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如何读懂一首古诗词

 az123-4 2015-08-07
如何读懂一首古诗词

                        ——诗词鉴赏入门浅谈(二)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们具体讲解了如何鉴赏一首诗歌。眼下这篇文章就解决词的鉴赏问题。与上文的写作思路一样,也通过一首具体的词来讲解,不至于空洞。

词的鉴赏与诗歌的鉴赏差别不大。传统意义上说诗言志,词缘情。意思是说,诗歌大部分是用来抒发志气的,即所谓的大情感,比较高尚的、正统的情感,能够光明正大地说出来的情感。不能说的情感则大多用词来表达,因此,词又叫诗余。

词抒发的往往是私人性的情感,即小情感,对友人、亲人尤其是情人的思念经常成为词创作的初衷。但对诗歌鉴赏的两条总原则对词同样适应。为了保持连贯性,我们有必要重申一下那两条总原则:第一,对任何一首诗词都要从诗词本身出发,而不要从资料出发,资料的作用在于验证我们的理解,而不是从资料中去了解诗词本身。反之,本末倒置。第二,在古代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全是为了抒情作铺垫。因此,我们看到景的同时,更要看到隐藏在景后面的情。由于文体的特殊性(篇幅短小),就必然要求作者惜墨如金。对一篇优秀的诗词来说,容不得一个废字。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要对诗词的景物描写要多一个心眼。作者为何选取这样的景物作为表现的对象,这其中的原由不要轻易的放过。这是理解作者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像上文中,陆游所写的“山”与“河”这两个虚景,是为了后面抒发对国家对朝廷的统一的大情作铺垫的。

我们下面以元朝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为例,具体剖析词的解读方法。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魏初这个人,一般的读者可能比较陌生,但无所谓,了解一个作家的生平并不一定对理解其的一首作品有多大的作用,有的时候反而聪明反被聪明误。因此,我们还是要从词本身的内容出发,去寻找解读的突破口。

依照惯例,我们先借助工具书,把其中的生词查阅一下,以解决文字障碍。事实上,整首词只有一个生字“圞”(luan),其意为“圆”。从文章中我们也可以猜出大意来。现在习惯说团圆,也有的方言中,喜欢说团圞。它是一个方言词。

词分上下两阙,上阙为“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词分阙,这是一个常识性问题。对于诗词中的常识性知识,一个初学者,或者一个普通的读者应该如何对待,在我看来,不可较真,懂更好,不懂对诗词的理解也够不成大碍。但这些东西不多,如果你用心去记,一下就一网打尽了。

我们先看到题目,鹧鸪天是词牌名,也就是词的调子的名称,即规定这首词应该怎么唱。词牌名与对词的意思的理解也没有多大的关系。原来,诗词都是用来唱的,有具体的“谱”可寻。但基本上失传了,因此,诗词作为唱的功能基本失传了。也就是说,能够概括词内容的题目为“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室人”即妻子。这不难理解。“降日”即生日。词的题目的意思为,我老婆要过生日了,我作了这首词寄给她,以表达我的情思。从这,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与他的老婆是很恩爱的。而且老婆也知书达理,他们之间能用词来交流,证明了文化水平都不低。

我们先把意思梳理一遍: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去年的这个时候我还在家里, 今年却又相各天涯了;满腔的心思多得没有地方安放”。“又”字说明了作者与妻子并不是第一次天各一方,这多少体现出一点无奈的神情。用“春”来形容心事的繁多并不是作者的首创。“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后主用一江春水来形容满腹的忧愁。显然,魏初的“春”字得到了李后主的真传。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万物复苏,热闹,生机勃勃是春的主要特征,同时,也使得春天变得非常丰富甚至拥挤。因此,用春来形容心事,足见心事之多。“闲”字也用得极秒。把内心看不见说不出来的心事,转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多的没有地方安放。这样一来就非常形象直观化了。同时作者也因为心事的繁多,才催生出两边的华发。

再来看到下阙: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下阙字面意思非常简单,没有什么理解上的障碍。但平淡叙说背后的东西却值得我们探寻。这些文字可以转化成一副幽静、略带凄凉的画面:我站在通往故乡的路口,清澈的湖水绕着青翠的小山,夕阳倒影在平静的水面上,在余晖的映射下,满山的林木披上了金色的衣衫,觅食归来的鸦鸟悠闲地围绕着巢环旋。我什么时候才能亲自拾掇田园,晚上合家围炉欢聚呢?

多么平淡、悠闲但却凄凉的一副画面啊!但作者内心的苦痛谁人能知?鸟尚且能够自由地生活,与亲人团聚,我却为何不能与妻子、儿女相伴呢?就连妻子的生日的时候,还是不能相会,只能遥寄这首哀词来表达我对她们的思念。孤独、忧伤之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陆游的诗歌也好,魏初的这首词也好,都是优秀的作品。我之所以选取这两首作为案例来分析,意在于说明,好诗也好,好词也好,评价它们好的标准并不在于用此是否华丽。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高雅的东西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或者优秀的作品既是精英的也是大众的,它们最大程度地唤起不同知识结构的读者的内心情感波澜。当然,每个人具体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但却能震撼你的内心。让你想起很多的事情。而不好的作品就没有这个功效,读过之后,稍停片刻就忘记了,没有回味,更不用说拿来细细品读了。

因此,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不管是小学生也好,初中高中生也好,知识分子也好,最忌语言华丽,而言之无物。尽量地用含有感情的笔墨去描绘身边的真实的事情与感受,也许,你的表达不够圆润,但你饱含情感叙述的本身却已经能感动相当多的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