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非官腔的『诸腔』戏曲声腔探讨(乙篇)──把青阳腔当成池州腔有待商榷,及『诸腔』采用相同剧本

 昆曲及文史小站 2015-08-08
明代非官腔的『诸腔』戏曲声腔探讨(乙篇)──把青阳腔当成池州腔有待商榷,及『诸腔』采用相同剧本

(一)、徽州腔的真相

徽州腔的记载,见于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约万历三十年):『至嘉靖而弋阳之调绝,变为乐平,为徽青阳。』万历三十八年的王骥德《曲律》:『数十年来又有弋阳、义乌、青阳、徽州、乐平诸腔之出。』明万历年间出版的戏曲选集,《鼎锲徽池雅调南北官腔乐府点板曲响大明春》、《新锓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等,皆于书名内有曰『徽池雅调』者,故明代后期的声腔里有徽州腔。

所有学者,于是把『徽池雅调』的『徽』释为『徽州腔』,而把『池』释为『青阳腔』,但忘掉了台石腔也是池州府所出,于是所有论青阳腔的学者,把石台腔都遗漏了,他们口中的青阳腔,是不是真是池州腔的全部,也因着论理全部搞错,所谈的青阳腔的特点,没有去区隔石台腔与青阳腔的不同。

他们一致的论点,只有『徽他雅调』都是用滚调。如陆小秋、王锦琦诸先生以徽州腔和青阳腔同出一源,因以青阳与徽州地处比邻,故认为两种腔都十分相近,而把石台腔都漏掉了。认为是从弋阳腔的『一唱众和,其节以鼓,其调喧』的特点出发,大大发展了弋阳腔中『滚』的因素,形成滚调,又发展成『畅滚』。而江巨荣则以,徽州、青阳二腔,各有自己各具面貌的滚唱系统,也遗漏掉石台腔,把『池』只当青阳腔来论。而把《摘锦奇音》、《时调青昆》两个戏曲选集里所收的《琵琶记?赏月》一出比对出,徽州腔加滚的地方,青阳腔不加滚;青阳腔出现类似滚句的五七言诗句、俗句的地方,徽州腔在这些地方却又不加滚。两者出现的滚唱文字又极少相似。并又表示徽州腔的另一特色是在曲词中加进大量的道白,使之更加生动活泼,而举《琵琶记?赏月》的【前腔】与 【古轮台】二曲为言,而言《摘锦奇音》比原作穿插了大量的道白,而把池州的石台腔给泡沫化了。而且光以这种片面比对个案而下了结论之说,实也不够全面。

按,冯梦祯《快雪堂集》卷五十九,于万曆三十年(1602)时的日记里有曰:『吴徽州班演《义侠记》,旦张三者新自粤中回,绝技也。』及:『吴伎以吴徽州班为上,班中又以旦张三为上,今日易他班便觉损色。』即知,这些记载内的其中消息是:徽州梨园到了吴地,被称为『徽州班』,里面的大牌演员张三是昆曲演员,演出的《义侠记》被冯梦祯评为绝伎;故徽州梨园唱的是官话系,而且张三此人曾和冯梦祯的家班合演昆曲《明珠记》,故知本来在申时行昆曲家乐里的张三,不是唱异于昆曲的所谓徽州腔的演员,更可知,徽州梨园实际上于冯梦祯日记里可以看出是唱昆山腔的,故冯梦祯又说『吴伎以吴徽州班为上』,指出当日吴中流行的昆曲,反而是来自徽州的梨园演出最佳,则徽州腔不就只是指徽州梨园而己的昆曲唱腔的腔吗,徽州梨园在演出时,有加滚,也可以不必加滚,纯唱昆腔,亦为其所长,而且还成为吴中演出昆曲最佳的戏班,如冯梦祯所记的内容可以看出来的。

故可以看出青阳腔、徽州腔、石台腔的声腔真正特性如何,以现有的数据的贫乏,实也不能得着真相。如果再看一看明代戏曲集《怡春锦》的『弋阳雅调』诸剧及《群音类选》里的『诸腔』类标目『弋阳、青阳、太平、四平等腔』的复杂,若皆未加分析,真是只举《摘锦奇音》、《时调青昆》两个戏曲选集里所收的《琵琶记?赏月》一出,青阳腔及徽州腔的真相就现身了吗,况且连石台腔和青阳腔都未分判而出。而以上这三位学者之论皆见于《安徽戏曲》一书。

(二)、『腔』与『戏班』的相混的可能性

而且从《时调青昆》,反而是表示『青昆』,应是青阳的昆腔,亦为昆山腔的一派而已,而『徽州腔』,若以冯梦祯所谈,不过是指来自徽州梨园演出的昆腔而已。则对于明末的声腔的观察角度,不就要大大重新检视其真相为何了。况且这些声腔多流行于吴语及官话区。

一如吾人前一篇所谈到的,即知那些来自徽州、池州、太平府各地的戏班,唱着官腔,但带有当地口音,对白也有当地口音之迹,而在表演方式上,可以用青阳、石台、太平腔的锣鼓了事、加滚白,加滚唱,更近于民众,而向士大夫层面时,如徽州班则正经八百唱纯粹的昆山腔,而且其唱伎且高于吴中当地的昆山腔戏班。

(三)、『徽池雅调』的真义

『徽池雅调』的『徽』指徽州,其声腔流行到外地,因以其六县各自语言,连彼此都不通,故组戏班到外地演出,只能使用官语系,其组成的戏班,谓之徽州班,应大抵于士大夫前唱昆曲,是否用锣鼓了事,无任何证据,而且其唱昆曲,技艺甚或超过吴中当地昆班。用滚白、滚唱,于面对民众时为之,非必一定,如演出于戏曲鉴赏的行家之前,应为唱昆山腔。

『池』为池州,用官话的府,其地包括有产生青阳腔的青阳县,及发生石台腔的石台(石埭)县。没有单独的石台腔剧本是如何构成的证据,即使拿《鼎锲徽池雅调南北官腔乐府点板曲响大明春》、《新锓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加上《时调青昆》想法去分判石台与青阳腔剧本,亦很难分辨,反而可以了解,以『戏班』来释『石台』与『青阳』,说不定才是『腔』的正解。

(四)、明代『诸腔』戏曲,皆用官话系在唱,剧本皆通用

即,明末出现了那么多的声腔,其意义上,只有两系而已,一为正宗南北的昆山腔及海盐腔的『官腔』,一为加了滚白、滚唱的『诸腔』而已。

诸腔系,剧本实际上只是一种,此『诸腔』系的剧本,有滚白、滚唱,从『弋阳雅调』到『徽池雅调』可以看出,都不是地方戏曲,而是唱官话或吴语中心区的唱腔,只是因唱念时稍有其出处地方的口音或独特的拖腔,于是被称为某某『腔』,以示是来自于某地的戏班带来的『诸腔』之一。

即连四平腔于现今遗响的福建南屏的庶民戏,亦是使用官话,即知,四平腔一如我们所谈『诸腔』,都是唱官话的,只是白口时杂有『乡语』(家乡口音)而已,而是仍以用官话系,而不是用青阳、太平、石台、弋阳等地方话唱念。


惟一例外的是外于官话及吴语中心区的乐平腔,为弋阳腔在江西当地以弋阳乐平相同方言的鹰弋片的江西方言演唱的一派而已,结果局促一隅而不振而消亡。(刘有恒:《宋元明戏曲史考略》,台北:城邦印书馆,2015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