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渝第三城”之争

 云在青天ysz 2015-08-04

  -涂 滨

  京津之间有廊坊、广深之间有东莞、沪宁之间有无锡,那么,成渝之间呢?

  成渝经济区目前需要一座在成、渝两个特大城市之间起枢纽与承接的城市,需要一座“第三城”,谁夺得“第三城” 的头衔,谁就将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在成渝之间众多的二线城市中脱颖而出。

  谁才是成渝之间的“第三城”?

  京津之间有廊坊、广深之间有东莞、沪宁之间有无锡,那么,在成都、重庆这两个特大城市之间呢?

  2007年4月,巴蜀这两位昔日的“欢喜冤家”终于坐到了一条板凳上,共同签署《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 济区的协议》,争议多年的成渝经济区尘埃落地,但“第三城”争论却似乎愈演愈烈。

  争夺的“战国时代”

  在这场争夺战中,遂宁是一个“占位”意识很强的城市。

  2004年2月,在成渝签署“1+6”协议之后,遂宁市委中心组学习会即邀请到“王志纲工作室”策划总监、城 市与环境科学博士路虎就遂宁区域发展战略做报告。在报告中,路虎认为:“成渝都市圈在成为中国‘第四极’的过程中对遂 宁有一个机会,就是‘第三城’的缺位,真正能够竞争‘第三城’的只有内江、遂宁这两个城市,但遂宁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优于内江,遂宁将成为成渝都市圈的主轴带,这将完全改写遂宁在川中的历史。”顺理成章,其最后的“点睛”之笔就是:遂 宁要打造“巴蜀第三城”。

  不知是路虎的报告给了遂宁以启示,还是与遂宁的意图不谋而合。此后不久,遂宁开始高调为其“巴蜀第三城”的定 位进行布道,并将之写入其“十一五”发展规划。

  与所有热点一样,网络很快就参与了争夺。开始是零星的口诛笔伐以及各种口水战,这之中遂宁毫无意外的成为众矢 之的。似乎为降低遂宁“带头大哥”的形象,“成渝第三城”这一名词被制造出来与“巴蜀第三城”互换,并获得了相同的认 可。

  逐渐,这些争论被汇集到一位网友的投票帖——《你心中的“巴蜀第三城”》下。2007年,当此贴在四川在线论 坛一挂出来,便引来数千网友的关注,开始是正规的投票,后来又再次各地网民论战的场地,直到今天。

  比起网上热火朝天的争论,官方的态度就谨慎得多。当遂宁将“巴蜀第三城”收归囊中时,成渝间其他城市才似乎有 悔之晚矣之感,纷纷“曲线救国”表达其争当“第三城”的决心。这其中,反应最快的是宜宾。宜宾在各城市中率先提出打造 “成渝经济带区域次中心”的目标,并将这一目标已被列入该市“十一五”规划。

  到2007年,成渝经济区提出之后,这种竞争愈演愈烈。2007年9月,在香港招商推介时,泸州市市长朱以庄 向相关媒体详细介绍了该市的发展战略——“我们是成渝经济圈的二传手”。10月,自贡亦提出“率先建成成渝经济区百万 人口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成渝间其他城市诸如南充、内江等,对于“第三城”的渴望丝毫不亚于自贡、泸州,且各具优势。于是“巴蜀枢纽” 、“成渝经济区次区域中心”等提法纷纷被各城市借道昭示争夺“第三城”的“野心”,而这尚不包括重庆境内的城市。

  随着这些城市的加入,对“成渝第三城”的争夺进入“战国时代”。

  谁与谁的较量

  如果对“第三城”之争进行最简单的概括,可以是川南与川东北的较量,其中川南的内江与川东北的南充之间的较量 可以代表之。

  内江,从区位优势上来看,确实是四川交通的重心!但作为老工业基地,内江在经济转型期有不少的困难与矛盾,加 之在行政区域调整时又将资阳划出去,历史遣留的包袱与矛盾较为突出,导致其在不少方面,尤其是市政建设上被南充超过。

  而南充的城市建设虽然相较内江略胜一筹,但其人均GDP、人均财力及农村基础设施、工业竞争力等却均比内江差 一着。在这种势均力敌中,川南与川东北城市各不相让。

  同时,这两个区域的城市不仅要区域外的竞争,还得面对区域内新贵与老将的较量。这在川东北的南充与遂宁之间表 现得尤为明显。

  南充与遂宁虽相距不过百里,但过去无论是历史还是经济,南充均不是遂宁能望其项背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华 西都市报》曾经在其“四川二线城市巡礼”中对遂宁如此描述到,“一个综合实力排位全省倒数几位的城市,一个没有大型工 业支撑的城市,一个农民多于市民的城市”。

  而近年来,随着交通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遂宁正在摆脱南充的阴影。一位网友在贴子《你心中的“巴蜀第三城”》 中写道,“南充作为一个老地区所在地,确实有很多方面比遂宁强。但要谈发展后劲,南充人应该有危机感。且不说兰渝铁路 是经过南充还是遂宁,单就发展潜力来说,南充也是不能和遂宁相比的。近年来,遂宁除交通发展较快外,在食品、纺织、化 工方面也有新的发展。最值得一提的是遂宁的旅游业,可以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死海’的问世,只能说是遂宁向 旅游产业进军的一个序曲,建成中国‘西部水都’和‘观音故里’,才是遂宁人的大手笔。”

  毫无疑问,无论是川南与川东北的较量还是新秀与老将之争,围绕“成渝第三城”的争论将不会轻易停止。

  那么,一个“第三城”的头衔,何以引来如此的争论,又为何让人们如此看重?

  头衔背后的利益

  如果抛开城市之间的口水战,对“第三城”的争夺确有其现实原因,那就是成渝断层。

  “四川的城镇建制一直较为稳定,川渝地区城市群落的空间格局在明清时期甚至更早时期就已基本形成,但作为一个 经济区域其从来就不曾存在过。”西南交通大学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戴宾教授说。其结果是,“成渝相距300 公里以上,而两城之间以物资、人员、服务以及信息的交换为特征的空间相互作用力较弱。两个城市的辐射范围还远没有形成 交集。”

  以成都为例,《2002四川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成都对周边县市的辐射力度随距离的增加急剧减弱,其对13 公里远的双流县辐射力度最大,达到1949.5,而到110公里的蒲江县就只剩下3.5。

  成渝经济区要真正落地,就需要一个大城市在成渝之间担当交换场,“一个扁担两头挑”。但在2007年《关于推 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划定的37个城市中,除了成都、重庆两个超大城市外,其余三十多个都是中小城市,其 中19个是县级市,没有一个大城市,呈典型的断层特征。这种情况虽然到“十一五”初有所改变,但并未扭转断层现象。

  仅以四川为例,2006年相关部门统计的市区非农业人口显示:成都市区非农业人口为358.1万人,其他13 个城市的市区非农业人口均不到成都的一个“零头”,其中自贡最多,为59.7万人。此外,50万以上的还有绵阳与南充 ,共三个城市,40万以上的有两个城市,30万以上的为四个城市,其余均不到30万的市区非农业人口。

  正因为断层的存在,才使得“第三城”争论不休。同时,也正因为断层的存在以及成渝经济区现实的需要,才让众多 城市对这个头衔如此看重,其逻辑在于:成渝经济区目前需要一座在成、渝两个特大城市之间起枢纽与承接的城市,需要一座 “第三城”,谁夺得“第三城”的头衔,谁就将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在成渝之间众多的二线城市中脱颖而出。

  这样的猜测并非毫无根据。四川早已认识到了城市发展的断层现象,“我们四川是人口大省,经济在整个西部也不算 是落后,但是我们的城市体系、城市结构是畸形的。四川除了成都这样一个特大型城市外,几乎没有50—100万人口的大 城市。”四川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其对这种现象的纠正也早已展开。据2006年3月份召开的四川省建设工作会议透露,四川将加快发展大城市,培 育11个大城市,使它们加快跨入大城市的行列。而这11个城市中,除攀枝花不属成渝经济区内外,其余10个城市均在成 渝经济区内。同时,从2008年开始,四川将重点发展五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其中四个属于成渝经济区内。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抢占“巴蜀第三城”先机的遂宁。2005年11月22日,四川省“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发往 遂宁征求意见,其中的大城市规划建设并无遂宁。闻此消息,遂宁在短时间内提出9个建议与四川省发改委衔接。其中在“将 遂宁纳入四川大城市发展规划”的建议中理由之一即是,遂宁在成渝之间“盆中交通枢纽地位的确立”。

  “此后,四川之所以把遂宁列入大城市行列,可能主要还是基于遂宁居于成都、重庆之间,是巴蜀之间的重要交通枢 纽城市,在国家‘十一五’确定的成渝经济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专家告诉《决策》。

  第三城还是第三城市群

  “第三城”最终鹿死谁手,一切都充满了变数,不过相关专家却为成渝经济区给出了另外的路径。

  “成渝经济区在成都平原城市群与重庆一小时都市圈之外,还有两个城市群——川南城市群与川东北城市群,这两个 城市群完全可以成为成渝两地经济能量交换的区域。”重庆市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勇说。

  早在2004年“重庆发展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研究部部长李善同就阐述了类似观点。李 善同认为,成渝经济区要真正形成,应该在加强两地交通建设的同时,着力发展中间沿线地带城市群。在他看来,目前最适合 成为成渝两地经济能量交换的区域是川南城市群,该城市群紧邻成渝高速公路,而且正位于成渝两地中间点。这种思路与戴宾 不谋而合,在戴宾看来,作为经济区域的川南城市群将在3至5年内逐渐形成。

  在川南城市群之外,随着遂渝铁路、高速公路等道路的建设,川东北的遂宁、南充等地也正在形成一个新城市群—— 川东北城市群,并正在成渝之间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这种城市群的观点似乎已经得到了官方的回应。成渝两地在加快本地城市化进程时,亦开始加强成渝经济区内次城 市群的发展。例如,四川在“十一五”期间,将重点发展包括川南、川东北城市群在内的四个城市群。

  据了解,建设部从去年4月起启动编制成渝城市群规划,这一成渝城镇群包括四川14个地级市的85个县(市、区 ),和重庆市的23个区(市、县),区域内经济总量约占西部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