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校办分校 如何一起强

 阡陌躬耕 2015-08-07
 

名校办分校 如何一起强

www.jyb.cn 2015年04月20日 作者:齐林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在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名校不断“输出”资源,创生新的优质学校。这不禁让人担心:老牌名校会不会因此而发展了别人、荒废了自己?而资源“输入”校会不会在强势资源进入后丧失自己的传统与特色?江苏省南京市名字叫得响当当的游府西街小学用自己的实践回答说,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得到更深刻的成长”,而受托管的南京市双塘小学在理解母体校发展中的经验和智慧基础上,也寻找到了“自己最美的句子”。 

  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校长万代红: 

  保持优质教育的“香酽” 

  一杯浓茶,如果屡屡被倒出再加水,还能保持自己本初的香酽吗?近些年,人们常常以此来比喻、质疑优质教育资源不断输出后,名校自身的品质会失却既往的高端。 

  这的确是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摆在各个地方名优学校面前的一项课题。摊子大了,人员多了,情况复杂了,任务繁重了,作为引领者的优质名校该怎样既带好一支“大部队”,又不停滞自身的发展? 

  输出优质资源 名校义不容辞 

  作为南京地区的百年名校,游府西街小学在区域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中,承担起了责任:自2011年以来,通过“集团校”、“共同体办学”、“托管办学”等模式,与南京市鑫园小学、南京市慧园街小学建立集团校联盟,与南京市火瓦巷小学、南京市双塘小学实行一体化托管办学,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放大。 

  对薄弱学校而言,人员流动首先意味着管理层的“流入”。输出的开始,是游府西街小学先后派出了3名副校长赴火瓦巷小学、双塘小学主持工作,带去了“母体校”先进的教育理念、成熟的管理制度和丰富的课程,为托管办学、总分校合作办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名优秀教师有时可以推动一群人的变化。2011-2012学年,游府西街小学在分校火瓦巷小学兼课、跑课的教师有6名,之后的两学年,也一直保持着3至4名教师在分校兼课、跑课和轮岗。这些教师都是市、区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等骨干教师,校长本人也亲自担任了一所分校的教学任务。教师的进入为分校、托管校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促使教师结构趋于合理。 

  每学年校长、教师流动的人数毕竟有限,如何最大化分享优质教学资源呢?近三年,借名师工作室的活动平台,我校与分校、托管校之间的研究课就上了一百六十余节,平均每周至少有一次活动。此外,我们还经常派出名特优教师献课、做讲座、现场指导,仅2011-2012学年就有51节这样的课。之后,我们还举办了8场教学探讨会,并依托区域均衡发展“1+X”项目,先后组织17位名师进双塘小学指导教学。高密度、高质量的名师送教,不仅带动了分校、托管校教学水平提高,还提升了原有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速度。 

  重在引领提升 名校不负盛名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是游府西街小学与托管学校、分校、拉手学校领导班子达成的学校发展、建设共识。在共同的发展愿景下,各校真正形成合作共进的发展团队。 

  依托较为广阔的资源优势,游府西街小学为分校、托管校教师“引进来”一次次高层次的教师培训;借助名校在国际交流方面长期聚集的资源,“母体校”为一些教师提供了过去难得有的“走出去”机会。 

  为了促进分校、托管校教师专业发展,游府西街小学毫无保留地开放了本校几大特色项目,甚至直接将主阵地搬移到分校、托管学校,全力搭建平台,支持教师的专业成长。“名师工作室”的研究课,为几所学校相关学科教师送去新理念;承办各类教育教学研讨会、赛课,给教师们近距离感受高水平教学的机会;凭借校内外竞赛锻炼青年教师,促其更快成长……优质教育在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方面的输出,真正推动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围绕游府西街小学的省级精品课题《“儿童成长支持计划”的实践研究》,总分校、托管校共同进行了课程改革。从“游小”引进的全国C20“慕课”研究课题,到双塘小学自主挖掘的“塘文化”,再到火瓦巷小学研究的《激励背景下小班化邀约课堂的实践研究》,都见证着各学校对教育改革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均衡现实收获 名校分校共荣 

  有人说,在教育均衡中,名校往往会发展了“别人”却荒废了“自己”,因而变“弱”。这是一种狭隘的均衡观。我们的感受是,在帮助了“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更深刻的成长。 

  在多次碰撞与互动中,无论是邀约课堂、“塘”文化建设、书香校园还是支持教育,我们共同的落脚点都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游府西街小学在为兄弟学校发展搭建阶梯、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吸收它们的优势;大家互相鞭策,提出了新百年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愿景——“实验:走在小学教育改革的前头”。在这一愿景下,学校请进知名教育专家,讲述当下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解析学校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核心要素,更好地梳理学校发展的方向与脉络,为学校的持续进步增添新的动力。 

  作为老牌名校,游府西街小学的校本课程、社团课程丰富多彩,积累了大量课程建设经验,一些优秀的做法成为联盟校、托管校课程建设参考的范式。在“重视体育、艺术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时,游府西街小学大胆实践,率先引进柔道、排球、合唱、创意等专业人员进课堂,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正因如此,我校课程建设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去年,在学校举行了柔道教育中国行活动,还举办了创意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两百多名教师代表展示了创意秀——“看我七十二变”、创意课堂“魔指总动员”;本学期,游小又与邻近的南京图书馆合作,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走进图书馆读书的机会。围绕省级精品课题《“儿童成长支持计划”的实践研究》,游府西街小学全力引领分校、托管校的课程改革。在语文、数学、科学学科,吸纳有兴趣的教师成立研发小组,录制“微视频”,在课堂中进行“翻转课堂”的实践。 

  在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游府西街小学与分校、托管校之间一直坚持轮岗交流,并不间断地开展教学研讨、互动学习。这对我校教师来说,也是很好的成长机会:因为与不同背景、不同气质学生的广泛接触,拓宽了游府西街小学教师的教育视野,让他们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教学思路和风格变得更为完善。一系列交流活动既促进名特优教师的再发展,又能为年轻教师提供学习平台。跨校教研、借班上课的方式更好地锻炼了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教学研讨、学术交流让不同学校教师的智慧火花充分迸发,大家集思广益、齐头并进。可以说,区域均衡发展为老名校的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展示、锻炼和学习平台,让更多学校的更多教师快速成长,各学校教育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路走来,我想说的是,均衡并非简单的“均贫富”,而是教育的共荣。 

  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副校长兼双塘小学校长成剑: 

  靠精神“站立”起来 

  随着教育均衡的全面推进,一个个名校教育集团纷纷成立,一所所名校分校、托管校、联盟校纷纷挂牌。然而,办学校不是开美食店、咖啡馆,不能办“连锁”;做教育,不能搞复制,不能停留在挂牌子甚至装样子上,而要找路子、换“底子”。 

  因为历史等原因,南京市双塘小学经历多次布局调整,使得学区优秀生源流失、学科骨干教师流失、教育教学质量下滑。老百姓的“不认可”使这个曾经拥有一千二百多名学生的学校,只剩下了五百多名。2013年9月,双塘小学与游府西街小学进行“一体化托管办学”试点,成为新秦淮区成立后的第一块教育试验田。试点以来,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摘掉了“弱校”帽子,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小鲜肉”。 

  来到双塘小学,很多人问我,你能从“游小”带来什么?理念、名师、机会?其实,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精神。名校是靠精神站立的,百年的历程与艰辛,铸就了名校的校园精神。而“弱校”之弱,就是缺少了精神支撑。 

  别人可以帮你铺好路,可要想前进就必须自己迈开腿。一年半来,“双小”通过“借力‘游小’、内生发展”,寻找到了一条健康的学校成长之路。作为托管校,如何从母体校中汲取更多的营养,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万代红校长明确提出:“不要做第二个‘游小’。”托管校和母体校存在师资、生源、学校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发展的硬道理是要理解母体校发展中的经验和智慧,在此基础上“找回自己”,追寻属于自己的文化,找到自己“最美的句子”。 

  在我来双塘小学工作的第一次行政会上,有同志说:“校长,想想办法,把我们学校名字换了吧!有个‘塘’字太土了,不如改成‘游小南校区’或分校”。这体现了多年的沉寂让学校集体自信淡去的心理。而我思忖着:“塘”可以给我们很多教育启示,比如塘是“静”的、“趣”的、“和”的、“美”的、“彩”的。观“塘”,让思想走向深刻纯净;听“塘”,让生命愈加丰盈生动。归根结底,塘应该是“活”的,我们要做活教育。由此,我们开始追求让学校成为“荡漾着‘自由’之波、游弋着‘快乐’之鱼、涌动着‘创新’之泉、闪耀着‘梦想’之光”的“一方池塘”,开始构建“塘”文化儿童课程创意园,开发出了48门课程。这一项目获批省级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立项。 

  来到“双小”,我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让一个八十多岁的老校,在教育均衡的大环境中找回应有的自信和勇气。实践证明,只有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才能赢得应有的尊重和期待。在此过程中,我们绝不能照搬、复制名校的文化;而对于“游小”本身,校园精神又是拿不走、减不淡的。 

  来到“双小”的第一个月,最想走的人就是我,因为那时放不下那个曾经为之全身心投入过的地方;一段时间过去,我在“双小”收获了感动和幸福,和所有从“游小”来到“双小”的同事一样,我们专业上在成长,境界上在提升,愈发感觉到自己在做一项不同寻常且充满意义的事业。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人们往往只会记住城市中几所名校的名字。然而,在教育大任之下,还有很多普通的学校,她们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与名校同行,为教育献力。在现实中,教育没有使每一个孩子都成功,亦没有让每一所学校都成功;但是,教育应该为每一个孩子、每一所学校提供成功的可能,我们就是在探索这种可能。(记者 齐林泉) 

  【小编点评】 

  在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形成教育发展新秩序的过程中,优质校资源输出所体现的开放性,不仅是一种提升薄弱校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也是一所学校焕发由内而外的生命力、壮大自身的强力驱动。而对资源输入校来讲,赢得的不仅仅是理念、名师、机会,更是因由对自身精神的唤醒而焕发新生的契机! 

  《中国教育报》2015年4月20日第6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