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桑间濮上

 文化龙乡 2015-08-05

桑间濮上

桑间濮上在旧史和古小说中常有提到,是人们熟知的成语,但它被历史歪曲了,成了男女私奔的代称,究竟来自何因,现略述如下:

濮阳古有濮水,亦曰濮渠、谱河,源有二支:一支受济水于封丘县,东北流向;一支受黄河于原阳县,经延津二流合于长垣县西北,经滑县、濮阳,入山东注钜野泽(一说一支入山东鄄城注瓠子河),濮阳、临濮、濮州皆因此水而得名。春秋时,齐师救郑及濮,庄子垂钓于濮,皆指此水,后因黄河迁决,濮水渐湮。

今濮阳县西南,古濮水之畔,地有桑间濮上,土地平沃,气候温和,时有宽大的桑园,男女聚会其间,边劳动,边对歌,相约馈赠,是男女青年幽会的场所。《诗经·魏风·十亩之间》一首情歌,就是描写采桑女子在茂密的桑林中愉快地劳动着,在收工准备回家的时候,呼唤其情侣一同回归的情景。其他诗篇也多有描写桑女农妇在风和日丽的桑园里群歌对答,载歌载舞的美好情景。晋代诗人阮籍诗曰:北里多奇舞,濮上有微声,亦指此地。

相传殷末,有乐师名延者,为纣王作靡靡之音,纣听而忘倦。及武王伐纣,师延抱琴东走,自投于濮水之中,有好音者过此,其声辄自水中出。春秋时卫灵公朝晋,行至濮水之上,天晚宿于驿舍,夜半不能成眠,耳闻鼓琴之声,乃披衣起坐,倚枕细听,其声甚微,而泠泠可辨,试问左右,皆曰弗闻。灵公素好音乐,有太师名涓,善制新声,灵公爱之,出入必使相从。时曲未终,乃召师涓听之,良久声止。师涓曰:臣能识其略矣,须更一宿,臣能写之。灵公复留一宿,夜半,其声复发,师涓援琴而习之,尽得其妙。

此传说未免有些离奇,然古书所载,濮上谓声色所集,靡靡之音,亡国之声,亦未必不是封建文人穿凿附会的一种偏见。其实,濮上不只是丝竹之地,歌谣之乡,且素有好气任侠之遗风。春秋时,此地为卫国。卫地崇尚豪侠刚武,濮上为之代称。此地人讲义气,重矜节,性侠爽,多有舍已救人之精神,子路、夏育、吴起、荆轲,民人慕之。濮上可谓地灵人杰,英雄辈出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