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关于血型的那些事儿 下面,KK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科普下关于血型的那些事儿吧! 先来说说都有哪些血型 血型是指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蛋白)表面的抗原类型。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类型,而与临床关系最密切,人们所熟知的是红细胞ABO血型系统及Rh血型系统。 1.ABO血型系统:ABO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抗原A与抗原B而将血液分成4种血型。分别为:A型、B型、AB型和O型。我国各族人民中A型、B型及O型血各占约30%,AB型仅占10%左右。 2.Rh血型:人的红细胞上具有与恒河猴同样的抗原称为Rh阳性血型,不含有此种抗原则称为Rh阴性血型。在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人民中,Rh阳性血型约占99%,Rh阴性的人仅占1%左右。 关于血型常识存在哪些误区? 对于非医学专业的普通大众来说,关于血型的常识很少能从专业书籍、医院中获得,听得最多的恐怕就是各种影视剧里的桥段了:滴血认亲、O型血是万能的、为亲人输血等等看似科学实则荒谬的剧情不知道误导了多少人。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揭开这些“伪科学”的真面目: NO.1 O型血不是万能的 现代剧中出现最多的怕是“O型血是万能的”的场景:不管是遇到车祸、血液疾病还是难产大出血,总会“刚好碰到”血库缺血的紧急情况,于是,各路亲人朋友齐上阵要求输自己的血,最后就出来一个“我是O型血输我的”的声音。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可是,现实中真的可以这样吗? KK医生解答:事实上,O型血的人尽管血细胞表面不存在A或B抗原物质,但O型血的血浆中含有抗A凝结素和抗B凝结素,如果将含有O型血浆的红细胞制剂输入A、B、AB型患者的体内,将引起不同程度的免疫性溶血性输血的不良反应。所以,目前临床对输血的要求仍是坚持同型输血。O型血并不是万能的! NO.2 滴血认亲不靠谱 提起亲子鉴定,很多人会想到古代小说上常常提到的滴血认亲。滴血认亲从三国时创立,一直被奉为圭臬,没有人怀疑。古代“滴血认亲”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叫滴骨法,另一种叫合血法。早在三国时期就有实例记载,是指将活人的血滴在死人的骨头上,观察是否渗入,如能渗入则表示有父母子女兄弟等血统关系。合血法大约出现在明代,是指双方都是活人时,将两人刺出的血滴在器皿内,看是否凝为一体,如凝为一体就说明存在亲子兄弟关系。 KK医生解答:其实滴骨验亲和合血法,按现代法医学理论分析,都缺乏科学依据。骨骼经过较长时间,最後仅剩下白骨化骨骼。白骨化了的骨骼,表层常腐蚀发酥,滴注任何人的血液都会浸入。对于活体,如果将几个人的血液共同滴注入同一器皿,不久都会凝合为一,不必尽系骨肉至亲。 NO.3 不是所有Rh阴性血型都可以互相输血 Rh阴性的分布因种族不同而差异很大,在白种人中的比例较高。汉族人所占的比例极少,仅千分之三至五,属稀有血型。如果运气好刚好遇到同是Rh阴性血的人,是否就可以互相输血了呢? KK医生解答:答案是否定的!Rh阴性和Rh阳性血型同样分成A、B、O、AB四种型,只有两种系统都匹配的献(受)血者才能互相输血。 关于输血你该知道的事儿 1.按现行规定,血液必须由血站采集后,经过检测、制备、分离等一系列流程进入血库,再由血站统一向医院配送。不能由医院自行采血。 2.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例如:正常情况下A型人输A型血,B型血的人输B型血。 3.对有反复输血史,如新生儿溶血症病史或经产妇等情况时,应采用更多的方法鉴定其他血型和做输血前的配血试验,以保证输血安全。 4.输血是重要的抢救生命的措施之一。临床上输血一般采用静脉注射。输血时必须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输血方式。 KK健康提醒 输血后有一定比例的受血者会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如皮肤发青、四肢麻木、全身发抖、胸闷、腰疼、心跳加速、血压下降等,严重时甚至死亡。所以医务人员、受血者和家属要有风险意识,可不输血的尽量不输血。输血前,经治医生应详尽告诉病人输血的风险,并请病人家属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 来源:KK健康,点击阅读原文。KK网携手全国医学专家为您提供健康科普知识,为您匹配最合理的医疗资源,为您寻找最专业的医生团队,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