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奔私
我的初中同学里,有一位美女在成都,过着悠闲富足的生活。
有一天,她突发善念,发微信问我何时到成都,她要找个高大上的地方请我吃饭。
因为我在几年前告诉过她买一只基金,最近她一看,到现在翻倍了。
这只基金,叫“嘉实研究精选”。
美女接着问我,这只基金最近好像换基金经理了,原来多年管基金的张弢干嘛去了,是换公司了吗?
我告诉她,弢哥也干私募了。
美女颇为惆怅,一声叹息。
一个多月以后,在弢哥位于金融街的敞亮办公室里,路财神和他进行了一次长聊。谈投资人生和投资方法,聊市场和未来,聊私募行业的格局与发展。
弢哥留着销魂的中分头型,前额宽广,说话语速很快,云淡风轻,带着自信,有几分不羁。
和他聊天中最有意思的东西,我总结为“五句话”。
人物:北京泓澄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 张弢 先生
张弢有着长达13年的证券从业经历。历任兴安证券金融工程分析师、行业分析师、投资经理。嘉实基金董事总经理、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基金经理。
他所管理的“嘉实研究精选”基金,是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一个标杆。 在张弢管理的2010年6月-2015年3月期间,获得了169%的总收益,年化收益率23%。同期同类型基金平均收益仅84%。
同时,这是全市场唯一一只连续五年每年均排名全行业前1/3的稳健之王,2011-2014年连续每年获得中国基金业最高荣誉金牛奖,是晨星、Wind、银河、招商等所有国内基金研究和评级机构评定的五星基金。
一句话概括:公募基金的稳健之王。
第一句话:投资者不应把自己简单归类
这个世界是一个标签化的世界,大多数知名或不知名的投资人都要给自己加个标签,犹如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一样,得有个诨名,才能有辨识度。
所以,江湖上充斥了“成长股猎手”,“中国巴菲特”啥的。
弢哥说,投资者不应该简单地把自己归类为价值投资,或者成长投资之类。 因为这往往是潜意识里为了表现不好的时候给自己找借口,比如错过了一拨成长股机会,你可能就安慰自己说:我是价值投资者。
这样设标签的坏处是,会使得你潜移默化地对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和资产类别进行排斥,逐渐走向故步自封。
作为一名投资者,本质上追求的是风险与收益的合理匹配,因此需要理解绝大多数的投资风格和方向。保持开放的投资心态,如果发现一个上行风险远大于下行风险的机会,无论这是价值股,还是成长股,都应该坚定地参与。
第二句话:做投资不应该过于挑战人性
长期做较好的持续收益的过程,其实是一个逆人性的过程。
如果一个投资者,宣称自己老能在市场最高点逃顶,那么,他要不然是运气,要不然是有非人性的心理能力。
人性都是倾向于从众的,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在投资中一味随波逐流,而是要找到一个心理的平衡点。
比如最近的这一轮股灾,如果你要追求极致操作,非要追求在6月12日当天从满仓到空仓精准逃顶,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一个好的投资人能做到的是,在那之前一点,感知到市场风险,先把仓位降到五六成,甚至更低一些,后面随着形势发展,再一步一步把仓位继续降下来,把回撤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也因为如此,弢哥表示他不欣赏那些经常从满仓到空仓大开大阖的基金经理,认为他们是在频繁挑战人性。
投资中不要过于逆人性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不要孤注一掷,做很极致操作,不要加杠杆。就像一个人走一个20厘米宽的台阶,如果台阶两边是水泥平地,他当然可以游刃有余地踩过。但如果两边都是万丈悬崖,那么他动作一定会变形。这是做投资要尽量避免的情形。
第三句话:投资者要独立思考
作为一名投资者,或者说基金经理,应该形成自己独立的框架。要尽量去了解所有大类资产和投资板块的特性,同时也要认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类资产的特性也会变化,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认知。
弢哥说,他平时和研究员交流,都希望对方给的信息输入尽量简单,给予清晰明确的行业事实和数据,而不需要给结论。因为,给结论是基金经理的工作。
比如,2014年2季度末的航空行业。油价在高位,经济不好叠加反腐的影响,行业萧条,预期暗淡。主动型的基金几乎没有人持仓航空股,买方和卖方机构几乎无一看好,公司内部的行业研究员也并不看好。
张弢从行业研究员那里了解了行业的基本面的详细信息,独立分析判断后认为,所有的负面因素几乎都已经到了极致,向下的风险可能只有10%,而向上的空间可能有两三倍的收益。最后决定重配20%比例的资金到航空股上,这就是十几个亿的资金。
当时三大航空公司的交易极其清淡,每天的交易额只有7000万左右,张弢足足买了快一个月才买到足够的仓位,一举成为了三大航空第一大或第二大机构股东。这笔资产配置在后面的半年中,带来了几乎翻倍的收益。
第四句话:“中观策略”是一个好的切入点
张弢在成为“研究精选”的基金经理时,系统总结出了自己的“中观策略”,并在后面长期的投资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完善。
他认为A股需要在巴菲特式的微观视角和索罗斯型的宏观视角之间寻找一种均衡,即“中观投资视角”,也就是从行业、风格、主题等多个中观角度来做投资,通过宏观认知、产业变迁、行业格局等获得中观行业与主题的配置线索。
比如,在2012年12月初,他通过流动性持续改善、机构整体超低配置,对新一届政府的改革预期等线索逻辑,半小时内布局了20亿的银行股投资,在3个月中获得了50%的收益。
又如,在2013年8月,判断上海自贸区概念具有短期主题性投资机会,逻辑线索是认为此主题是首次出现,存在预期差,采用快速散配的方式,迅速布局10亿元,2个月收益达到了100%。
第五句话:私募基金应在主战场作战
弢哥说,做私募基金最大的风险在于太容易小富即安。因为你很容易管几个亿的资金,平时混个圈子,炒几只小票,也能挣到点钱,日子过得还挺舒服。但是这样只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作为私募的基金经理,相比在公募基金的时候,更应该有意识地主动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一定要在主战场上作战”。
正因为如此,虽然租金昂贵,办公室面积显得过于宽裕,弢哥仍然把办公地点选在了金融街。因为,这里是主战场的战士们扎堆的地方,你很容易中午就约上四五个基金经理或行业研究员一起吃饭交流或者与在楼下喝杯咖啡,而不会让距离成为沟通的障碍。
也因为如此,弢哥从一开始奔私,就拉了四五个研究员共同创业,并且计划到明年把研究员队伍扩充到八九个人,花大代价引进优秀的研究总监,覆盖所有的主要行业。研究驱动投资,要在主战场作战,就要有一整套战友队伍。
|
|
来自: luckyjohn9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