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吃着煎饼捉妖”,掀起了国产电影空前的连波(播)热浪,以至于刚刚过去的七月,全国票房高达55亿,刷新了历史纪录。而且,国产片拿下了其中的52亿——在这个传说中的“国产电影保护月”里,官方、电影公司和观众,完成了一次非常意外又极其完美的配合。 ▍一 关于“英国电影”,最大的问题是,到底有没有“英国电影”这种东西(连很多英国人都表示疑惑)。当然,常识和理智告诉我们,它当然存在,知识界和影迷们更能提供大量的证据,来辨析或解释英国电影的种种特性。可是,就像月季和蔷薇、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一样,一般人没兴趣也分不清英国电影和美国电影(以及加拿大电影、澳大利亚电影)的区别。
跟法意德日,或者香港地区、韩国相比,英国电影的历史成就和当下地位都不够拿得出手。作为一门产业,它是好莱坞的附庸,而作为一个“艺术流派”,它又缺乏个性,和辉煌的“英国文学”“英国流行乐”,完全没法相提并论。 ▍二 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很多,而且彼此产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并不能简单归结为“好莱坞实在太强了”,因为,好莱坞电影对所有的本土电影都在无差别碾压,但欧洲大陆始终能守住小半壁江山,意大利、法国、德国都先后跃升为电影大国,不但涌现了一大批艺术电影杰作和大师,本土商业片的道统及势力也一直坚挺,这说明英国的状况更为特殊。
另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基于民族性格、历史传统、经济实力,大不列颠始终以“光荣孤立”自傲。所以,当法国为首的欧洲文化界用“作者论”、电影节及政府补贴,构建起了一整套“抵制美国文化侵略”的艺术电影生产/消费体制之后,被好莱坞压得抬不了头的英国电影,却并没有加入海峡对岸的这个抵抗阵营。精英的、小众的、强调“作者”个人化表达的艺术电影,在英国一直未能枝繁叶茂。 ▍三 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原因,非英语国家一般还能为本土商业片、尤其是语言类喜剧保住一块自留地,但英语系诸国,连这个阵地都会失守。所以,最终留给英国电影人发挥的,就只能是前述的批判现实主义类和文学名著改编类电影了。而这两种电影,恰好构成了英国风貌的两极:一边是粗鲁丑陋的当代民生,其本质是对足球流氓为典型象征的“老旧英国”种种凋敝颓丧现实的写真;而另一边,则是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黄金时代,充溢着对二三百年前日不落帝国如日中天、尊卑有序的好年景的乡愁。
当然,抛开产业角度的认证,“英国电影”,还有一大构成是美英合拍的好莱坞制品。尽管“投资和收益都归美国人”,但的确保证了大量的英国就业(尤其是演员部门),英国电影业只好对此又爱又恨。这些每年几部、至多十几部的美英合拍片,不仅几乎都是每年暑期的票房巨鳄,更重要的还在于,这些007、哈利·波特、福尔摩斯电影,说的本就是英国人英国事,所以也是“酷英国”绝佳的软实力输出——谁忘得了伦敦奥运开幕式上,邦德先生和女王一起现身的场面呢?在今天全球最卖座的50部电影里,有20部根据英国原著改编或以英国为主要故事背景,从这个意义上看,英国文化实在是搭上了美国资本的顺风车。 今年,世界影坛的惊喜之一是《王牌特工》,而这正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制造的不列颠风味电影。该片充满了英国特色的阶级论、时尚风和恶趣味,老中青三代英国男星(特工)又靓又正,更带出了一种薪火相传的讲究和尊严。导演马修·沃恩,是从希区柯克、大卫·里恩到诺兰、盖·里奇,一辈辈英国优质商业片导演里的新生代。他们尽管拍的是好莱坞电影,但显著的英国味,还是和美国本土导演大异其趣,连同一代代经受过严格舞台剧训练的迈克尔·凯恩、丹尼尔·戴刘易斯、凯特·温丝莱特、蒂尔达·斯文顿们,这些台前幕后的电影人,成了英国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不过,反过来看,付出的代价,也就是“英国电影”长期的发育不良。毕竟,就像杨振宁、李安、林书豪虽令中国人自豪,但功劳终归不能算在中国头上一样。
▍四 英国电影工作者普遍觉得,比起英吉利海峡对岸的同仁,还是大西洋的那一边更让他们有天然的亲切感。这种感受不但存在于电影界,实则也是英国人的常态。但是理智与情感,往往矛盾。 1982年,纯英产电影《火之战车》拿下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四项奥斯卡大奖,其中的编剧奖得主科林·维兰德上台,抖了个奥斯卡颁奖史上的著名包袱:“英国人来了!”——这一句,典故出自美国独立战争,北美军民常常以此呼喊通报,以提示敌人的到来,其实传递着同宗同族你死我活的紧张关系。而电影世界的战斗,当然没有硝烟和血迹,然而就在1980年代《火之战车》《印度之行》《甘地传》《末代皇帝》等英国电影先后称雄奥斯卡的同时,由于特效大片的兴起和官方政策的调整,英国电影业却几乎被好莱坞剿灭了。
所以,随着欧洲一体化及欧盟成立,情感上认同美国的英国,逐渐从理智上倒向欧陆了。虽然作者理论没能对英国电影圈洗脑,然而英国官方、特别是英国电影工业,开始越来越接受“法国人那一套”了,不但政府补贴本土电影创作,英国制片人也频繁申领到了法国从官到私的电影基金。比如《小羊肖恩》和《模仿游戏》,出品方都包括法国电影巨头studiocanal(上半年的《帕丁顿熊》也在该公司名下),实际上,2013、2014连续两年,最卖座的五部纯英国电影(准确说法实则是“英国独立电影”)里,各自有三部出自studiocanal。而且,2013年票房最高的纯英产片《菲洛梅娜》,则是由另一家法国著名电影公司——百代出品(百代是全球最早成立、最早进入英国的电影企业)。 |
|
来自: 真友书屋 > 《影视 戏剧 综艺 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