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文2.0版】硬科幻的概念以及经典电影(2011.1.25更新)

 二月石桥 2015-08-06

题头语:硬科幻还是软科幻都是科幻作品,没有孰优孰劣之分,都会给人带来想象的空间。因为我是理工科的,所以在被软科领进科幻的大门后就越来越关注硬科的发展。但是两者对于科学的发展、对于提高人对于科学世界的探索兴趣,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更新提示:

2010年3月22日增加《Gattaca》,3月23日增加《Cube》。

2011年1月24日:《沙丘》和《变形金刚》一起算作软科幻经典;
那个CUBE我又想了一下,除了奇妙的数学理论用来解密逃生之外,其他的内容都太抽象了,即使是利用了不少量子物理理论的续集,也有点过于夸张了,不太符合硬科幻对于近未来人类科学可行性实现的表现。所以把CUBE去掉吧。我增加了另一个《火星任务 Mission to Mars》。

 

 

硬科幻的官方定义: 

硬科幻是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的、以描写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称为硬科幻(Hard SF) -- 无论我们现在有了怎样创新的理解,这都是硬科幻的原始定义。

 

有科幻界人士也曾试图重置这个定义:硬科幻是以科技或科学猜想推动情节的。

 

历史上在谈及“硬科幻”时,还使用过另外一个词Hardcore SF。按照科幻界的解释,该词与Hard SF本不尽相同,它往往指那些“沿袭科幻黄金时代创作流派风格并重复某些主题的科幻作品”——从主题限制上讲与上述硬科幻大同小异,而从“流派风格”上的限定来看实际是指一种叙述方式——也就是说,上述重置的定义更接近这个定义。

 

 

硬科幻文学作品的代表人物远有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28~1905)法国作家,近有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美籍俄裔犹太人作家。顺便说一下,阿西莫夫写作时用打字机直接打成品文,不用提前打草稿。而且打字速度超快,打完不用校对直接送出版社出版,真乃奇人也!

 

硬科幻比起对应的所谓“软科幻”有更明确的定义,因为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该作品提及的那些概念以及软硬件是否是基于理工等学科知识,是否比较注重科学根据,对科幻因素的描述与解释是否较为详尽。反之,一位科幻作家若是没受过理工方面的训练,在描写科技内容时便会避重就轻,而尽量以故事情节、寓意与人物性格取胜,他们的作品自然而然属于“软科幻”。

 

人们通常会认为,硬科幻是重技术轻剧情,而软科幻反之。其实这是一个大大的误解。

 

诚然,软科幻作家可能因为有更多篇幅来描写技术之外的事情所以会显得更“人性”、更容易看懂,但是硬科幻并非只是针对技术迷而定制的。恰恰相反,正因为硬科幻所营造的环境更为真实,更具有说服力,使得人物、情节的发展反而有了更实在的烘托和映衬。所谓脚踏实地就是这个样子吧,基础打牢了,剧情的起承转合、人物性格的塑造就显得更加有根有据了。当然,我是硬科幻迷,所以会多说几句好话了表情图片

 

硬科幻不代表冷冰冰、没有感情和思想,恰恰相反,很多硬科幻经典探讨的都是深奥的哲学命题和普世真理。

 

硬科幻的经典电影有很多很多,以下是我个人举的几个例子,不敢以偏代全,只是为了和科幻迷分享、交流;不是为了争短论长,只是让大家有个机会了解硬科幻经典电影,让原来不了解、不喜欢硬科幻的朋友多一份耐心和尊重而已。

 

 

以下是按照影片上映时间来排序的,内容基本构成是片名、上映日期、导演、主要演员、海报、(个人)点评、(入选)理由以及(影片)简介。

 

注:有些影片如《星球大战》系列,更多的是趋向于FANTASY幻想,属于太空幻想史诗,所以就不列入了。对不起啊老卢,虽然你也是技术狂人:-(

 

 

 

下面正式开始:

【片名】2001: A Space Odyssey -- 2001年太空漫游

 

上映日期:1968年4月6日(美国)
片长: 170分钟(首次公演),141分钟(普通版本)
原著: 阿瑟·C·克拉克
导演: 斯坦利·库布里克
主演:
雷纳德·洛塞特 Leonard Rossiter .....Dr. Andrei Smyslov
William Sylvester .....Dr. Heywood R. Floyd
Daniel Richter .....Moon-Watcher
Margaret Tyzack .....Elena
罗伯特·比提 Robert Beatty .....Dr. Ralph Halvorsen
Sean Sullivan .....Dr. Bill Michaels
Douglas Rain .....HAL 9000 (配音)
Frank Miller .....Mission controller (配音)

 

海报:

 

 

点评:硬科幻鼻祖。

 

理由:

在当时极为罕见的使用了写实手法,不论是太空的描画,还是飞船内部构造都一丝不苟,虽然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可动摇的是,本片作为硬科幻鼻祖的地位。尤其是影片对于飞船结构的策划,完全出于原著作家克拉克的NASA工作经验,可行性非常高,其旋转船舱制造的人工重力使宇航员在多达数年的长时间飞行也不会患上软骨病。而HAL9000可能是史上最著名的电脑,负责调配飞船各个部门的工作。

 

我最早接触的是克拉克的原著小说,中译本,翻译的不错,让我在看片之前就了解很多背景,对更好的理解影片很有帮助。对于很多人来说,本片是个大闷片,全片对白寥寥,剧情晦涩,可能让人看着看着就睡了。但是对于硬科幻迷来说,这个片子是一切的起源,对后代导演影响巨大。当然还有本片气势磅礴的交响配乐,可能是被引用、模仿、恶搞最多的影视音乐。

简介:

从原始人被外星物体启发了智力开始懂得用手扔骨头开始,到最后的人类宇航员借助虫洞来到外星空间,同样被奇异的外星矩形物体再次进化成为星孩为止,一个磅礴的宇宙进化史展现在我们面前。

 


 

【片名】Alien -- 异形1

 

上映日期: 1979年5月25日(首映),2003年10月29日(导演剪辑版)
片长:   剧场版:117 分钟,导演剪辑版:116 分钟 (没写错,确实如此)
导演:   里德利·斯科特
主演:
西格妮·韦弗
约翰·赫特
伊恩·霍姆

 

【片名】Aliens -- 异形2

 

上映日期: 1986年7月18日
片长: 剧场版:137分钟,导演剪辑版:154分钟
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
主演:
西格妮·韦弗
迈克尔·宾恩

 

海报:

 

 

点评:飞船、人类基地的内部构造与外星地貌、生物的描绘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留下不灭的经典形象。

 

理由:

把该系列头两集都收录是因为两部风格迥异的片子都是硬科幻代表作。异形1整个故事基本上就在飞船里进行的,那些幽暗狭窄的走廊、通风管道,无处不在的旋梯和拐角,都是故事发展的绝妙背景,对恐怖气氛的烘托起到了点睛的作用。那个肚子里爆幼虫的设定,当时让无数观众恶心到呕吐。

 

而第二集则是在封闭的基地里,虽然更倾向于动作片,但那些巨大又不失精细的设施,机甲搬运工等等,都令人过目不忘。片尾西格妮·韦弗驾驶机甲大战异形女王无论何时都百看不厌。

 

简介:

幽闭空间内的冒险之旅。第一集是运输飞船被不明信号吸引到某星球,宇航员感染外星生物异形的幼虫,带回飞船引起灾难。第二集发生在前一集的50年后,用冷冻仓逃生的女主角再次和陆战队员返回该星球,在同样封闭的人类殖民基地内和大批的异形以及异形女王展开史诗般的战斗。

 


 

【片名】Blade Runner -- 银翼杀手

 

上映日期: 1982年6月25日

片长:115 分钟(美国院线版),117 分钟(导演剪辑版)
原著:菲利普 K 狄克
导演: 雷德利·史考特
主演:
哈里森·福特
鲁格·豪尔
西恩·杨
爱德华·詹姆士·奥墨斯
黛瑞·汉娜

 

海报:

 

 

点评:大都市地面的肮脏、拥挤、颓废与堕落,克隆人的前瞻性话题。

 

理由:

每当看到片中大都市阴沉的天空稀稀落落的下着小雨,地面肮脏混乱、拥挤不堪,各色人等熙熙攘攘,就让我深有感触。这是一个未来的黑色寓言,对于它的哲学分析已经很多,至于科幻要素,那个大都市简直就是未来东京的黑暗版本,而克隆人的人性反思又那么的具有前瞻性。虽然本片当年票房不佳,但是时间证明一切,《银翼杀手》因具有丰富想像力的设计获得许多喝采,并被誉为预示二十一世纪的重要议题和关注焦点。今天它依然是最杰出的黑色电影(film noir)类型的变形作品之一,观察家仍持续观察它在文化上带来的无数影响。因为《银翼杀手》也使得好莱坞开始注意到菲利普狄克这位作家,此后他的作品陆续被改编成多部电影。

简介:

哈里森饰演的侦探擅长分辨克隆人,为此得到一个克隆人猎手的差事。但随着他追杀的脚步前行,他渐渐的开始怀疑一切,不仅是对手,也包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

 

 

【片名】The Terminator -- 终结者1         <------稍有争议。。。

 

上映日期: 1984年10月26日
片长: 108 分钟
编剧:詹姆斯·卡梅隆,Gale Anne Hurd,William Wisher Jr
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
主演:
阿诺德·施瓦辛格
迈克尔·宾恩
琳达·汉密尔顿

 

【片名】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 -- 终结者2: 审判日

 

上映日期: 1991年7月3日
片长: 普通版:137分,特别版:152分
编剧: 詹姆斯·卡梅隆,William Wisher Jr
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
主演:
阿诺·施瓦辛格
琳达·汉密尔顿
爱德华·福隆
罗伯特·帕特里克

 

海报:

 

 

点评:对未来机器人的塑造外刚内柔,第一、第二集阿诺饰演的正反两派都是影史经典。

 

理由:

本来对于我来说,有关时间旅行的片子都不太能算得上是硬科幻,但是本系列其他部分做的太过突出。第一集中,阿诺演的T800用拳头打碎汽车前窗玻璃手抓女主角衣领的镜头,由于卡梅隆对效果的执着,让特效师温斯顿造了一台特殊的液压机,把一个金属拳头连在阿诺右臂,然后靠金属拳头打击真正的车窗(如果阿诺用肉拳打会骨折的),虽然镜头在片中只是一闪而过,但幕后的这种细致却已能看出导演的技术狂人本色。第二集里的液态终结者T-1000,则是用了卡梅隆在《深渊》里的CGI特效并发扬光大,成为一代经典。

 

两部影片演绎了人类与科技的发展关系。卡梅隆对科技持中立的态度:正派或反派都能利用科技。在电影中虽然有很多机器引致事情朝坏的方向发展(电话答录机、随身听、莎拉母亲的电话等),但最终压毁终结者的液压机也是机器。莎拉初次遇见终结者的酒吧的名字“Tech Noir”(即“黑暗科技”,Noir 为法文“黑色的”)——暗示着譬如终结者一类的科技黑暗面(人机矛盾)——同时也意味着人类最终能将之克服。

 

本系列影片不仅在立意上探讨了人与机器的关系,而且在对机器人的表现上,做到了事无巨细、惟妙惟肖。不论是肉体包裹的外形,还是内部精细的骨架,都体现了卡梅隆以及特效大师温斯顿的顶级创意,成为生化机械人的经典形象。

 

简介:

未来世界与人类作战的天网派出机器杀手终结者,回到现代行刺未来人类领袖的母亲以及本人。但时间是很微妙很有讽刺意味的东西,正是因为终结者的回来反而让未来人类领袖得以诞生,得以成长,天网算不算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呢?本系列是命定悖论的著名例子。

 

 

 

【片名】The Abyss -- 深渊

 

上映日期:1989年8月9日
片长:146 分钟
编剧:詹姆斯·卡梅隆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主演:
Ed Harris 埃德 哈里斯
Mary Elizabeth Mastrantonio
Michael Biehn 迈克尔·宾恩
J.C. Quinn
Kimberly Scott
Leo Burmester

 

海报:

 

 

点评:深海探索的经典作品,产生的专利产品发展到后来用于泰坦尼克的拍摄。

 

理由:

本片真实到让我看片时感觉就是在海底拍的,那些海底探测船、机器设备、海底钻井平台,一切的一切。不仅是硬件,男主角和前妻被困水下,只有一个快耗尽的氧气筒,海水冰冷刺骨,而这时唯一的自救方法就是前妻让冰冷海水进入自己肺部,造成假死,让男主角带着她一起逃生。这个自救方法是有科学依据的,虽然危险,但确是唯一的解决方式。

 

对于导演很重要的一点是,本片是史上第一次使用CGI制作液态可变形物体,虽然还比较粗糙,但已经为日后的终结者2打下了基础。为影片专门制造的各种设备也申请了无数专利,卡梅隆在其后的电影《泰坦尼克》及其纪录片都采用了本片使用的海底探测船的改进版。

简介:

打捞失事潜艇的任务落到了海豹突击队以及一群在试验性海底石油钻井平台工作的科学家的身上,但是突然出现的液态生物让所有人意识到海底的第三类接触不是没有可能。最后处于生死一线的男主角被外星生物所救,带到美丽壮阔的海底城,随着真相的暴露,外星人选择了离开。

 

 

【片名】Jurassic Park -- 侏罗纪公园

 

上映日期: 1993年6月11日
片长: 108 分鐘
原著:迈克尔·克莱顿
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主演:
山姆·尼尔
罗拉·邓恩
杰夫·高布伦

海报:

 

 

点评:第一次用CGI技术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史前生物,小说本身的专业性已经决定了影片的走向。在电影技术发展长河中,本片堪称一座伟大的里程碑。

 

理由:

这个片子虽然是经典,但还是有争议的。比如片名就被人诟病,因为片中很多动物包括霸王龙应该是生活在侏罗纪之后的白垩纪,还有就是用DNA提取创造古代物种也被专家质疑,但是瑕不掩瑜,正是这个片子掀起了考古热潮,连当时热播的《六人行》主角之一罗斯也被设定为古生物学家。影片第一次用CGI技术复活了恐龙,连恐龙的叫声也请古生物专家协助制作,让当时所有人都惊的下巴掉了一地。

 

简介:

贪心商人创建的恐龙主题公园里游走着人工培育的古生物,一个意外导致公园成为恐龙猎场,人类要为了生存而战。

 

 

 

【片名】攻壳机动队 -- Ghost In the Shell

 

上映日期: 1995年11月18日
片长: 82分钟
编剧: 士郎正宗,伊藤和典
导演: 押井守
主演:
大冢明夫
田中敦子

 

海报:

 

 

点评:近未来的日本社会,后脑USB接口连通网络,生化人以及光学迷彩、四脚坦克,对意识载体的重新定位等等,构成了一部科幻动漫经典。

 

理由:

其实说一个就够了,正是本片启发了沃卓斯基的《黑客帝国》梦想。具体说,本片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一个极为真实的近未来日本城市,人类可通过后脑的USB接口连到互联网分享讯息,终端站点遍布城市大街小巷。同时黑客也可利用这种四通八达的网络系统破解、修改某人的记忆,从而造出“傀儡”来达到某个目的。

 

主角草薙素子本身为机械生化人,但她与助手巴特那若有似无的暧昧关系,她对于人类意识的重新认识等桥段,都具有独特的魅力,与其他日系动漫角色共享最受欢迎女主角的地位。片中大量充斥着机械、电子设备,但对于未来世界的社会矛盾、人心不古却有着鲜明的呈现。从剧本到制作都异常精良的本作,是日本动画史上的又一部开拓意义的动画,也是押井守的代表作之一。

 

日系动漫的科幻作品很多都为硬科幻,远有《08MS》这样的高达剧场版,近有《苹果核战记》这样的系列作品,精品太多,就不一一举例了。

简介:

公安九课的少佐草薙素子奉命调查频繁出现的“傀儡”现象,追查黑客“傀儡师”。在调查过程中,她对于自身身份的迷茫,对于自我意识的探究,最终导致她彻底抛弃实体,与“傀儡师”结合,成为网络世界的幽灵。

 

 

【片名】Contact -- 超时空接触

 

上映日期: 1997年7月11日
片长:
153分钟
原著:卡尔·萨根
导演:罗伯特·赞米基斯
主演:
朱迪·福斯特
马修·麦康纳

 

海报:

 

 

点评:用近未来的科技创造出另一种探索宇宙的方式,第一次看到可以原地转换时空的经典场景。

 

理由:

看的年代比较久远,但对那个大转轮印象还是很深,还记得第一次试运行时有KB分子炸了试验台,巨大的转轮碎片飞向观众席。不仅是硬件,影片对人的描画也很到位,女主角对父亲的怀念,超时空相遇的惊喜。与克拉克一样,本片原著小说作者萨根同样曾作为NASA的顾问,对于航天技术以及利用虫洞穿梭时空的描写甚为精妙。

 

简介:

女主角自幼丧父,但对宇宙未知世界的探索充满兴趣。一次偶然收到的讯息令她的人生走向新的一页。根据讯息打造的虫洞穿梭机让她来到了外星空间,而外星人用她最感亲切的父亲形象招待了她。

 

 

【片名】Cube -- 异次元杀阵/心慌方

上映日期: 1997年9月9日 (加拿大)
片长: 90 分钟
原著:André Bijelic,Graeme Manson,Vincenzo Natali
导演:文森佐·纳塔利 Vincenzo Natali
主演:
妮可·德波儿(Nicole de Boer)
尼基·瓜达尼(Nicky Guadagni)
戴维·休利特(David Hewlett)

海报:

 

 

 

点评:数学学的好,不仅仅是考试得高分,还能救自己的命。

 

理由:

说实在的,我的数学不怎么样,而且看的版本字幕翻译的也有点二,所以到现在还是不太明白影片里那些人逃生用的数学原理。但是作为“卡夫卡”类型片,本片的黑色基调却是吸引我的关键。也许从纯技术角度来看,该系列影片中所使用的那些机关实在匪夷所思,但是这不代表着没有合理性。而合理性就在于严谨的前期准备和不落俗套的创造力了。

 

本片是系列第一部,定下了基调,那就是要从这个魔方里逃出生天,关键是要懂得游戏规则,当然还要有个数学头脑。

 

简介:

5个背景不同的人被无缘无故地丢进了一个房间,一觉醒来,发现置身于一个犹如迷宫般的死亡陷阱当中。在血的教训面前,他们终于发现了逃离这个魔方地狱的唯一方法:遵循魔方的游戏规则,用数学解开一个个密码。

 

 

【片名】Gattaca -- 变种异煞/千钧一发

上映日期: 1997年10月24日
片长: 106 分钟
导演: 安德鲁·尼科尔 Andrew Niccol
主演:
伊桑·霍克 Ethan Hawke
乌玛·瑟曼 Uma Thurman
裘德·洛 Jude Law

 

海报:

 

 

点评:基因工程成为人类等级的分割线,DNA选择代替物竞天择,很快将不再是科学幻想。

 

理由:

本片对基因工程发展到某一阶段所必然带来的伦理道德评判做出了预言。在一个由基因决定命运,甚至通过优化基因改变命运的近未来时代,自然出生的人反而成了异类,因为明明可以“掌控”自己命运而不去那样做。正如现在的基因学,已经可以找到某些病症的根除方法,让婴儿还没出生,就已经除去了某些遗传疾病的基因。而影片所呈现的未来极有可能发生,所谓的“基因歧视”从现在美国的人寿保险就已经开始了。

 

科学就是一把双刃剑,基因工程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加剧人类社会本身存在的不平等。正如某位基因学家不无担忧地指出:“未来社会可能会根据基因划分人类阶级,家境富有而且原意采纳基因技术让子孙更优秀的那一部分人成为所谓的精英,而大部分人则沦为二等公民。”

 

究竟对这种可能的未来如何评判,影片用男主角和他基因优秀的弟弟以及那个帮助他作弊的杰罗姆做了一个比较和映衬,给出了一个符合大多数人价值标准的观点,那就是:虽然基因上可能会有缺陷,但人都是有梦想的,为了梦想而不遗余力的去付出,也许比天生存在的基因优势更应被人类所珍惜。毕竟人类就是用这种舍命的奋斗精神繁衍至今。

 

正如影片海报用的宣称语:There is no gene for the human spirit 人之精神超越基因。

 

简介:
文森特“天生弱质”,自然出生而没有经过基因改良的他有着近视眼、先天性心脏病,专家预言他有99%的可能将来会死于心脏病。这在基因决定人生的时代,就相当于判了“职业死刑”。但偏偏文森特怀有飞向太空的梦想。一次阴差阳错,他得到了有着优秀基因的杰罗姆的帮助,而杰罗姆是因为一次游泳比赛得了银牌而自杀未遂弄成下身瘫痪的。两人组成了一个“双赢”的作弊小组,千方百计要实现文森特的梦想。

 

 

【片名】The Matrix -- 黑客帝国

 

上映日期: 1999年3月31日
片长: 136 分钟
编剧: 沃卓斯基兄弟
导演: 沃卓斯基兄弟
主演:
基努·里维斯(Keanu Reeves)
劳伦斯·菲什伯恩(Laurence Fishburne)
凯莉·安·摩丝(Carrie-Anne Moss)

 

海报:

 

 

点评:除去哲学外衣后里面硬的梆梆的,不论是母体的虚拟社会,还是机器世界的冷酷,武装机甲与机器章鱼的决战惊心动魄。本片是电影技术发展的一座独树一帜的里程碑。

 

理由:

对本片有太多的分析,有太多的诠释,无数人从无数角度得出无数的理论,这可能也是本系列成功的原因之一。虽然对某些设定还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从本片开始,人们真正开始探讨机器与人的关系,虚拟与现实的区分,自由与奴役的辩证。而本系列出现的特效如子弹时间、虚拟摄影为其奠定了里程碑的地位。当然也有说法,认为本系列属于Cyber-punk赛博朋克,是软科幻。但我的观点是,抛开酷酷的行头、动作,撇去晦涩的哲学外衣,其内是一整套对于末世的系统呈现,不论是虚拟世界的机制还是现实世界的运营,每一块都经得起推敲,这也正是本系列影片被科学家们视为最喜爱的电影的原因。

 

之所以只列入第一集,是因为个人觉得第一集单拿出来已经是个完美的故事了,若此时收官,也可成为经典。

 

简介:

软件工程师安德森实为黑客尼奥,他的日常生活被两队人马的追踪所彻底改变。他在探究Matrix母体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了自己身上的重任,在与网络特工的一次次对战中,尼奥觉醒了,成为母体这个虚拟社会的救世主。但救世主并非存在于母体,而是尼奥必须战胜内心的彷徨,用自己的牺牲来挽救在末世中挣扎的人类。

 

 

 

【片名】The Thirteenth Floor -- 异次元骇客

 

上映日期: 1999年5月28日 (美国)
片长: 100 分钟
原著:Daniel F. Galouye
导演:Josef Rusnak
主演:
Craig Bierko
Armin Mueller-Stahl
Gretchen Mol
Vincent D'Onofrio
Dennis Haysbert

 

海报:

 


 

点评:与黑客帝国同时期触及了虚拟世界,硬件虽然不硬,但概念很硬。

 

理由:

本片比较讨巧的是,虚拟世界的时间设定在20世纪30年代,这样就不需要太多科幻硬件了。但真正吸引人之处在于它的剧情。一个个世界如同抽丝剥茧,让观者不得不问一句话,我所在的世界是如同我眼睛所看到的那样吗?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对世界的重新审视,对自身的重新认知,这个片子在惊悚的包装之下,还是有着让人回味思考的内蕴。

 

简介:

我思故我在,真是这样吗?男主角在调查一起可疑的谋杀案时发现事实真相远比他所能想象的要复杂的多。

 

 

【片名】火星任务 Mission to Mars     (2000)

上映日期:  2000-03-06 
导演:   布莱恩·德·帕尔玛
编剧:   Graham Yost / Jim Thomas / John Thomas
主演:   加里·西尼斯 / 蒂姆·罗宾斯 / 唐·钱德尔 / 康妮·尼尔森 / 杰瑞·奥康奈尔
类型:   冒险 / 剧情 / 科幻 /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片长:   114 分钟

 

海报:

 

 

 

简介:
      公元2020年,云集了无数顶尖科学家的世界空间站(World Space Station)正在进行一项载人飞船火星登陆计划。由卢克·格莱姆(Don Cheadle 饰)率领的4人小组成功抵达这颗无人星球,他们在此发现一些奇怪景象,随后小组成员也接连毙命。为了调查这起悲剧的原因并寻找可能的生还者,空间站派出伍迪·布雷克(蒂姆·罗宾斯 Tim Robbins 饰)率领的救援小组前往火星。
      然而救援小组也早于诸多磨难,船体损坏、机器失灵、燃料泄漏、成员死亡等等,无一不在消磨者救援人员的斗志。抵达火星后,布雷克他们找到了卢克船长,继而发现亿外年前外星人留在火星上的遗迹和信息,这一切都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点评:借“火星人脸”上市的佳作,全程NASA参与制作保证了本片的高水准。


理由:
     其实此片只能算是半部硬科幻电影。片中表现的美国近未来火星计划由于有NASA全程参与制作,所以具有极高水准。本片大部分设计都非常有现实感,那个旋转船舱是NASA的标志性设计了,内部设置精巧,空间不大却五脏俱全。对火星大气以及气压、重力的描画也非常真实。不过那个飞船的燃料舱我觉得少了点,尤其是考虑到它要在行星轨道上机动,又需要推动货运仓那个大头。
     火星1号的任务没有描述,不过从他们搭建的基地来看,实在需要一个比较大的货仓。加上自身消耗的食物、水,我感觉有点疑问。这也是为什么现在NASA的火星探测计划,无一例外的在强调机器人的作用,包括一些自动展开运行的设备等。而且基地是不可能用一艘飞船搭载的物品就搭建起来的。这个未来计划还在不断的改进中,会越来越有可行性。
     这个片子上映的时期正好是那个著名的火星“人脸”甚嚣尘上之时。很多人相信那是人为造成的。但后来科学家通过卫星图片以及简单的地理、地质学分析,说明了那其实是一种错觉。不过,我们还真是希望那确实是某个“外星遗迹”。影片也讲述了这样的可能,还通过动画沙盘演示了地球生命的源头。生命来自外层空间的猜想确实存在,这些都是未解之谜。
     之所以说本片是半部硬科幻,是因为对于火星高智能生命的描述,不够严谨。火星与地球位置相近,寿命相当,进化过程相差不大,在这样的前提下,是不可能出现火星原住民进化成为高等生命,发展出了宇航科技,然后再向地球播种的情况的。这是一个巨大的漏洞。况且我们探索火星生命的目标,是发现火星是否具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条件而已。但由于这部分内容,只是科幻电影的一种假说而已,所以我还是将本片列入硬科幻行列了。毕竟那艘NASA飞船实在是吸引人。而且,宇航员暴露在太空中的惨状,第一次呈现在眼前,实在是怵目惊心。

 

下面这个场景前面的那个长镜头,是我喜欢的片段:

 

 

【片名】Red Planet -- 红色星球

 

上映日期:2000年11月6日(美国首映)
片长:106 分钟
导演:Antony Hoffman
主演:
瓦尔·基尔默 Val Kilmer .....Robby Gallagher
凯瑞-安·莫斯 Carrie-Anne Moss .....Cmdr. Kate Bowman
本杰明·布拉特 Benjamin Bratt .....Lt. Ted Santen
汤姆·塞兹摩尔 Tom Sizemore .....Dr. Quinn Burchenal

 

海报:

 

 

点评:虽然票房不佳,但火星整改计划可信度很高,个人喜欢那个机器狗。

 

理由:

与众多硬科幻电影一样,本片不论是母船、火星基地、火星大气改造,还是可卷式薄膜显示屏、智能机器狗等等,都时时刻刻透露着近未来人类为移民火星所需要的科学储备。火星是人类解决自身生存问题的一大可能出路,在不远的将来,探索火星是必须迈出的一步,前提是人类能同心协力,不过这和影片两位男主演能和平共处一样,都是很难实现的。

简介:

在火星机器人前哨站已经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后,一队科学家前往火星,继续殖民计划初期的大气改造工程。但一个意外令坠落火星的小队成员,面临孤立无援的境地,同时他们也要时刻提防火星出现的新生物的袭击,以及一只发疯的机器狗,当然还有抑郁得可能做任何可怕事情的队友。

 

 

 

【片名】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人工智能

 

上映日期: 2001年6月29日
片长: 146 分钟
编剧: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导演: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主演:
裘德·洛
海利·乔·奥斯蒙特
威廉·赫特
罗宾·威廉斯

 

海报:

 

 

点评:继承库布里克遗志的斯导,完美表现了未来人类社会机器人的发展及其社会地位的迷失。

理由:

影片时间跨度之大超乎想象,不论是近未来的机器人社会还是遥远未来的冰封地球,都刻画的栩栩如生。机器人竞技场的设定、机器男孩对亲情的渴望让我想到了手冢治虫的《阿童木》,对《阿童木》电影版失望的朋友可以在本片找到慰籍。本片用机器世界的冷漠反衬了人性温暖的一面,感人泪下。斯皮尔伯格也是科学狂人,雅俗共赏、内外兼修是他最大的特点。

 

简介:

机器人小男孩被一家庭领养,与人类的接触让其逐渐体会到人情冷暖,百万年的时间长河也不曾消磨他对于家的向往,最后由外星人在他临死前短暂的圆了他的梦想。

 

 

【片名】Minority Report -- 少数派报告

 

上映日期: 2002年6月17日(首映)
片长: 145分钟
原著:菲利普·迪克
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主演:
汤姆-克鲁斯
科林-法雷尔
萨曼莎-默顿
麦科斯-冯-塞多

 

海报:

 

 

点评:智囊团打造“真实”的2054年,反映出未来日常生活中我们周围的一切。

 

理由:

为了充分展现对未来的想象,斯皮尔伯格请了许多专家与他一起勾画未来。斯皮尔伯格指出:"我想最好是将那些工程技术、环境、打击犯罪、医学、健康、社会公益服务、运输、计算机技术和其他领域里的精英们请到一起来,讨论半个世纪以后的未来会是怎么样的。"

 

从约翰-昂德科夫勒(John Underkoffler)这类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到城市规划者、建筑师、发明家、作家(如《X一代》“Generation X”的作者道格拉斯-库普兰,Douglas Coupland),这个智囊团聚集在加利福尼亚的桑塔-莫尼卡一家旅馆里进行了三天的充分讨论,描述出了不久的将来我们社会和科技方面的某些细节。在座的有制片们、剧作者斯科特-弗兰克,以及制作设计亚历克斯-麦克道尔和他的小组成员。麦克道尔回忆道:"我们围坐在一个房间里,详细地讨论了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期间我们的社会将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发生如何的变化、将流行些什么、最后将会是什么样。我们知道,我们要努力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才能更好地符合一个消费者的口味。"

 

讨论的题材围绕着医学的发展,到人们将如何刷牙、运输、城市规划、建筑学到艺术等所有的话题。本片的制片邦尼-柯蒂斯指出:"斯蒂文-斯皮尔伯格想要了解我们所熟悉的背景,我们可能涉及到的问题,以及我们所熟知的一些引人注意的道具。"

 

这也许让我们明白,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以上录自百科,已经解释的很完美了。

简介:

预警侦探安德顿工作勤勤恳恳,视预防犯罪为己任。但某天,三位先知之一给出了安德顿是下一宗命案凶手的预警,令其不得不逃亡。个人生活因早年丢子日显颓废的他,决定绑架那个害人的先知,证明自己的无辜。但事实会出乎他的预料,而先知是有可能犯错的,因为所谓的命运其实是人类自己选择的结果。

 

 

【片名】I, Robot -- 机械公敌

 

上映日期: 美国2004年7月16日
片长:   115分钟
原著: 艾萨克·阿西莫夫
导演: 亚历士·普罗亚斯
主演:
威尔·史密斯
布赖恩·莫伊纳汉(Bridget Moynahan)
布鲁斯·格林伍德(Bruce Greenwood)
詹姆斯·克伦威尔(James Cromwell)
芝·麦克布莱德(Chi McBride)
艾伦·图迪克(Alan Tudyk)
希安·拉博夫

 

海报:

 

 

点评:机器人三定律,人工智能技术的伦理探索,半透明的机器人经典造型。

 

理由: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也不得见人类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类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

 

这个三定律和心理史学一起成为阿西莫夫最著名的虚构学说,但前者已经事实上成为未来机器人设计的先决条件。影片虽然和《我,机器人》那个短篇小说集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师从阿西莫夫令本片有了与众不同的凝重感。虽然本质上是商业动作片,但看在他演绎阿西莫夫的作品份上,决定录入,同时也是因为它创造了桑尼这样一个有情感的半透明机器人经典形象。

 

简介:

痛恨机器人的斯普纳警官最近很烦,一个教授朋友被自杀,而杀手貌似一个机器人,但可悲的是没人相信斯普纳的话,因为在三定律时代,机器人是不可能杀人的。除非这个机器人已经有了人类的情感,而这个情感是被杀的教授故意植入的,为的是修正自己以前所犯的错误。而斯普纳将见证一个机器人救世主的诞生。

 

 

 

【片名】Sunshine -- 太阳浩劫

 

上映日期:2007年4月4日
片长:109 分钟
导演:丹尼·博伊尔 Danny Boyle
主演:
希里安·墨菲 Cillian Murphy .....Capa
杨紫琼 Michelle Yeoh .....Corazon
真田广之 Hiroyuki Sanada .....Kaneda
克里斯·埃文斯 Chris Evans .....Mace
萝丝·拜恩 Rose Byrne .....Cassie

 

海报:

 

 

点评:丹尼·博伊尔在获奥斯卡之前的票房滑铁卢,但技术是完美的。

 

理由:

从筹划一开始,博伊尔就力求真实。他特别重视科学性和大小细节。从细部如宇宙飞船的设计,大到任务计划都详加研究,聘请英国物理学家布莱恩·寇克斯博士作顾问。影片关于太阳提早衰亡,光照逐渐减弱恐陷地球于冰封之虞的假设,导演强调一切都有科学根据,虽然为了戏剧效果不得不抛弃一些原则,但还是“尽可能做到真实”。丹尼·博伊尔为拍此片特地前往美国太空总署拜访,包括研究宇宙飞船隔热罩的设计,最后制造出来的伊卡洛斯2号宇宙飞船,在伦敦东区的米尔斯电影制片厂需要横跨八个厂房才放得下。

 

只有对真实性有执着追求的人,才会大费周章的为一部影片做如此之多的准备。而付出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虽然票房不佳,但影片呈现出来的是令人信服的核爆太阳计划以及那艘承载地球全部希望的飞船。

 

简介:

太阳日渐式微,将于50年后提早衰竭。为此地球人团结起来,派出飞船向太阳扔核弹企图让它恢复青春。但是伊卡洛斯1号渺无踪影,主角们乘坐伊卡洛斯2号继续追日,完成对地球、对自己的救赎。

 

 

 

 

【片名】Moon -- 月球

 

 

上映日期: 2009年1月23日
片长: 97 分钟
编剧: 邓肯·琼斯,内森·帕克
导演: 邓肯·琼斯
主演:
山姆·洛克威尔
凯文·斯派西

海报:

 

 

点评:向《2001年太空漫游》致敬的作品,本身也硬的当当响,月球氦-3的开采工程真实可信。

 

理由:

低成本拍片,有拍恐怖喷血的,有拍恶搞喜剧的,但也有琼斯这样从小把《2001年太空漫游》视为经典的,就是要拍出真实可信的科幻片。影片的手法很巧妙,借用了很多经典桥段,比如封闭的空间,孤独的主角,高科技设备,克隆人的话题,当然还有斯派西配音的“歌帝”——那个神似HAL9000的智能电脑。之所以在月球背面开采,是因为那里直接承受太阳风,氦-3的蕴藏量相对来说会比较高。

 

顺便说一下,导演的老爸是摇滚巨星大卫·鲍伊,不过没借到多少名气,倒是一直在拍独立小成本片子。

 

简介:

萨姆为月球公司开采氦-3已经将满3年,合同到期就可以返回地球见家人。但长期的孤独让他产生幻觉,并感到身体日渐衰弱,直到有一天出了事故。醒来的他,已经记不起发生过的事了,是一切重新开始还是另有隐情?

 

 

【片名】District 9 -- 第九区         <------稍有争议。。。

 

上映日期:2009年8月13日(新西兰),2009年8月14日(美国)
片长:   112 分钟
导演:   尼尔·布洛姆坎普

主演:
沙尔托·科普雷 Sharlto Copley
詹森·库伯 Jason Cope
威廉·艾伦·扬 William Allen Young
罗伯特·胡布斯 Robert Hobbs
肯尼斯·高西 Kenneth Nkosi

 

海报:

 

 

点评:从外星大虾到科技装备以及武器,都是硬通货。

 

理由: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争议,但是在小预算的前提下拍出了一部大场面的影片,这本身就是一个成功。对于外星人的描写,史上第一次让“老外”弱小到如地球上某国的非法移民一样,被驱赶、被压榨。而当地居民对于“老外”的反应,看起来是那么的熟悉。英语中,外星人和外国人都可以用Alien“老外”一个词来表示,如此一来,大虾的遭遇与欧洲、美国的那些外国移民又有何不同呢?本片用含沙射影的方式,解读了人类对待彼此的不堪忍受的态度,用大虾的高科技装备和武器反衬了人类的残暴本性,而主角的变形过程简直就是科幻版的《变形记》,这一切都是通过精细的视觉特效以及仔细打磨的硬件设备实现的。小成本影片就把钱用在刀刃上,外星机甲成了主角自我反省的舞台,而巨大的外星母船的最后离去也留下了一个问题:大虾会回来吗?

 

本片用了手持摄影、新闻纪录片的手法,使真实性更强,虽然并非新奇,但很符合本片的硬科幻风格。

 

简介:

地球与外星人的联络官魏克斯奉命迁走第九区的外星人,虽然心里反感外星大虾,但魏克斯本人还算是秉公守法。不幸的是,他意外受到外星电池溶液的感染,开始逐渐转化为外星人。让自己变成最讨厌的生物,魏克斯决不答应,更何况自己原先的战友反过来要把他当外星人大卸八块来研究,为的是能使用外星高科技武器。于是他开始逃亡,途中受到外星父子的帮助。为了能重回人样,魏克斯帮外星父子杀回人类基地,抢走新电池。魏克斯与外星人的交易从一开始就是基于私利和欺骗,但在最后决战,魏克斯在外星机甲中重新领悟了人类应有的情感。此时的他,在肉体和精神上都已经成为了外星大虾。

 

 

 

【片名】Avatar -- 阿凡达

 

上映日期:2009年12月10日(英国),2009年12月18日(美国)
片长: 162 分钟
剧本: 詹姆斯·卡梅隆
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
主演:
萨姆·沃辛顿
佐伊·索尔达娜
斯蒂芬·朗
米歇尔·罗德里格兹
西格妮·韦弗
乔瓦尼·瑞比西(Giovanni Ribisi)

海报:

 

 

点评:48家公司1858名特效人员,自主研发的虚拟3D摄影机Virtual 3D Camera和动作、表情捕捉技术,语言学家创造全新语言,NASA专家顾问团协助创造潘朵拉生态系统,从采矿设备到武装机甲,无一不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阿凡达是一部罕见的高投入硬科幻佳作,是电影技术发展的一座永不磨灭的里程碑。在可以想见的未来,本片采用的技术将获得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应用。

 

理由:

阿凡达的设定资料厚达300多页,不论是潘朵拉生态系统,语言,还有人类科技设备、武器,都体现着硬科幻的精髓:完整的世界构架和强大的理论、物质基础。

 

用我影评的一段话:所有的硬件以及宏大的背景知识,在卡梅隆的立意面前都是陪衬而已,贯穿故事主线的常温超导矿石,何尝不是被人类强取豪夺的地球资源的缩影呢?又何尝不是在影射人类互相压榨、厮杀并发动不义战争的源头呢?本片是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宏大场面与细节感动相辅相成。

 

简介:

地球终于要被人类毁灭了,于是向离得最近的有智慧生命的潘朵拉星球进军,大肆开采对地球经济至关重要的常温超导矿石。主角杰克利用阿凡达这个化身被潜伏在当地土著纳威人部落,与长老女儿奈蒂丽交往甚欢。地球人长官为一处丰富的矿藏而选择强拆纳威人的家园树,杰克忍无可忍选择与纳威人站在一起,在朋友、亲人的帮助下,向自己的种族 -- 人类发动了反攻。

 


 

结束语:

 

以上纯为举例,限于篇幅,还有很多未被列入,并非是在评说孰优孰劣。如有错漏,请耐心指正。

 

可以看出,好莱坞的导演里真正可以称得上是“技术狂人”的屈指可数,卢卡斯创建了工业光魔公司ILM,彼得杰克逊创建了维塔数码公司WETA Digital,这两家公司代表了目前最牛比的CGI特效技术,获奖无数。斯皮尔伯格现在正在和微软合作搞那个未来的人机接口,被称为“火星科技”的Project Natal “初生”计划。卡梅隆与特效达人温斯顿在1993年创建了数字领域公司Digital Domain,在以往作品留下无数的专利技术,这次的阿凡达也是如此,他以后不拍片纯吃专利使用费也能赚的盆满钵盈。沃卓斯基兄弟对于日系动漫的偏爱,与他们对科技的狂热追求是成正比的,在决定采用“子弹时间”特效摄影技术之前,他们甚至想用绑上火箭的摄影机来跟踪子弹的运行轨迹。而库布里克等其他导演,即使出身不是理工高材,但是他们对电影的执着,对细节的重视,加上原著小说、剧本和剧组团队的专业性,让影片具备了硬科幻的素质。

 

虽然前文提到了很多特效制作背景,但并不是意味着有了很牛的特效就是硬科幻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没理由把《星球大战》给排除在外了。硬科幻的关键在于科幻要素即使在片中没有着力去呈现和解释,但是影片制作过程中有专业人士的协助令其在剧情框架下会有让人信服的表现。简单的说,就是看片时懂行的人会大呼过瘾。

 

有人说硬科幻是小众,我不这样认为,毕竟这个世界上喜爱科学、喜欢探索的大有人在,我也算一个。即使我不能为科学进步贡献力量,但我会一生关注科学的发展,而硬科幻作品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满足了我探究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理。不仅如此,硬科幻作品对于人类科学的进步也有着从精神到物质的促进作用。看过一个凡尔纳的专辑,无数现代的科学家,包括诺贝尔获奖者都表示当初就是凡尔纳的小说让他们对科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同时,硬科幻作品中提及的一些概念和设定也会被后代科学家、应用工程师们借鉴,为人类造福。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如滚雪球一般不断地推动着人类在进步。

 

 

以上基本上是我个人的观影感想,除了《沙丘》之外。那个片子我只看了普通版,加长版到今天还未能看到,但是小说和游戏都是经典。所以那个片子的简介基本上抄录自百科了。

 

补充一下,从大家的回复来看,有几个地方需要说明一下:

 

阿凡达是硬科幻经典,可以去查查它的设定资料,不论是潘朵拉生态系统,语言,还有人类科技设备、武器,都体现着硬科幻的精髓:完整的世界构架和强大的理论、物质基础。

 

至于沙丘,是因为有人大力推荐所以加入的,目前看来是软科幻经典,与变形金刚一起可以放到软科幻汇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