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击越是猛烈,来上班的人就越多。欢迎来到以色列的‘新常态”。这是5年前出版的《创业的国度》一书中的一句话。与当下中国“新常态”的含义不同,它是对上世纪90年代初以色列企业运行状态的一种描述:在遭到邻国火箭弹不时袭击的危机情势下,位于以色列北部的因特尔以色列公司、海法设计中心里,当地员工带着防毒装备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如期按订单产出预定数量的芯片。把商业信誉视为国家自豪和力量,也是发展经济最重要资本的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牢牢吸引住国际投资者,因为“对于我们遍布全球的客户来说,是没有战争的”。 其实,这也是广大以色列人民的生活实际状况。直到今天,尽管由于伊拉克的乱局、叙利亚的混战,近年来以色列“北线无战事”,但警觉惯了的人们依然没有任何松懈,一直着保持战时的“新常态”。而这种“新常态”其实是被极端的“逆境”逼出来的。
无丰富的自然资源可卖,无亲近的邻居可帮可靠,以色列只能靠自己的大脑创造。像60多年前靠偷运美国报废的飞机部件回国重新组装,发展起以色列的航空工业一样,以色列在各个领域奋力“无中生有”。正如担任过总统、总理的开国元勋佩雷斯所说:“以前,土地可以通过战争获得。如今,科技却不能通过武力获得。科技创新已成为以色列的一种文化产物。”“是靠人民用智慧将她变了一个科技大国”。
极端的逆境,过于深重的历史伤痛,极度贫乏的资源状况,恶邻环伺的生存环境,使极致的危机意识,超敏的恐战情绪,不仅成为国家意识、国家情绪,而且成为全民意识、全民情绪。而正是这种逆境和逆境逼出的意识与情绪,对以色列产生了“置于死地而后生”的独特效果。 (作者吴酩是资深媒体人,2015中国网络名人访以代表团成员) 以色列计划 | 专注于以色列与中东问题及中以关系! Israel Plan | Related with Israel 中以联合的以色列专业非营利媒体机构! An NPO media organization for Israel 文化 | 经济 | 旅游 | 军事 | 历史 | 科技 | 信仰 | 艺术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方“以色列计划”一键关注 来稿及建议:info@israelplan.or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