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成都话写小说 老茶馆幺店子里摆出来的

 圆角望 2015-08-07

    2015年8月1日,成都北郊东风渠旁一幢老旧的宿舍楼里,65岁的周宗富把《两代沧桑》的手稿摊开一地,这部构思了23年,共三大本、130多万字的方言长篇纪实小说终于在今年盛夏问世。
    23年前的一天,周宗富从遂宁老家把父亲接回成都居住,一路上,很久没有唠叨机会的父亲说起了七八十年前在成都拉黄包车的事情,让从事记者工作的周宗富人生驶入了岔道,开始构思起长篇小说来。1997年,他决定放下多年的新闻工作,认真地拿起笔来写小说。2009年初,他在天涯网上发了小说第一部的前两章,点击数居然超过45万。还被四川作家谢天开称为“可以视作为一部文学版的四川方言研究词典”。
给李劼人“挑漏眼儿”
    “周老幺和春妹子在北巷子住了争点三年,周围团转都很熟了,也习惯了;屋头理得顺顺当当,也安稳了。不过,又冒出了一件事情,让他们心焦泼烦。”——《两代沧桑》以周宗富的父母为原型,分别以父辈和儿女两代为主线,历史跨度近百年,讲述了数十个市井乡村人物的日常生活故事。
    周宗富骄傲地认为这是一本纯粹的成都话小说,他认真研读过李劼人:“《大波》中,人物对话是成都话,很生动有趣,但故事叙述是官话。而我的小说两个方面都是成都话。”
    周宗富从小生活在成都“少城”,全家以父亲拉黄包车维生。因为父亲的故事是用成都话讲的,茶馆里听来的旧闻也是成都话传递的,因此从动笔开始,他想的就是用纯粹的成都话来写,“但是,我怕自己写得不规范,所以就找经典来印证,当然李劼人是最权威的。”
    关于李劼人的书,周宗富有一个专门的本子,记录了大量李劼人文学作品中的用词,用在什么地方,前言后语是如何架构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成都文化背景,似读后感,更像一个李劼人小词典。比如,李劼人用“老火”,周宗富觉得应该写成“恼火”;李写的“舅老官儿”,周的书里用的是“舅老倌儿”。
    这种给大师“挑漏眼儿”的事情,周宗富也不是随意的,要查很多书才敢落笔。这些书包括清代李实的《蜀语校注》,以及1980年代巴蜀书社出版的《蜀籁》《四川方言词语考释》《蜀方言》等等。记者看到,数十本关于“成都话”的书挤满了周宗富的旧书桌,书中都划着各种红线,贴着方便查找的纸签,“记者出生,养成了查实的习惯。”一个乡场、一条街巷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一个历史事件的时间,一个风俗习惯,一个行当……有时他要查对几个版本的资料才敢认定。
生动的语言来自茶馆幺店子
    周宗富听父亲讲,七八十年前,靠一双脚板跑路的黄包车夫,可以拉着车跑到龙泉山上的简阳,而最远可以拉到蒙顶山上。乘客或是茶叶、烟土,或是护送贵重物品的商人。天冷,或者要上山坡时,周老幺就先把春妹泡的药酒拿出来“扯”两口,倒些在手掌上揉擦手臂和脚杆,浑身一热就跑得更远了。
    小说要还原当年的情景,必须先搜集素材。采访、走访,跑旧书摊……动笔进入主题之前,有5年时间,老周的主要生活内容就是跑成都和周边小镇上的旧书摊、老茶馆。写得困惑了,就去乡村小路上喝茶,带起书去看……有机会就给老农民摆“民国”,“先发一支烟,一哈就摆起来了。”
    有一天早晨,周宗富看到天气不错,就骑起摩托慢悠悠地出门了。先到新都的木兰镇,3块钱,找张剃头匠使生刀子把脑壳刮光。又慢慢儿跑了10多里,到金堂新店子村李孃的幺店子喝茶。见李孃切了一盆菜叶,和着剩饭喂鸡。她自己的7只鸡,啄了一阵就散开了,又来了3只邻居养的鸡来偷啄,她拿响杆儿(竹杆杆)打了两次,赶走了又来,如是三番她有点儿不耐烦,口出恶言冒了一句:“打你们狗日的,闹倌儿不怕挨,越挨越要来!”周宗富告诉记者:“我笑得不成块数了,赶紧把这句言子记到小本本儿上,还一再品味。李孃架势笑我,说:“那闷丑的话,都要记到本本儿上?”
在川戏中找“样板”
    出版编辑过程中,有一个细节周宗富和编辑吵了起来。原来,编辑把书稿中很多“的”,改成了“地”。“但是,成都人说‘高高兴兴的走’,就不能说成‘高高兴兴地走’。”周宗富觉得,成都话没有这个所谓的状语副词“地”,成都话的“的”,同样是对一个状态的描述,显得特别温和与平实。他引经据典最终说服了编辑。
    在父亲留下的故事中,那些长途拉车的夜晚,在灌县、简阳、名山,即使是车夫也是可以去戏园子、茶馆里听听川戏,消解疲劳。戏中的台词、茶馆评书的段子,常常被父亲用来说事。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泡茶馆的时间多了,周宗富也发现了这一点:“成都茶馆里那些说话大套,能吸引听众的人,都有‘川戏’的说唱功底。”于是,他研究起一本1988年出版的《川剧艺术概论》,“可能是我翻查最多的参考书。”书中,川戏中的人物身段、唱腔,甚至场景搭建的论述和例子,成为他书写成都街头风景的最好作文指导。
    书中有一段文字,描述春妹儿回遂宁老家,与乡亲们介绍成都女性开放能干的话,周宗富用了戏园子里听来的唱段,“大脚板儿,秋秋船,栽得秧子下得田,免得婆家请长年;大脚板儿,打鱼船,屋里屋外勤快点,脚下自带铁饭碗。”
    2009年初,周宗富在天涯网舞文弄墨栏上发了小说第一部的前两章,网友的反响不小,点击数超过45万,有网友看到上面的唱段说:“这一段顺口溜实在太有趣了,对仗工整,尾音押韵,民间文化的智慧闪烁其间。”
    网上的高点击率赢得了粉丝的青睐,这个盛夏,《两代沧桑》终于出版,完成了一个成都话写作者的愿望。
□本报记者 黄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