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利宁:理性看待政府债

 汉高周老师 2015-08-08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公布的2013年中国政府资产负债表显示,各级政府总计资产总额112万亿,负债额56万亿,负债率50%,接近60%这个国际普遍认知的一国负债率警戒线,且同比负债增速达到约20%,超过资产增速一倍。单从数字上看,中国政府似乎“债台高筑”。然而,笔者认为,若仔细分析这些数字背后的动因和投资效果,情况并非如此。

  一是从负债结构上看。政府负有偿债责任,其他政府债,社保基金缺口三项合计约40万亿,大体上可看作地方政府行为发生的债务额,约占负债总额的71%,可见政府债的“大头”落在基建和民生上。如果再加上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合计约50万亿,占负债总额约90%。政策性银行支持国家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作用突出,贷款质量也优于商业银行。

  二是从地方债发生的动因上看。以市县两级为代表的地方政府之所以大规模举债,主要由事权与财权不匹配所致。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融资平台,以土地财政为依托,发债筹集建设资金。

  三是从产生的效果看。地方债是中国经济社会历史性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虽然中国经济现仍处于筑底过程中,但无论是在一二线地区,还是三四线城市,甚至在许多乡镇,我们都能看到大规模的建设成绩,城市市容和农村村容日新月异。这些变化并非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恰恰是地方政府借债搞建设的结果。即使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政府举债行为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果,中国的地方债也是当仁不让的第一。

  四是从负债的风险管控上看。大规模债务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需求所致,政府债往往会在建设过程中转变为资产,而不是像欧美举债要么进了“五谷轮回之所”,要么成了祸害他国的炮火。美国在国会玩债务上限的数字游戏不是真正的风险管控,我们也学不来。在我国,负债无论是作为产业发展支撑条件,还是转化为各种产能,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金流,总的经济效益必将大于偿债覆盖率。从这次社科院公布的数据上看,历年净资产与GDP皆相当,且同步增长,可见不是“阻尼振荡”,相反会促进经济发展。

  当然,一句“风险可以管控”不足以让我们忽视政府债存在的问题。其中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建设过度,有些地方政府的行政区建设过于庞大奢靡。政府卖地获得的土地出让金并未按规定比例进入社保养老金池子。有些被征地农民花一两万就能进社保池,其收入却未做养老社保方面的“必要扣除”。纳入社保的失地进城农民是原有城镇居民的数倍乃至十多倍,这也是社保基金缺口10万亿之巨的一个重要原因。(作者是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