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重镇张家口 张家口的标志大境门。 随着京张铁路的修建,张家口日渐兴盛,茶园、澡堂、饭馆、绸缎庄、药铺、糕点铺、肉铺、金店鳞次栉比,商贾云集、买卖兴旺。 上世纪三十年代张家口市内的公园。
■ 杨征 张家口偏居北京西北一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是一座有几分落寞的城市。对多数北京人来说,除了那条著名的京张铁路,以及崇礼雪场、坝上草原之外,关于张家口再多的细节,比如历史、文化等,恐怕就知者寥寥了。 事实上,张家口 的兴起与北京的定都史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明清开始,张家口就逐渐发展成为北京西北重要的要冲城市,扼守华北与塞外咽喉之地。它最早以军事防御目的出现在华北版图之上,之后由于与蒙古和俄国的经济交往日渐频繁,张家口渐渐成为了北方的经济边贸重镇。1928年张家口成为了察哈尔省的省会,日本、美国和苏联都在这里设立有领事馆,可见当时张家口地位之重要。 随着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张家口再次走进国人视野,今天我们将追溯张家口的历史,了解这座北京伙伴城市的前世今生。 先有宣化城后有张家口 提到今天的张家口,就必须先说说宣府。宣府即今张家口市下辖的宣化区。但在历史上却是先有宣化后有张家口。 在秦代时,如今的宣化属上谷郡的管辖范围,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将其十九子朱橞封为“谷王”,并令其就藩宣府。朱橞到达这里后便开始按照“王城”标准修建谷王府和宣府城池,并加固城外周边的长城来巩固边防。这使得宣府的城市建设迎来了第一次飞跃。后来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谷王按照建文帝朱允炆“勤王”的部署返回首都南京守城(负责金川门的防卫),临行前还吩咐手下人将宣府的三座城门封堵,以便于自己根据地的城市防御,也是给自己留了条后路。而当燕军兵临南京城下之时,谷王却选择了开城投降:打开金川门欢迎燕军入城,所以也算是朱棣的一位功臣。 而后来继位的明成祖朱棣,也就是永乐皇帝,最终还是对于开城投降的弟弟谷王不放心,如果让他继续镇守宣府这个军事要地等于是给自己增添了一份不安定因素:毕竟谷王心眼儿太多。于是便命令谷王放弃原有封地,到湖南长沙就藩。偏巧这位谷王就不是一个省油灯。被迁到长沙之后还不知道收敛,而且还总是以靖难功臣的位置自居,甚至是滥用自己的权利为害乡里。 最终谷王被永乐皇帝判了个“终身监禁”,而他的三个儿子中,长子和次子在得到父亲遭受惩处的消息之后,都选择了自焚而死。老三倒是给他生了孙子作为接班人,但是这时候“谷藩”已经遭到朝廷的打压,最终撤销藩王封号。 谷王虽然撤离了宣府,但毕竟他曾经在这里搞过很多建设,而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宣府也成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府城。作为大明朝防御蒙古侵入的“九边”重镇之一,这座府城下辖七个路城和一个驿城。一个驿城即大家熟知的鸡鸣驿,这里已经成为很多北京市民周末郊游的选择。鸡鸣驿古城至今留存,和城边鸡鸣山相映成趣,再加上城北燕山余脉的映衬,更加显现出塞外城市的雄风。而其余七个路城所下辖的地区,也都是如今赫赫有名之地。非常有趣的是其中一个路城名为“永宁路城”,其下辖的一座城池为“隆庆州城”。而这隆庆州城到了明朝的隆庆年间为了避免和皇帝的年号重复而改名为延庆州城。到了今天您也看到了,永宁路城反倒成了北京延庆县下辖的一个镇。真是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历史的变化有时候就是这么有趣。 那时候的张家口,只是宣府“万全右卫”路城统辖下的一个堡城而已。所以宣化和张家口,也和永宁与延庆的关系极为类似,都是原下一级城市超越了上一级城市的发展,从而最终取而代之。 宣府的城市建筑也非常雄伟。整个城池周长24里,最早建设时按照“王城”的标准设置有七座城门。“谷藩”撤销后,改辟为三座城门。在整个城池的南北轴线上,分别建有拱极楼(即大南门昌平门上的城楼)、镇朔楼(鼓楼)和清远楼(钟楼)三座雄伟的阁楼式建筑。其中清远楼因其别致的造型而被誉为“第二黄鹤楼”。 作为一处屯兵重镇,宣府城内也布置有各种军事和行政衙署,另外还有大量的仓场和各种军用设施。明初的“移民政策”也给这座城市注入了活力。靖难之役后北方人口骤减,因此永乐皇帝从内陆迁徙了一批军民到北方汉蒙边境地带屯住,单是迁往宣府地区就有15万众之多。一些张姓的居民所屯住的宣府西北一座长城脚下的小镇,就以居民的主要姓氏命名为“张家庄”或“张家口堡”。随着历史的发展,这座边境小村镇渐渐崛起,甚至到最后竟然取代了宣府的地位,这就是如今的张家口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