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点资讯【9岁的孩子, 偷偷躲学校卫生间打胰岛素】

 成功属于俊 2015-08-04

他们是一群可爱的孩子,却要承受着成人都难以忍受的病痛:一天要测血糖三四次,一年要扎手指上千次;每天要为自己打四针胰岛素,一年要扎上千针;遇上控制不好出现并发症,还要住院……8月2日,“温州市第五届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交流会”在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大楼25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有20余个糖尿病患儿的家庭参加。

辛酸:“小糖友”每天自己打胰岛素

活动当天,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安排了专家讲座义诊和家长交流,同时,也为“小糖友”们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知识竞猜、趣味游戏、CS争夺战等互动活动。“小糖友”在活动中嬉笑、奔跑,看上去与正常的孩子无异。

游戏中,扎马尾的文文(化名),有一张可爱的圆脸,甜甜的笑容,总能吸引众人的目光。文文妈妈介绍,9岁的女儿已有三年糖尿病病史。6岁那年,文文妈妈发觉文文容易口渴、爱喝水、夜尿多,之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的情况,身上还出现烂苹果酸臭味。妈妈带文文到医院,医生建议马上住院,检查结果令家人大吃一惊,她居然患上了糖尿病。之后,她连幼儿园也没上了,因为一天要打4次胰岛素,加上饮食特殊化,在幼儿园零食不好控制。上小学之后,文文学会了自己打胰岛素,不过因为怕同学看见,在学校她就得躲在卫生间里偷偷地打。有几次,她没有按时打针,结果发生了糖尿病的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需要住院。

“千万别写女儿真实的名字,怕别人知道,会歧视她。”接受采访时,文文妈妈一再向记者叮嘱。

据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爱鸣介绍,他们是一群特殊的家庭,“小糖友”需要每天测血糖、打针或戴着泵,家长孩子们都会因病自卑。家长总是想方设法藏着、掖着,不让外人知道孩子的病史。为了帮助家长管理孩子的疾病,院方组建了糖尿病患儿微信群,在群里,60多个家庭会相互交流和鼓励。这次来参加活动的20多位患儿,性格较为开朗,最小的两岁半,最大的15岁。

注意:治疗有记忆效应,把握黄金五年

近年来,1型糖尿病的全球发病率在上升,全球估计有47.9万儿童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虽然中国的发病率略低,但无官方调查数据。上海新华医院曾调查分析,上海市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率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4.2%。

张爱鸣介绍,九成左右的儿童、青少年糖尿病为1型。本次参加活动的也都是1型糖尿病患儿。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通常在出生后6个月,发病原因复杂,目前还不明确,可能与易感基因、病毒感染或患儿自身的免疫等有关。

张爱鸣称,1型糖尿病的患儿需要终生打胰岛素,但只要系统规范治疗,还是可以正常生活的。控制好血糖,主要是预防各种并发症,短期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低血糖以及感染疾病,长期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肾衰等。糖尿病早期治疗有黄金五年的说法,这是因为血糖有“代谢记忆”效应,前五年控制好血糖,血糖就会进入良性循环,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此外,随着医学的进步,干细胞移植、人工胰腺、智能胰岛素贴片等新技术将投入临床,未来糖尿病的治疗会变得越来越简单、无痛苦。

提醒:有糖尿病家族史的,警惕孩子患病

张爱鸣提醒,现如今,糖尿病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儿童青少年也迈入“糖友”的行列,家长要警惕儿童糖尿病

“当发现孩子老喊口渴、饮水多、夜尿多,吃得多,体重却减少,即糖尿病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时,要警惕!”张爱鸣指出,“小糖友”几乎不是在体检中发现的,基本都是出现了恶心、呕吐,身上有烂苹果酸臭味时,即糖尿病的并发症酮症酸中毒时才发现的,因此,孩子一旦有上述一些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否则很可能昏迷而危及生命。

1型糖尿病由于发病原因未明,很多时候防不胜防,重点在于早发现、早治疗和规范管理。而2型糖尿病大多数与营养过剩、肥胖有关,所以,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健康,切勿长期高脂饮食,尤其是糖尿病家族史和母亲在怀孕时有妊娠糖尿病的,应特别警惕孩子患上糖尿病。 张晓

(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一点资讯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