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答 | 在二三线城市做律师,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吗?

 昵称21921317 2015-08-04

今天,我们为您推出无讼阅读律界频道“所有人问所有人”栏目的第十一期问答。


本期问题来自一位在三线城市工作的律师。虽然他所在的律所发展不错,但他仍然怀疑三线城市是否能为律师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为此,无讼阅读特意邀请到了北京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贾明军律师来回答。他在上海执业,但也到过许多二三线城市,与那里的同行深入交流。希望他的见识与经历能对更多在二三线城市执业的律师们有所启发。



孔宁律师问我11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座三线城市(也是我的家乡)的律所执业至今。现在这家律所可以说是稳重有升,有时甚至还很忙。但是我很怀疑,在三线城市做律师发展空间大吗?如果想获得更大的发展,我是不是有必要通过考研谋求在北上广这类一线城市工作的机会?




曾经,我也觉得在二三线城市发展没有什么前途。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才扎根在了上海。十年来,在上海执业的同时,我有机会到过中国大多数二三线城市,与同行进行深入交流。渐渐地,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发生了很大变化。


现在我觉得,就律师执业而言,二三线城市其实也有很多机会。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小城市曾经的劣势已经不再成为劣势。


在这个新兴的信息社会里,互联网甚至“把世界变成了平的”,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的信息鸿沟当然也已经被填平了。在各种社交软件、案例检索软件等工具的帮助下,二三线城市的律师也能及时获得第一手资讯,高效地工作和互相协作,丝毫不落后于一线城市的律师。


另一方面,大城市的问题也逐步凸显。


在发展空间上,大城市的机会可能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多。在一线城市,律师的竞争相对激烈,很多业务呈饱和状态。此外,一线城市的政策导向也不一定对外地律师有利。比如说,现在北京针对外地律师进京的政策其实就从侧面限制了外地律师的发展。


在生活成本上,现在的情况与十年前也有了显著不同。现在在北上广工作的年轻律师,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像我们当年那样过上体面的生活。


当然,不得不承认,在视野、思维和方法上,小城市律师和大城市律师之间还普遍存在差距。但是,这样的差距并非不可弥合。


植根于当地法律服务市场,寻找到合适的市场机会,你就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


具体来说,虽然你很难在二三线城市接触到IPO、PPP这样一些看上去更为高端和前沿的案件机会,但这并非法律服务市场里唯一的发展空间。


在当今的时代里,社会发展速度很快,相关案源类型层出不穷。但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从时间上把它们分为长线型和周期型;从种类上看,又可以分为前沿性和传统型。


PPP项目就是一种典型的周期型和前沿性的案件。这样类型的案件地域性很强,案源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很多律所也并不具备处理这类案件的能力。但是,长线型、传统型的案件却是小城市律师可以把握的重要市场机会。


我所专注的婚姻家庭领域就是这样的例子。这样的案件机会不限于地域,只要有男人女人,有家庭的存在,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源源不断的案源。


在案源的基础上,你完全可以根据地域的特点,选择自己的专业化方向,提升在这一细分领域的能力,形成优势。比如说,在婚姻家庭领域,我的很多在二三线城市执业的同行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细分定位:有的专攻孩子抚养问题,有的涉及房产分割问题,有的研究理财产品分割。通过这样的专业化,他们很快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取得的成绩丝毫不逊于许多一线城市的律师。


因此,无论是传统还是前沿,无论在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其实都蕴含着巨大的机会。


究竟在哪里执业,更需要考虑的是个人情况和对未来生活的规划。一旦确定了方向,就扎根下去,让自己的执业水平越来越高,成长越来越快。无论在哪里,相信你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