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畔望朝俄 洞箫声悠扬(足迹·边疆风情)

 龙南 2015-08-08

图①:珲春防川村的沙丘,吸引年轻人前来滑沙嬉戏。图②:珲春朝鲜族的长鼓舞和顶水舞表演。图③: 密江洞箫演奏者共同表演。图④:珲春龙山湿地常年吸引大批鸟类驻足。

珲春市委宣传部供图

初到珲春,心中的好奇能让人忘却旅途的疲惫。位于吉林省东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珲春,是我国唯一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的边境小城。走进它,究竟会发现怎样的风情

走过一程,好奇会慢慢变成惊喜。

半水半丘防川村

高速公路在山岭间穿梭,快到珲春时,不觉已进入狭窄的省道。此时,才知道已经与珲春市区擦肩而过,奔向60公里外的“东方第一村”——防川村。防川村位于中、俄、朝三国交界处,是吉林省为数不多纯正的朝鲜族村落。

离村子不远的“龙虎阁”,高64.8米,便是“一眼望三国”的主体建筑。登楼远望,北面几百米的地方,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哈桑镇,西南隔图们江与朝鲜豆满江市相望。沿图们江而下约15公里,即到日本海。如果在晴朗的天气,海上的船会清晰可见。

“雁鸣闻三国,虎啸惊三疆。”独特地理位置便是防川的魅力所在,而这“雁鸣”“虎啸”又绝非虚言。

珲春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东北虎自然保护区,野生东北虎在这里出没已不是新闻。每年春秋两季,数十万只雁、鸭等候鸟迁徙,在图们江入海口处的敬信湿地短暂栖息,景象极为壮观。

然而,听虎啸太难,赏雁也需赶个时节,这些终究是让人“眼馋”,解不了“近渴”。其实静下心来,一路都是风景。

车沿着公路驶向防川村,宛如穿梭在绿色的长廊,左边林木依山而上,右边密密匝匝的树叶也把视线“封锁”起来。拐过一个弯,发现右边树木突然消失,宽阔平静的图们江顿时显现,随后又在树林间和你捉迷藏,挑逗着你寻觅的视线。

还在期待看见宽阔的江水时,不觉间路边的山已变成沙丘,沿图们江东南绵延而卧。沙丘掩映在一片青山绿水之中,堪称绿地奇观。防川村就在半水半山半沙丘的一片净土上。

通往防川的公路,有段不起眼的大堤,一定要步行而过。这个大堤叫洋馆坪大堤,被誉为“天下第一堤”。

连接防川村与内陆之间最窄的洋馆坪段曾被图们江水冲断,当地人长期借走俄境出入防川。防川村有如一块“飞地”,就这样孤悬“海外”。后来,用青石填江,这条江堤公路硬是在图们江中国的“领江”上修建起来。

洋馆坪大堤长888米,宽8米。在这狭窄的国土上,“寸寸山河寸寸金”显得如此真切。

一曲洞箫出密江

珲春西出20多公里,有一个群山环抱的乡村。这里因为河流密集而取名为密江。密江乡是延边州的“洞箫之乡”,而朝鲜族洞箫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到密江乡密江村,已是黄昏。水稻插秧刚刚结束,田里水面如同镜子一般,把昏黄的天空化作倒影,无需抬头,温暖的天色已尽收眼底。

此时,婉转的洞箫声远远传来,顿时让密江村的傍晚多了一份恬静和悠扬。

李吉松已年近60岁,当年从延边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密江乡中心学校当音乐老师。他从金官淳老人那里继承了洞箫技艺,成为第三代传人。一曲箫声后,李吉松谈起了洞箫的过往。

洞箫传入珲春已有近80年的历史。密江乡密江村里第一代洞箫领头人名叫韩信权。每当他吹起洞箫,村里的乡亲都被箫声吸引,聚到院子里随箫声起舞。当时的密江人都称韩信权为“韩洞箫”。

后来,20多位洞箫爱好者在村里自发地形成了一支洞箫队。后来,每逢村里有孩子过百日、老年人过花甲、年轻人结婚的大喜日子,就少不了洞箫表演。渐渐地,洞箫表演成了密江的风俗。

李吉松介绍说,密江洞箫既有独奏表演,还有合奏表演。箫声婉转、深厚、悠长,极具感染力。吹了几十年洞箫,每每箫声响起,零碎的记忆总会把李吉松带回往昔。

如今,密江乡中心学校已经解散,学习洞箫的孩子渐少。那密江洞箫的未来呢?尽管有些忧虑,李吉松还是尽可能广泛传授这门技艺,“希望它能一代代传承好”。

珲春还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与李吉松一样,在杨泡满族“剪纸之乡”,第三代传承人韩双和一群爱好满族剪纸的民间艺人,用磨出老茧的双手传承着这门手艺。

在拥有汉、朝、满等11个民族的珲春,民族艺术的传承如奔腾的图们江一样,倔强地穿越时空流淌不息。

珲春“丝路”自秦汉

据说,“珲春”是满语“边地”“边陲”的意思。或许只因珲春和海的距离咫尺之遥吧。无论是走在乡间,还是市区,不经意抬头就能看见在头上翱翔的海鸥。它们告诉你,大海就在身边。

“大海浪,像座墙,阿玛骑着下南洋。”在珲春,流传至今的远古歌谣充分反映了先民的海洋意识。当地人介绍说,“阿玛”汉译为“父亲”,这是先民们借孩童之口唱给探海者的颂歌。

骑海浪南下,乘大风回家,是日本海洋流和季风的写照。临江靠海,自秦汉以来,这里就有了一条珲春至盐州、摩阔威(今俄罗斯的库拉斯基诺、波赛图)抵达日本的航道,人们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珲春民间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如今珲春是吉林省开发开放的“窗口”城市。沿着从古至今的“丝路”,货物进出,人流如织,融合早已成为珲春特有的魅力。

漫步珲春街头,各种小门店的牌匾至少有中、俄、朝三种文字。初到珲春的人,见了门店上大大的俄文,免不了心生好奇,要进去淘俄罗斯进口的小商品。那你一定会失望,因为这些店铺主要面向俄罗斯游客销售国货。汉字大的店铺才是咱们的去处。不同文字的大小变化,这里面是满满的生意经。

在珲春市河南西街上,一座俄式“小木屋”,别具一格。这里是“珲春市国际人才服务联络中心”,亚历山大·萨沙是中心的一名职员。当初他来珲春旅游时,遇到了困难到此求助,后来,因为喜欢珲春就留在了“小木屋”。

如今,像萨沙一样,已有80多户俄罗斯人在珲春定居,特别是一些俄罗斯的退休老人已经把这里当作安度晚年的“家”。此外,每天3000多名俄罗斯人在珲春市购物、旅游。

珲春,一个边境小城,悠长的民族风和异域情调交织,碰撞出数不清的故事。每年元旦,“一眼望三国”的龙虎阁上,中、俄、朝三方民众相约于此共庆新年。来自三个国家的焰火交相辉映,漫天烟花,诉不尽此地风情。

本版制图:张芳曼 李姿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