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翁同龢修家谱

 苏迷 2015-08-07
翁同龢修家谱
  两朝帝师翁同龢于同治十一年四月(1872年5月)到同治十三年四月(1874年5月),回到常熟守孝,其间,在与兄翁同爵安葬其父母后,所做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遵其父遗愿修好了家谱。
  翁同龢修家谱为分步实施。收集有关家谱的资料、走访族里人士、撰写、请人刻字印刷。为便于付印,提高速度,翁同龢常常编、校、印交错进行。
  从同治十一年一月二十九日到同治十二年(1873年)五月底,主要是收集有关家谱的资料。“检家谱”,“读旧谱,尚书公叙述先世珍公后有慕山者、绍岩者皆力田为上农夫,问其祖父名不能答,故世次莫考。因忆在黄泥桥所见俊堂者,其支牒始祖名慕山,则世珍公后无疑也。因此又思时巷村松和所开单内有韶艾字,安知非即绍岩乎,俟更祥之。奎云然,姑听之而已”。
  为保证家谱的质量,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翁同龢又走访族里人士,仔细调查,听取族里人的意见,厘清真伪。
  “家谱初定,细查一过”。“时巷村本家坤荣来,又翁家湾六人来,似皆绍岩之后也”。“亭兄偕本家廷奎来,据云莘之后朔州苗裔也,然旧谱莘之孙皆无后,今廷奎云然,姑听之而已”。“黄泥桥族人曾裕兄弟来,告以支谱中必列入,但须分别耳”。“相城族人持谱来叙宗支,余未晤之,盖吾家旧有是谱,先公曾校一过,所据之本即今持来之本也。士复与彼熟,以书招之,甚无谓耳”。“是日有无锡翁家桥族人某某来,持亭山翁氏谱刊本来,亭山者武进乡名,洪武中达一始居之,达一墓志称其父居常熟,葬常熟清明山麓,达一幼贫落魄,以铁冶致富,人呼为翁打钉,颇得其实。谱中援引拉杂,不足征信”。
  为撰写好家谱,翁同龢在暑日里“挥汗如雨”,“汗流浃体”。“重绘家谱支图”,“写家谱两页”,“写家谱七页”,“写家谱图毕”,“写家谱,三房一支毕,刻字匠来晤之”。为一些问题的梳理,翁同龢常“坐起皆不安”。
  初稿出来后,翁同龢多次校对,“校正先集字”、“校诗并家谱”。翁同龢又请乡贤帮助校对。“晚访宝生,以先集求伊细看”。“以先集首卷送儒卿”。宝生为庞钟璐的字。庞钟璐,道光二十七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翁同龢同乡,两人相往甚密。儒卿为吴鸿纶的字,诸生,善书法,有名于时。翁同龢小时候在常熟游文书院读书的老同学。
  到同治十三年三月底,“校家谱,是日始刻齐,明日可印矣”。四月初,家谱初刻成功。翁同龢便回到北京。
  翁同龢修的家谱分为三部分。序文、世系图表及人物小传、族谱后序。
  序文主要追溯了翁姓的由来。修谱“从景阳公始”,既尊重铁庵公修的家谱,又为先世作了补充。
  第二部分,世系图表及人物小传。在中间的世系图中,翁同龢保留了铁庵公所撰写的旧谱原貌。在其旧谱后,翁同龢又写了一段文字,作为注释。
  旧谱世系图表后为翁同龢所撰写的世系图表,翁同龢在每个族人的后面增加了较多的文字,主要介绍族人的生卒、名号、职官、封爵等,实是人物小传。
  第三部分,族谱后序,主要说明修谱的缘由,修谱的作用、目的。
  时隔二十四年,翁同龢开缺回籍,过起了隐士生活,闲来修谱。对所修家谱做一些调整、补充。
  如: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初十日,“检家谱,得墓图,拟与之缮订刻”。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初六,“拟撰先兄年谱入家乘”。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廿五日,“浦东本家惺斋父子来送物……携洞庭谱来。(邵嶐所辑广族谱)尚书公有名列,彼与邵嶐同修,互证之,则尚书公之孙悦祖与惺斋高祖巨木同辈行,由是下推,正与余为兄弟行也”。廿六日,“晨入城考宗谱,确知惺斋为余侄行,作函告之。东山谱中常熟景阳公为景文九世孙,下推之龢为二十四世。东山承事公为景文六世孙,下推之谟钦为二十五世,此无可疑者。至巨木与悦祖同列一格,乃邵嶐修谱至误不足据”。光绪三十年四月初三日,“时巷村族人送其一支族谱稿”。
  翁氏家谱是一本比较翔实的家族史,为我们今天研究翁同龢及其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胡燮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