对糖尿病、泌尿系统感染、疔疮热毒、高血压、黄疸肝炎等有一定疗效。

    操作:将泥鳅剪开腹部,洗净,用沸水氽过,捞起,沥干。猪小排骨斩块,装入砂锅,上置泥鳅。放入姜、葱,加入适量沸水;玉米须用纱布扎紧,也置入砂锅内。用文火煲至五六成熟时,放入鸡胸脯肉丝,继续煲至熟烂为度。食用时除去姜、葱、玉米须,加入盐、麻油调味。

  (7)配料黄豆(大豆),肉排骨。此汤有除湿热、祛湿气、肠胃燥结、解毒、治疗脚气、湿痹等功效。


黄豆含丰富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等,少食长食有益,多食则令人肥胖。

操作:黄豆先浸15分钟,肉排骨洗净后用少许盐腌搽半小时,然后斩开放入煲中,加入黄豆、水4至5碗,文火煲至2小时,豆稔即汤成。

  (8)配料白茅根、玉米须、红枣、猪小肚。此汤可祛湿消肿。操作:将猪小肚洗净切块,用盐、生粉拌擦,再冲洗干净。先放入开水锅煮15分钟,取出在清水中冲洗。


红枣去核后,与白茅根、玉米须一起洗净,用清水稍浸泡片刻,再与猪小肚一起放入瓦罐内,加入清水8碗左右。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煲2个小时,可加入适量食盐和少量生油。


  红枣去核后,与白茅根、玉米须一起洗净,用清水稍浸泡片刻,再与猪小肚一起放入瓦罐内,加入清水8碗左右。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煲2个小时,可加入适量食盐和少量生油。

  (9)材料淡菜(洗净),淮山药,肇芡实,山斑鱼约(用隔渣袋包好)。

制法:清水适量,煲约3小时,调味食用。

功效:清肺热,除痰火,利尿去湿。

适应证:肺脏燥热,口淡舌白,喉痒,小便色黄,大便不畅等。

  (10)材料大豆芽菜,节瓜1个,沙丁鱼(或大眼鸡鱼),生姜

制法:清水适量,煲约1小时,调味饮用。

功效:清热解湿,预防喉炎。

适应证:身体烦热,咽喉痛,小便赤热等。

  (11)材料老黄瓜约(去核囊)陈皮,粳米,鲜鸭肾2个(先出水)。

制法:清水适量,煲约3小时,调味饮用。

  (12)材料节瓜约,生薏米,淡菜(洗净),陈皮。即节瓜薏米淡菜汤,功效清暑利湿,健脾开胃。

适应症:精神困倦,小便不畅等。

制法:适量清水,煲约1小时半,调味饮用。

  (13)平安茶可温和去湿、解热、消滞、滑大便。方药:绵茵陈,川忍冬,川加皮,夏枯草,藿香,甘草,谷芽。

做法:3碗半水煎至1大碗服用,具有去湿消滞、清热、平肝等作用。

  湿热症状

  1.脾胃湿热证

  证候:胃胀消化不良,恶心没食欲,大便溏稀,小便发黄。

  2.肝胆湿热证

  证候: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


证候: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3.大肠湿热证

  证候: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4.膀胱湿热证

  证候:尿时灼痛,尿黄尿少,尿频尿急,伴有发热腰痛,严重时会有尿血,大便干,舌苔发红发黄,脉数不稳。

  5.湿热痹证

  证候:骨节及肢体烦疼、或关节红肿疼痛,或寒战身热、面目萎黄、口干不欲饮、苔黄腻、舌质红、脉濡数或滑数。

  6.湿热证

  主要表现为口苦、口干、口黏,烦渴、渴不欲饮,面赤唇红、口舌生疮,壮热、身热不扬、午后尤甚,头痛身重,厌油、不思饮食,上腹胀满,腹痛、里急后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濡数。

  7.寒湿证

  主要表现为脘闷纳呆、恶心呕吐,腹痛喜温喜按,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腰腹肢体冷痛、少腹凉感,疼痛受凉后或天气潮湿加剧、持续性钝痛、发作性加剧、夜间剧痛,舌苔白、脉沉紧或弦紧、濡缓。

  总结:湿热是现在生活上因人们不科学的生活的习惯所导致的一种常见疾病,它总会潜伏于人们生活中,给人们的健康带来隐患。在夏季和秋季是湿热病常发季节,无论你怎么小心谨慎,它都会随时找你的麻烦。不过大家现在就不用担心了吧,通过我们上面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对湿热症状了如指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