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三年无改于母之道”

 ZMXXX995 2015-08-04

【转载】“三年无改于母之道”  

本文转载自张志勇《“三年无改于母之道”》

转载张志勇厅长的这篇博文,是被他朴实的预言和真挚的情感所感动,从艰难困苦中走来的人,回望来路,带有太多的感伤和沉重的记忆。困难也会带来刻骨的记忆和切肤的体验。在怀念母亲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孝道感恩,热爱生命,践行母亲教导的儿子。读来催人泪下!

“三年无改于母之道

 

今天是母亲的忌日。

我的母亲走了整整十年了。

孔子说过:“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对母亲最好的纪念,就是莫忘母亲的德行,时时不忘践行当年母亲抓住耳朵,告诉我的那些朴素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一、人穷志不短

小时候,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儿时印记,就是一个字——“穷”。父亲在外工作,母亲在家劳作,一年到头的忙碌,可到头来还是挣不够吃的。我记得,有一年春节,眼看要过年了,可家里还没有钱买几斤白面包吃饺子。没有办法,老父亲不得不硬着头皮,到大队会计家借了20斤麦子。

那时候,我家平时吃的喝的,基本上纯纯的“地瓜宴”——什么地瓜汤、地瓜干、地瓜秧、地瓜饼、地瓜包子、地瓜窝窝头、地瓜煎饼、地瓜馒头、地瓜面条,……而做地瓜面条,又可分为放在篦子上蒸面条、用漏斗漏面条、用开水煮面条等。那时的地瓜,不像现在地瓜,又干又面,吃的时间长了,人的胃都会发烧,吐酸水。

我家里,不但穷,还背负着沉重的政治负担,每到决定我父亲政治命运的时候,或者政治运动到来的时候,人家都拿我爷爷的历史说事,说我爷爷历史不清。父亲曾经自杀过。到现在,我还清楚得记得,1974年批林批孔的时候,我父亲还在挨批斗。

也许,因为我家遭遇过这样的人生际遇,我的母亲特别要强,从小就教育我们,人穷志不能短,要活出个人样来。父亲将我弟兄三个的名字,取为“志勇刚强”,无疑寄托着父母让我们弟兄几个做人要有志气的强烈期盼。

人穷志不短,这是母亲留给我的激励我人生奋斗的最持久的精神动力。

二、不能让人在背后戳脊梁骨

那时候,人们一天到晚、一年到头,似乎一切都在为填饱肚子而奋斗。人们日常的话语体系,说来说去,都离不开那张嘴,就连人们关注的道德生活,对一个的基本评价,都离不开下地劳动,离不开吃。

村里的长者、正派人,特别看不起两种人。

一种人,年纪轻轻的,长着两只大手,一双大脚,不缺胳膊不缺腿的,就是不愿意下地干活,整天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今朝有酒今朝醉,吃了这顿没下顿。在村里,人们称这种人为二流子。

还有一种人,长着三只手。白天瞎逛逛,看看这家养的鸡,望望那家养的鸭,晚上瞎转转,趁着天黑,人们不注意就下手。在村里,人们称这种人为鸡鸣狗盗之人。

说到底,那时人们最看不起不热爱劳动的人,偷鸡摸狗的人。这两种人,在村里,常常被人戳脊梁骨,当作不学好的典型。

一个人,在村里要是混到人在前面走,后面被大家伙儿指指点点的份上,这个人在村里就抬不起头来了。

我的母亲,常常对我们弟兄几个讲,做人不能让人戳脊梁骨。这是母亲给我留下的最朴实的做人的基本准则。

三、干活不能耍奸磨滑

我的母亲,无论做人做事,还是下地劳动,都十分要强。那时候,无论参加集体劳动,还是种自己的地,她从来不惜体力,是出了名的干活实在人。

有干活实在的人,自然就有干活不实在的人,有耍奸磨滑的人。

“耍奸”者,无非劳动时,自己不出力、少出力,糊弄着让别人多出力;险活、重活、累活,捉弄着让别人干,自己以这理由、那原因,躲躲的远远的。

“磨滑”者,则猫有猫道,狗有狗路。那时候,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总有一些自作聪明的人,劳动刚刚开始一会儿,就去解手,磨蹭半天就是不回来;还有的,活没有干几下子,就嚷嚷着要抽袋烟;还有的,活没有开始干,先弄上一壶水,喝上半天……。

母亲平时劳动,最看不起这种耍奸磨滑的人。她说,这种人看似很精,但谁傻啊,糊弄人家一时,还能糊弄人家一辈子啊,长了谁看不出来,时间长了,人家谁还愿意与这些人搭伙呢!

    干活不能耍奸磨滑,这是母亲留给我的最可宝贵的工作法宝。

四、邻里要相互帮衬

今天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无法想象,对于每个家庭来讲,那时候柴火都是短缺品。

从我记事开始,我跟着母亲学干活,就是帮母亲拾柴禾、烧火、做饭。而拾柴火,则成了我小时候劳动的主要内容。看着自己拾的柴火越来越多,几个月下来,堆成了一个小柴堆,那是自己最自豪、最高兴、最有成就感的事。我常常为此得到周围大爷大娘、叔叔阿姨们的表扬。

我清楚的记得,每到夏天,赶上一连半个月的连阴天、下雨天,最头痛的事,就是没有干柴火烧。因为每家每户,根本不可能储存那么多柴火。相互借柴火烧,是邻里间的常事。每到这时,我母亲就会念叨,谁谁人家帮助过咱,你去看看人家还有没有柴火,要是没有了,你赶快送些去。

那时候,邻里一块过日子,你家做饭时没有醋了,我家做饭时没有盐了,甚至没有油了,相互到邻里家去借,是常有的事。虽然穷,但日子互相帮衬,一天一天过的,也算有滋有味。

我记得,每到年节过年的时候,母亲都会给我们兄弟几个数唠,谁谁在咱家困难的时候帮助过咱,你们长了,千万不要忘了人家。

互相帮助,不忘感恩,这是母亲从小留给我的最可宝贵的人性的启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