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与聊城-聊城曾经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昆吾(第二稿)

 负鹏载舟 2015-08-08

2013-03-08 17:41:27 


 

聊城市史志办 张  静

 

    黄帝出生地问题,一直是未解之谜,黄帝的血源关系是属西,还是属东,史学界专家学者各执一词。过去我曾认为黄帝是来自祖国的大西北,但是去年读了张长城同志关于黄帝生于桃丘的考证文章后,被他的论点深深吸引,进而想到难道聊城真的有可能是黄帝最初的活动区域?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开始查找与黄帝部落相关的材料,研究黄帝族是怎么发展变化的。近期深入分析后,认识到黄帝可能来自东方,黄帝系正统华族后裔,伏羲后人,也是太昊、少昊后代,他最初的重点活动区域极有可能就在鲁西北。由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省不少相关市地均称自已是黄帝部落的发源地,那么详细论证黄帝的出生地与活动地点就非常必要,只有正本清源,才能知道中华古史真实的发展历程。此文仅供史学爱好者研究之用,不为定论。

一、黄帝是华夏共祖伏羲的后裔,聊城是伏羲、神农、太昊、少昊经营过的地方,有可能是最早的“陈留”故地

一提起黄帝,大家肯定就会想到有熊氏,想到祖国的大西北,想到那个活跃在黄河上游的英雄。《三坟·地皇轩辕氏政典》称黄帝为地皇。他的排名在伏羲、神农氏之后,这个排列顺序应当是相对合理的。《山海经》中说,“轩辕之国,在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年,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不难看出,人面蛇身,尾交首上,是伏羲的标志之一,显然暗指黄帝是伏羲之后。那么,伏羲又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从古至今提到伏羲的古籍有70多种,最初记载伏羲的书是《庄子》,书中关于伏羲的记载有5处,“内篇”2处,“外篇”3处,据研究者分析,内篇才是庄子的真篇。由于庄子其人长于编故事,就有研究者认为出处极不可靠。《庄子·人间世》中说,“是万物所化也,禹、舜应物之所纽也,伏羲、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这是对伏羲的较早记载。伏羲在古史中的地位时升时降,他的位次有不同版本,早期地位不太高,越往后地位越高,于是有人认为是历史虚构累加现象,于是此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太史公对伏羲的记述少之又少。那么,伏羲究竟是人文初祖,历史塔尖上的人物,还是臆造的神话人物?是部落首领,还是定四时、创八卦的部落臣子呢?随着文物考古的逐步深入,我们渐渐看清一个相对真实的伏羲,但历史谜团远未解开:有人说伏羲原是鸟鸡的意思,伏羲族的图腾是华虫锦鸡,是凤凰。也有人根据双蛇相盘、伏羲女娲的合体形象,认为是伏羲的图腾是蛇。还有人说,伏羲的图腾应是龙,认为龙是由蛇变的——“南蛇变龙”。还有人认为龙就是龙,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某种水里的如蛇身躯的长角的大鱼。但民间年画中却显示伏羲是白虎,民间有相当普遍的崇虎习俗。在考古方面,在荆楚旧地彭山头遗址中发掘出土八、九千年前的祭天禳灾的蛇图腾柱,用以观测日月星辰,陶盆环周刻下了日月纹,用砾石雕成有双眼双鼻的饕餮神、刻画S形蛇纹,还特别制造出球形圆腹釜,并饰S形绳纹置于三尖足之上(《文物》1992年8月)。可见,这暗合太极八卦的要义。伏羲的图腾既是凤凰图腾,又是龙图腾,又是虎图腾,伏羲是华夏民族的共祖。我们已基本可以确定,伏羲不仅存在,而且真的是远古塔尖上人文初祖。伏羲部落产生时间相对较早,距今可能早达一万年左右。《氏族典》中说,中华民族的远古祖先燧人氏、女娲氏、伏羲氏、神农氏“皆人面蛇身”。《伪列子·黄帝篇》中说,“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轩辕氏皆是蛇身人面、牛头虎鼻”。根据《历代帝王年表》载,伏羲“在位百十五年崩,葬于陈。或曰传十五世”。也就是说伏羲不只一代。对于它的起源地,众说纷纭,比较流行的有荆楚说、河南说、山东说、甘肃说等,南方荆楚之地时间相对较早,可能距今一万年,但是是否对应的就是伏羲不好说。而从人类遗传角度分析,早期母系氏族部落可能从南方分路北上,分别到达江苏、山东、河南、甘肃等地,南方女子与北方汉族男子结合,形成最初的华夏族群,于是北方汉族的父系遗传95%属于黄白人种(北方型),但母系却有70%属于亚太棕种人(南方型),所以北方汉族的外貌明显的偏离了黄白人种原有的类型。至于南方女性部落是何时北上的,是一次,还是数次,暂不可考。黄帝应当属于北方汉族类型,从他胜利后使用龙图腾来看,也应当是伏羲的后代、少昊部落首领,因为根据现代学者研究,太昊的嫡系子孙才能任少昊首领之位。太昊与少昊之间不是父子关系,就是兄终弟及的关系。就聊城市境远古遗存来看,聊城是伏羲早期活动的地区。伏羲曾在聊城教民种谷,孔广海修光绪时期的《阳谷县志》载,“阳谷北境有宓城,太皓伏羲氏之城也”。因阳谷在伏羲城以南为阳,乃伏羲教民种谷之地,故名阳谷。宓城在东昌府区境内,其中朱老庄乡(曾有神秘的白马寺,白马寺内有唐僧徒弟传教处)有宓庄、宓韩庄、宓城集、新城海均居住着伏羲密姓后人。而在阳谷也有宓姓聚集村落。市境宓姓后代均认为自已是伏羲正宗后裔。《中山经》中说,“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维帝之密都,……是山也,宜女子。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有鸟焉,名曰鴢,其状如凫,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有草焉,其状如葌,而方茎、黄华、赤实,其本如藁本,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这个青要山与女儿国一直没有人知道在哪儿,我感到,堂邑镇清阳集往东十里处,还有一个村叫陈庄村,山海经中所述神似。伏羲姓宓,又姓陈。谁能确定不是那个陈留的“陈”与伏羲陈姓的“陈”呢?可知,青为青阳之意,而“要”与“姚”,古韵都属宵韵,声母相类。二字尽管在文字学家眼中,还是差别很大的,但我直觉认为,这个“要”就是“姚”,也就是帝尧的姓。而且,唐尧被人联用,他为什么这么叫呢,没人去考证。古代流传下来,就这么认为顺利当然了,它可能,是两个地方的合称,即一个是青要之“姚”(尧),一个是高唐之“唐”。另外,聊城志书载有凤凰集,并专列词条,聊城自古有凤凰台的传说,聊城还曾被称为凤凰城,东昌湖曾名凤城湖,现今还有凤凰这个地名,并建有凤凰广场、凤凰苑为人游览记怀。我虽然不能就此说,这儿就是帝俊的凤凰总坛,但可能是有些联系的。由于伏羲的图腾是凤鸟与虎,故而凤凰台与伏羲图腾正相吻合,也与帝俊的五彩凤总坛暗合。《路史·后纪一》引,“天皇伏羲都陈留”。司马贞《补三皇本纪》谓,“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都于陈,东卦太山”。可见,伏羲的陈地距泰山不远,在河南以东的位置。传说中,伏羲作八卦、定四时,聊城古遗迹中有伏羲八卦的痕迹,比如在茌平尚庄遗址中发现有非常罕见的卜骨。《尚书·尧典》中言,“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根据张长城的推论,旸谷就在现在的东阿鱼山,羲仲在旸谷确定的四时。除此,东阿县境之王宗汤村还是创造中国文字的鼻祖仓颉居住之地,王宗汤村至今还有仓颉墓。许慎《说文·序》中这样评价仓颉,“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仓颉是伏羲之后,把守着夷门帝都之人。又知,伏羲都于陈,“陈”地广义概念,一般认为是河南以东地区,聊城市境按传统说法,也算是陈地之列,但这个说法是否科学有待考量。陈字,从阜,从东,东亦生,“东”本义为“生长之方”,转义为“生长五谷”——在东方土丘上种植五谷,这是最早本义。而东阿鱼山上的柳舒城(又称留舒城),柳、留上古音韵通,故二名通用。而“留”字与“聊”字上古音是同属幽部,来声纽,不同声调。故“聊-留-柳”可以通假。那么,聊城的“留”地居于鲁西北之西,而留舒城的“留”居于鲁西北之东,两地框起来,恰是“陈留”旧地。由于历史的原因,鱼山一直作为分界线与济水之中神祀之地存在,故而,聊城地域范围,恰恰是“古留地”的传统承继关系的延续。聊城处于远古文明的居中位置,留字又含有“居中”之意——中兾,可以从金文中看出来,“卯” 如对开河水状,田地上方流过两条河流,河上日出东方状。于是留字本义可以解为:两条河流中间的土地,日照大地——音通流水之流。留舒城的“舒”字,既有舍我即去之意。意思是到了留舒城就可以舍掉小我,而放之天下。再往东,即非留地也……也有伏羲子孙之意——古人以伏羲为三皇之首,华夏第一帝,中国人自称“吾”、“我”、“余(予)”,其义皆近乎于“伏羲子孙”之义。“聊、柳、留”之所以混用,因远古人类口头相传,其早期尚无文字之故(此聊城“陈留”新考系在张静、张长城、吕品三人共同切磋议论中找到的答案,特此说明)。

再专门说一下阳谷之虎与伏羲的关系。“伏羲”远古写法为虎字头, “羲”上古音读作“虎”,“羲”、“虎”声部同属晓母,韵部属支、鱼, “羲”从“兮”得声。“伏”,记作“包”、“炮”、“苞”、“雹”等,伏羲为氏羌戎之祖,其遗裔仍呼白色为“跑”或“伏”音。 “伏羲”读为“白虎”;为“黑文白虎”驹虞省称,彝、纳西、景颇等所祀的伏羲图腾是黑虎。 “验虞”又作“验吾”,又衍变 “陆吾(肩吾)”、“白泽”之类,是虎的神化。“皋” 像白额虎形,义为虎,皋门即虎门。如虎皮古代称皋比,泽兰称玉皋,又名虎兰。外门曰皋门,也称虎门。苏州西门外之山为虎丘,西门内之桥名皋桥。河南荣阳为古之成皋有虎牢关,虎牢亦谓之皋落。精锐之师谓虎貌称皋辘。唬,虎声也,“或作‘皋号’”。而民间也是让小孩子戴虎头帽,穿虎头靴。虎图腾出现在不少古文化中,甚至被刻在盛器上。可见虎文化在中华传播之广之久之深。阳谷自古多猛虎。《阳谷县志》记载,当年这里冈阜起伏,草密林茂,有野兽出没。虎字更在阳谷的地名中多有出现,石门宋乡龙虎村、闫楼镇石虎村、阳谷镇龙虎寨村、石佛镇前睡虎村、石佛镇后睡虎村、寿张原来有斗虎店、刘虎山等。这些村庄的名称说明阳谷县历史上确有老虎。直到宋代,还有猛虎被武松打死在景阳冈,随着《水浒传》的广泛传播可谓家喻户晓。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阳谷的虎恰恰是伏羲部落虎图腾的源发地。阳谷还有不少以“皋”为名的地名,均与阳谷的虎文化有关,当然也与伏羲有关。

再说一下威名赫赫的有虞氏,虞也是虎形,“吴”通“昊”,如“出昊门,望堤群”。这里的昊门即吴门。“昊”即娱、虞本字。不过,它是黑虎,是远古女儿国部落名称,她们的原始居住区域就在东阿一带。《山海经·海外北经》,“北海内有兽,……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日罗罗”。“鹿鹿”、“卢鹿”、“罗罗”均指老虎。东阿卢县的“卢”应是鹿卢的简写,远古应为鹿卢,因古代有鹿卢宝剑,应当是以地名命剑,或以虎声命剑,此剑系远古三大名剑之一。而东阿鱼山又为伏羲之吾的核心山脉,余、吾、鱼、玉、虞上古音韵相近。故与伏羲一脉相承的有虞氏在东阿成立。而东阿吾山上的留舒城,不仅让人联想到最久的陈地之陈留,并于聊城的“聊”(留)呼应,还让人看到伏羲的昆吾之地。所以,可以比较肯定的说,聊城市境就是伏羲较早的源发地之一,或者说是最早。

就目前聊城市境远古文化遗存来看,表现出的大汶口文化器物、龙山文化器物具有鸟型特点,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聊城还有部分仰韶文化,聊城应当曾属于伏羲、太昊与少昊部落管辖范围,聊城市是几种不同文化的交汇处。由于大汶口文化早期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有相近处,暂不确定其间的转承关系。由于聊城黄河下游的黄泛区,许多古文化被黄河冲决而走,可能深埋黄土之下,较难确知真相,就算曾有较早文明恐也被黄河埋葬。故而,聊城市文化遗存暂不能支撑起历史应反映出的时间。尽管如此,北辛文化被认为是黄河下游时代最早的古文化,早于北辛文化的遗址不在北辛文化发现地洙泗之滨,而是在泰沂山北部淄潍平原。据此有专家分析,泰以北平原地带也应有相应时期的文化,但恐已被洪水冲走。也有史学界的人说,伏羲的时间并没有那么久远。我只能存疑待考。

二、神农、炎帝、黄帝、蚩尤、帝俊族属关系之辨及太昊少昊迁移特点

目前比较难于确定的是,黄帝部落究竟是属于太昊、少昊,还是少典,是西北游牧民族,还是东北辽宁过来的部落,由于远古之事乱而无定,我目前只对表现出的资料简要分析。

聊城可能是太昊与少昊名称的原发地,最早的太昊与少昊。太昊、少昊之名,用字颇为复杂,太又作大,少又作小,昊字又作白皋、皓等,可知其古无定书,也无确解。“敖”、“昊”古音疑匣旁纽双声、宵幽旁转叠韵,音近而假。“敖”是楚语,古代楚人称其帝王或首领为“敖”。前文已说,“精锐之师谓虎貌称皋辘。唬,虎声也,或作皋号”。“皋”、“昊”、“敖”音通。那么,它们其实都是虎声的文字化。不管是太昊还是少昊都是源自虎的啸声,归结为阳谷伏羲的虎文化,又可见日形,那是对太阳的崇拜,综合起来就形成了太昊、少昊的概念。

有人说,少昊早于太昊,有人说,太昊早于少昊。有人支持黄帝少昊说,有人坚决反对黄帝少昊说,反对的人说是儒家改史,切割神话。纵观太昊发展史,它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太昊部落反应的文化是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山东、苏北、皖北、豫东、冀东和辽东半岛一带。后来,太昊部落中有一部分纯以凤鸟为典型图腾的部落组成少昊族系,反映出的也是大汶口文化,并且一直延续到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呈现的特点:器型小、壁薄、黑陶、镂空、扁足等。山东青州、聊城一带是少昊鸟文化的重要据点。少昊之所以从太昊中分离出来,可能原本就与部落历史有关与习俗有关,都是成双出现、兄终弟及的习俗,故太昊与少昊的关系,不是父子关系(或母女关系)就是兄弟关系(或姐妹关系)。

太昊曾经有一次迁移历史。山东大学考教授栾丰实《太昊和少昊传说考古学研究》文中分析,太昊系部族的主要活动区域在豫东、鲁西南和皖北一带。考古文化依次为小山口下层一类遗存、石山子一类遗存、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和岳石文化。它前后分属于两个文化系统, 即以大汶口文化的出现为界, 此前的小山口、石山子等为同一谱系的文化, 而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则为另一谱系。两个文化系统基本上是替代关系,即在大汶口文化中期阶段, 东方居民渐次西迁, 最终融合和取代了当地的土著文化, 成为东方海岱系文化新的分布区。根据考古学文化的横向比较和碳14测年, 前一系统大约在距今5300 年之前, 其上限可达距今8000 年前后。豫东、皖北和鲁西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主要属于晚期阶段, 少数可以早到中期阶段后段,此区域大汶口文化与传说时期的太昊氏文化相当,陶尊上的图像文字均见“日”、“火”、“山”组成的太昊标志图像。从皖北到鲁东有一个相对较大的间隔地带, 即江苏省的淮北地区。经专家考证,皖北豫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来自苏北地区,而苏北一带与长江太湖文化区相邻, 两大文化区有交往和联系。大汶口文化早期到中期联系比较平稳, 互有影响。大汶口文化中期中后段, 良渚文化在南方迅速崛起, 其分布区的北界扩展至淮河故道, 淮河故道南岸发现多处良渚文化遗址。与此同时, 在大汶口文化的分布区内普遍感受到来自良渚文化的影响,影响呈波状分布, 即苏北地区极为强烈, 鲁南地区比较明显, 鲁北和胶东半岛地区较弱。另外, 以文化交流方式发生较大变化,良渚文化有可能采用战争手段占领了苏中地区, 并继续北上,结果是两败俱伤。此后, 大汶口文化晚期前段开始, 苏北地区基本没有发现大汶口文化的遗址, 与那场大规模的部落战争有直接关系,另外的原因是水患。皖北豫东地区开始出现大汶口文化遗存, 沂沭河上游大汶口文化遗址增多。可见,太昊部族最初活动于鲁东和苏北地区, 后来迫于良渚文化压力或水患, 西迁到了皖北、豫东和鲁西南,约当大汶口文化中期后段和晚期阶段。东部太昊支系偏居海隅。太昊西迁后, 与中原部族融合, 少昊因独居东方得以独立发展,故山东少昊后裔较多。

我猜测,伏羲之后神农氏继,神农氏中的羊部落起自鲁西北之济水之东(姜水)进驻发育,形成赤帝部落,与山东西迁太昊合流,在豫东鲁南太昊部落融合。聊城市的朱老庄,系伏羲宓姓,村名为朱,非同寻常。《春秋古乐》高诱注日,“朱襄氏,古天子,炎帝之别号。尚赤,朱砂涂面,为朱丹”。《路史》中载,“朱襄氏都于朱。以朱为姓。唐尧时,封太子于丹朱”。可见朱姓是炎帝或尧帝的原姓。如果史料中所说的伏羲与神农氏有这么一种交接关系,作为伏羲最早的陈留旧地怀疑对象的聊城市的伏羲宓姓聚集村镇居然叫朱老庄,存在一种显而易见的重要性。另,离此不远就是凤凰集,聊城自古有凤凰台的传说,史有所载,非空口无凭的谣说。凤凰原是太昊少昊共同信仰的图腾,那么,朱老庄、凤凰集一带就有可能是伏羲最早的陈留聚集地,也是最早的炎帝继起之地国,总坛所在。

王献唐《炎黄文化考》中说,“姜,从羊,从女,羊为姜之初文”。可见姜姓源自羊。我推测,姜姓羊部族首领在河南行走时,看到龙化石,或者看到与龙相近的动物,进而“南蛇变龙”,并把自已的儿子命名为少昊,其子任少昊部落的五色分坛部落首领。当然,炎帝源出多家,史无定论。《水经注》中说,“羊水导源于巴,入汉水”,这样炎帝神农部落又有可能首先在洞庭湖发迹,也有说在陕西宝鸡为炎帝的发祥地。当然,姜水可能在不断复制中,也并非仅此一地。就看哪儿的姜水是第一个,哪儿的是复制地名。《帝王世纪》中说,“神农母曰任姒,感龙而生帝魁”,“女娲氏之女,游常羊感神龙而生炎帝”。这里表现出炎帝部落由羊而龙的过程。故而,神农氏祀祖的时候,就从“人面蛇身”进化成“人面龙身”。也就是说,神农氏很早就进入“龙”时代。由于最后一代炎帝榆罔是被黄帝收降的,故而,最后一代炎帝的图腾肯定是龙图腾了。《开山图》中就有“炎帝乘赤龙”的记载。而后来,黄帝居然也乘龙而飞。可见,黄帝与炎帝本是同源,少昊太子位都以龙为图腾。

再来考察一下少昊与黄帝的关系。史载黄帝的儿子为少昊玄嚣,而《孔子家语》中却说,“吾略闻其说。黃帝者,少昊之子,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服牛乘马,扰驯猛兽,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克之。始垂衣裳,作为黼黻”。关于《孔子家语》,有人说是伪书,但近代学者经仔细分析,发现这本书实是难得的珍贵的先秦文献。孔子明确指出黄帝是少昊之后。不管黄帝是少昊的儿子还是少昊的父亲,总之与少昊关系非同寻常。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在《史记》中说是少典之子呢?或者司马迁不是山东人,偏于一地之资料,产生错误观点?或者司马迁也是对的,黄帝是少昊首领少典的儿子。但是,少典已被史家评为西北部落的首领。宋朝的《轩辕黄帝传》则说,“伏羲生少典,少典生神农及黄帝”,黄帝与神农是并列关系了,那么黄帝就成了太昊的总头领了。对此只能存疑待考。但是,我们能从黄帝的名字里看出他的传承关系,“姬”、“鸡”、“济”、“冀”音通,鸡又是凤鸟初意,说明黄帝应是济水边上的少昊后代。其中,在涿鹿大战中九天玄女救了黄帝,可知黄帝与少昊玄鸟部落是一体的,那么玄鸟部落是什么概念呢?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了五行概念,五色五行概念率先产生于少昊部落。传说中,黄帝是继伏羲之后,发展太极八卦的人,许多研究古史的人似乎很不关注这一点,并不认为其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在我看来,太极的产生地就是黄帝最初发展的地方,而少昊最早拥有五行概念,这不更说明黄帝与少昊息息相关。在平阴县东阿镇(旧谷城)有洪范池,我可以断言,那里就是五行的源发地之一,或说最早之地。而且,洪范一带属于少昊,靠近泰山。《尚书·洪范》记录了五行概念,与中医药的关系。如果没有少昊的五行五色理念的培养,很难想像黄帝在此基础上对太极八卦的贡献。另有人说,这些贡献理应归功于帝俊。《山海经》是真实记录,儒家经书不可信。对于此,非常难以查考了。然而《国语·鲁语》说,“有虞氏谛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椭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礼记·祭法》说,“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礼记集说》,“引刘向校经籍的话,虞、夏、殷、周皆出黄帝……”看来,黄帝还是一个真实的人物,不是杜撰。我看《鲁语》未曾说假话,有虞氏在鱼山附近,而“鱼”、“日”合为鲁,鲁卢音通,不能就此说鲁国与鱼山、有虞氏有必然关系,但鲁国作为一国之重,岂能乱立祖宗牌位!可见,黄帝其人是存在的,至于功绩多少,需要看史料的相关证据。既然民间并无帝俊痕迹,反而有黄帝崇拜,于是,我们就不能简单地不经调查就否定他的功绩。

《禹贡》中,泰山以东为青州,与青鸟氏所居区域相对应。那么,最早的五行概念就是以泰山为中心,泰山南麓玄鸟氏属黑色,按五行应居北,在泰山之北。伯赵氏属白色,按五行应居西,在泰山以西。而玄鸟氏,属黑色,居于北方。

据专家分析,玄鸟氏居于少昊之墟的西面,与伯赵氏紧邻,又在黄河以北,与后冈二期一致。聊城位于西北,境内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鸟头型鼎足,茌平、阳谷、东阿尚庄遗址中以灰陶为主,其次是泥质黑陶与红陶,还有少量彩陶、褐红陶、红陶、橙黄陶、白陶,有环钮,这说明聊城市有可能曾属于少昊青鸟部落,玄鸟部落融入比较多,文化较为融合。我翻阅资料的时候,无意中看到这么一段,发现很切合,摘录在此,作为旁证,《安徽汤氏源流考》,“汤轩辕长子汤玄嚣后裔,汤玄嚣统辖金天氏汤少昊青鸟部,所以因袭,少昊。青阳之号”。聊城堂邑古有清阳集,清青互通,龙山文化旧址。玄嚣在聊城市境作为黄帝之太子领少昊青鸟部落还是很有可能的。反观如此之杂的遗存,还说明少昊不少部落曾在此交流。在少昊时代,由于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交接时期,婚姻关系应该是普那路亚类型,若干姐妹共同娶进一个丈夫,若干兄弟又可以娶进并共有妻子。这种社会是以女子为主体的。当时的社会应当是“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所以,我很难相信少典是个男人。但是,史料上居然给少典娶进了妻子,《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那么,也就是说,他们已快步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了。有熊氏是男姓氏族。这也就是说,聊城市境当时应当是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交接时期,两种情况都可能存在。《说文》载,“禹的父亲鲧死后,化为黄熊,以入羽渊”。感觉黄帝也应与“黄熊”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羽渊可能还是指的鱼山与阳谷山之间的深谷。羽渊、虞渊均为日落之处。吾、鱼、羽、虞音近而互转。那么,黄帝极有可能是有虞氏的最早的部落首领,或者少典是有虞氏的头领。而有虞氏是信奉黑虎,即女子部落。故而,黄帝与赤帝名中有女。按照同族不婚习俗,女儿国女子应与旁边白虎伏羲地的男子结合生子,然后再回女儿国抚养孩子,墓葬中,凡是死去的小孩均跟母亲同穴。那么,黄帝与赤帝都应当与母亲长期生活一起,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年代,谁知少典是男是女呢!他们可能都出生于有虞氏的女儿国。

黄帝之上的上古神人帝俊,是比较难于理解的人物,此人被认为是帝喾,也有人说不是,有人说帝俊就是黄帝,帝俊或是舜帝,是少昊的头领,更有人分析认为帝俊就是伏羲,或是少典,有人认为蚩尤是帝俊嫡出儿子,黄帝是帝俊庶出儿子,有人说帝俊这神人早被儒家切割零碎、张冠李戴了。总之,对他的评价可谓无花八门应有尽有。而《山海经》中对他的描述最详细,别的典籍却看不到他的踪影。那么,我只能对看到的材料进行简单分析了。《山海经》中说,“有五彩之鸟,相乡弃沙。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彩鸟是司”。五彩鸟,就是凤鸟,凤鸟指少昊部落总舵,五彩鸟是少昊的标志图腾。 “帝下两坛”,两个祭坛与景阳冈龙山文化城和教场铺的龙山文化城内的两个祭坛非常神似,不由得人不信。看来,神人帝俊可能也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少昊部落总首领的样子。《山海经》中曾说,“帝俊生帝鸿”,帝鸿被指认为黄帝,也有人说是蚩尤,后又言,“帝俊生黑齿”,黑齿姜姓,炎帝也。从表现出的资料看,不管少典还是帝俊,可能都是黄帝与炎帝的长辈。或者这里的生,只是部落传承之意。黄帝与炎帝是不是亲兄弟,不能下定语,但从资料上看,非常像亲兄弟,就算不是,也是两个相近部落的“二当家”的。综上可见,帝俊可能是少昊头领,是黄帝或炎帝的长辈,或说族长。比少典的地位还要高一些,是个通天彻地的能人,也曾为五行概念立下过汗马功劳。少昊中还有一个传说中很醒目的人物——九天玄女,她应当是泰山系少昊部落玄鸟氏比较大的女酋长,也是后来传说中的泰山老母,道教仙女,特点是“锄暴安良”。可见,九天玄女部落是蚩尤掠夺少昊部落后,居于泰山之上的仅余不多的隐藏起来的玄鸟部落之一。少昊部落最初的地盘广大,鲁中山区、泰山一直延伸到黄河东岸,山东省内除荷泽之外的大部分土地均属少昊。少昊部落总舵,如果是后来的少昊之墟位置——曲阜,应该早就被蚩尤占领了。但是我看不管少昊还是太昊的总坛都应在聊城东昌府区、河南台前之间,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有凤凰台。当蚩尤占领大半疆土后,面临危难的太昊少昊部落只能依靠黄帝炎帝共同带兵作战,守卫最后的老营。黄帝尽现阳刚之气,崭露头角,成为少昊首领,由内敛型转变成铁血型,转战山东,龙山文化随之到来。

太昊与少昊的发展变化特点在考古方面能够得到印证。玄鸟部落的泰山九天玄女在危难之时救了黄帝部落,文化层肯定突现了玄鸟部落进驻鲁西北的趋势。这从考古方面可以找到答案:《禹贡》记载,“大野既猪,东原底平”,当时的巨野泽非常大,是横在聊城与荷泽之间的巨大屏障,也是居于泰山之西的伯(白)赵氏向西发展的最大阻力。故此,聊城市境白陶极少。泰山以北地区至颛顼之墟,其间仅有兖河(济水)为最大障碍,远比越大野泽方便,因此,北方玄鸟氏、东部青鸟氏得以直接向西发展。后冈二期受山东龙山文化影响,表现出亲密关系。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为代表,位于泰山北麓,少昊玄鸟氏地盘。后冈二期就是少昊玄鸟氏向西扩张的结果与证据,扩张的结果是泰山北麓少昊系迁移到了聊城市境。景阳冈龙山文化城、教场铺龙山文化城类型恰属于城子崖类型(参见《龙山文化与古史传说的对比研究》),但也有不同,有专家认为教场铺类型比城子崖类型更为典型。估计,因为战争的原因,少昊残余部族紧密团结,后期已不分彼此。后来黄帝的孙子颛顼崇黑色,我分析,与他的母亲可能属于少昊玄鸟部落的女首领有关。由于一直以来,都认为黄帝属于西部类型,很多学者一提黄帝就去对应仰韶庙底沟,或往西北寻找源头。我觉得全国的上古史研究的学者首先搞清楚黄帝到底属于哪个部落再去对应上古文化遗存类型比较好,会少犯一些错误。《山海经》中说,“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黄帝所为”。玄华黄实,暗示他是华族血统,“大皞爰过,黄帝所为”这里可能有两层含义:其一、暗示大昊与黄帝都是华族血统。其二、暗示大昊之所以离开,是少昊黄帝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看到第一层意思,而看不到第二层意思。

至于涿鹿大战的地点,近年辽宁、内蒙、甘肃、山西、陕西、河北均有发现相近时期的上古文化遗存,故认为黄帝一定是北出,在河北涿鹿大战是完全可能的。我认为,涿鹿与阪泉之战地点不应该在一起,如果在一起就是假的。古代人的地域分野还是很有讲究的,比如寿华之野,可能指的是寿张与华胥雷泽之间。而苍梧之野就是鱼山之东,赤水之东地区。远古无城市,直到黄帝这些帝王开始筑城,此前无城,二字的地名,一东一西拼合的可能性非常大,远比独立一城的地名来得真实。如果是重叠地名,可能是后来文化迁移造成的现象。蚩尤后人为了怀念他把地名迁设、再造阪泉。当然,如果这些地方可以掘出大型龙山文化城——涿鹿城,则另当别论。如果全中国大部分省市都有远古遗存发现,那么对应关系就得细分才行。不管怎样,蚩尤冢是真实存在的,那场大战也是存在的,史料中,蚩尤就埋在阳谷寿张,谁都没法改写太史公的记载,与地理位置。黄帝肯定与山东紧密相联。然而,在山东只有相近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并没有侵入山东多少,只偶然有之。山东的文化是清晰的,只有从南边入侵而西迁迹象,而无北西部入侵之重大迹象。既然是大规模战争,为什么只主要以山东本土文化为特征呢?需要上古史学者研究与思考。我不否认,从聊城的历史遗存中发现了部分特殊性,少许不同于山东的特点,但总体上还是山东类型,毕竟聊城是山东河南河北的交界地区。而黑陶是典型的玄鸟部落的产物,却遍布南北。有些省市不肯承认是山东过来的,却不能否认黑色所具有的五行五色内涵。另外,其它省市固然有遗存,可惜缺少交替时期的大型龙山文化城,必然与帝王之城失之交臂,因为古代帝王都有筑城的典籍记载。《轩辕本纪》载,“皇帝筑城邑,造五城”——我数了数山东的龙山文化城还真的够五个呢;《皇帝内传》载,“帝既杀蚩尤,因之筑城”;《汉书郊祀志下》载,“黄帝为五城十二楼”;《汉书食货志》载,“神农之教日,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礼记·礼运篇》载,“城郭沟池以为固”——如果没有都邑聚俱全的城池,很难令人相信,有帝王的足印。那么黄帝之所以能叫黄帝肯定与黄河有密切联系,黄河以外地区基本不必考虑,黄土高原也是沾点边儿的,当然少昊的主要的五种色系偏偏没有黄色,这可能是黄帝不想再延用少昊五色概念自已,他肯定认为自已比少昊高大,因为他最后统一了全国,而少昊只是局部部落,故而他不会使用五色中的任何一色,于是他找到一种色彩代表自已,那就是黄色。

那么,回头进一步再看一下,黄帝、炎帝、蚩尤的关系。由于史籍中叙述非常混乱,现在简要说一下。《周书·尝麦篇》中曾说,“炎帝命蚩尤以临四方”。有典籍说,黄帝与炎帝是同胞兄弟,一个生在姬水,一个生在姜水。有的断然否认。有的认为,榆罔被蚩尤攻击,炎帝与黄帝联合攻击蚩尤,炎帝与黄帝战于阪泉之野,炎帝进驻少昊地盘创建空桑。不少史学家否认黄帝与炎帝是同胞兄弟关系,认为不可能兄弟间互相打架。有的说炎帝与蚩尤是一个人,有的说榆罔不是炎帝,蚩尤赶走了假炎帝。有的说神农氏炎帝是二位合一的,有的说神农氏是神农氏、炎帝是炎帝。有的从文字通假角度考证,黄帝就是帝喾、舜帝,昌意是帝尧,玄嚣是帝挚。昌意就是尧。有的说不管黄帝、炎帝还是神农氏都是数代人的事,并非一个人。反正结论是:乱成一锅粥。其实,我看着乱七八糟的记述,以及现代学者乱七八糟的评论也很头大。但细细一想,其实不难理出头绪。如果古人说得大部分是对的呢?总得信一部分吧,可能只是分析角度的偏差。就算是传说,也一定多少是有些来源的,或许把它们综合起来就有了结果。

现在看一下黄帝与炎帝的出生地。《国语·晋语》中云,“……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这是史籍中最早记载黄帝出生于姬水的记录。《说文解字》中也采用此说法,黄帝居于姬水,因而姓姬。黄帝生姬水,炎帝生姜水,可能确实是凑巧了。这不免让人联想到《春秋》中的记载,庄公三十年“遇于鲁济”。注,“济水历齐鲁界,在齐界为齐济,在鲁界为鲁济”。齐鲁之时,就把济水一分为二,有鲁水与齐水之别。这是天意呢,还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呢?姬水与姜水之分,与齐鲁之水之分神似。由于“姬”与“济”上古音韵相近,而在济水边东阿境有吾山,吾山是济水神祠,居于古临邑界中,吾字本身又有居中之意,又是太昊仓颉曾居之地。《山海经》中云,“赤水之东,苍梧之野”。苍梧之野,可能就在鱼山与苍颉所居之地之东。黄河(古济水)对岸是济南平阴姜沟山,又称阳谷山。如果,黄帝时以鱼山、姜沟山为分界线,济水之东为姜水,姜水又作赤水,而济水之西为姬水未可知也。赤水若作姜水,则以鱼山为界,之西为昆吾,之东为苍梧,正好对举。《史记天官书》中说,“东宫苍龙,房心”。东部之东宫正是太子赤帝之位。《索隐》中说,“东宫苍龙,其精为龙”。《尔雅》中说,“大辰,房心尾也”。李巡日,“大辰苍龙宿,体最明也”。精又作清,又有小之意,为少昊也。吾山正好是苍龙的房心。吾本身又含有中心的含义。少昊原是赤帝东宫太子的地盘。也就是说,苍梧是太子之位,赤龙是太子,是少昊的头领,使用龙图腾。因为太昊与少昊在承袭关系上,不是父子关系,就是兄弟关系。那么黄帝就真的可能是炎帝的弟弟了。

由于姬水之说还出自晋语,让人联想到大西北的“姜水”与“姬水”,可惜的是,那边没有明确的姬水,只是现代学者推测的相近的名字为姬水,不免仍让人对此有诸多怀疑与联想。如果“漆水”、“沮水”或“岐水”,按照音近而互转,能够成立,那么“姬”与“济”互转不更加成立?《帝王世纪》中说,黄帝生于寿山,长于姬水。似乎姬水又只是黄帝生活过的地方。之所以《帝王世纪》说黄帝生于寿山,估计与《山海经》有关。《山海经》中说,“轩辕国不寿者八百岁”,也就是有“寿”与“姬”相联的地域,才有可能是黄帝最初生活的地方。这样范围就很窄了所幸,阳谷有寿张,寿张恰恰是杀蚩尤的地方,如果硬说没有关系,也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临清有长寿者彭祖墓,聊城市确认它是真实的墓,聊城市文化部落网内有对彭祖墓的考证文章,只是未得到相关史学家的足够重视。总之,“寿”和“姬”组合起来——姬水边上长寿之地,就应当是黄帝出生与生活的地方。而陕西的宝鸡等地,则只含其一,不含其二,明显比山东古济水区域要弱得多!黄帝如果是“东成西就”的话,完全可以在抵达西北的时候,见他手下人思乡心切,复制水名放过去,而他却不会把自已的出生地寿丘复制过去,因为出生地只能有一个。《国语·晋语》是指引人们的书,也极有可能是误导人们的书。

 关于炎帝是不是神农氏酋长,结论也很复杂,史载神农氏最少有十七世,还有的说几十世的,也就是神农氏是个很悠久的部落联盟,各部落一般都听他的,相当于伏羲与女娲共祖天下的时候。但是神农氏末期,各部落越来越难以管理,于是产生了太史公所述的《史记》中的乱象,“神农氏衰,诸侯相侵伐”的局面,群雄逐鹿。这里可知,诸侯是黄帝、炎帝或赤帝、蚩尤,而神农氏与他们不同,是王是帝。神农氏是农耕部落,那么,最初应以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有平原适合农耕的地带为主要活动区域,与炎帝部落活动范围可能相近或重合。当时谁是天下共祖呢?太昊与神农氏的关系是什么呢?太昊是不是就是神农氏?可能在当时的情况,神农氏大酋长是由辈份较高的部落长者担任,只要是农耕部族都可以自称是神农,谁部族较多,谁德行高尚,就会被尊为共祖。那么,黄帝时,神农氏的具体名字是什么?或者是第一届老炎帝,或者是某部落头领的名字,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只能悬案待查。蚩尤在当时应当算是较大部落的农耕部落头领,与赤帝榆罔相差无几。那么炎帝与蚩尤是不是一个人?十有八九不是的。尽管国内一些学者说他二人是一人,考察 “阪泉”与“涿鹿”为同一地后,就得出了结论。他们可能没有料到,阪泉与涿鹿也是可以“复制”的、“移植”的。当然史书也多有混乱,如《路史后记四蚩尤传》中说,“阪泉氏蚩尤……炎帝之裔也”。然而有学者已明确指出,由于炎帝榆罔与蚩尤的后代后来均已南下,传说中各有各的说法,他们二位的后代们谁也不认谁的祖宗。那就是说,他们根本不可能是父子关系,顶多就是臣属关系,或是兄弟关系。《玉函遁甲开山图》中称蚩尤“亦炎帝之臣也”。《逸周书》中说,“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显然,炎帝似乎是他们的总头领,而赤帝是炎帝的一级大臣,而朝中还有一个显赫的大将蚩尤。从这段文字中还可以看出,分“正二卿”,也就是赤帝手下还应有两个辅助高官,其中一个人应当是黄帝,是赤帝的卿,另一个人呢?可能是夸父!至于蚩尤与神农氏炎帝的关系可以从图腾中看出:炎帝的图腾之一是九尾虎,蚩尤的标志是九尾狐,二者神似。《山海经》中标明了曲阜的九尾狐狸山的确切位置。蚩尤“宇于少昊”的含义,可能他是炎帝的嫡系部落,本属太昊,但允许他住在少昊,东宫太子的部落里,可以允许他辅助管理。

三、山东的龙山文化突然抵达了河南、河北、山西等地,而不是仰韶文化东进

神农氏代表文化应是仰韶文化,然而,仰韶文化未能东进,恰恰相反,是山东的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混合形成的河南龙山文化等大量繁殖在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与此同,这说明是文化向西插进,而非向东挺进。龙山文化大量扩展的时间恰是仰韶文化消失的时间,与黄帝时代恰相符合。帝王当道时代,恰是大兴土木,建城之时,与龙山文化吻合。这说明,黄帝属东,不属西。目前,考古界有人认为龙山文化不是专属于山东的文化,而是由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文化独自发展而来的,各自有自已的发展轨迹。《新中国考古收获》说得比较恰当,“龙山文化的四个类型可能是由于地区性或时代上的早晚而形成的同一文化的不同类型,也可能属于同一文化群的不同文化”。我认为非常有道理。另外,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全面替代应当有战争的原因。事实上,山东省的龙山文化传承自山东大汶口文化表现是极为突出的。从龙山文化城的排列看,在北部地区,从山东东部到河南东部,一字排开,基本上在一个纬度线上,说明,这里是文明的核心区域,分布密集,是龙山文化城的原始诞生地,山东北部平原从东到西有边线王城、城子崖、丁公遗址、田旺遗址4个,鲁西北平原则有以景阳冈龙山文化城为中心的景阳冈、尚庄、教场铺、乐平铺等8座龙山文化城,具有都邑聚的建国框架。山东北部平原龙山文化城还一直排到河南境内。此后其它地方的龙山文化城有可能是文化的继续传播者。其中,山东的城子崖类型龙山文化城,属于龙山文化的早期至中期阶段,相差不过两三百年。其中,城子崖、丁公、景阳冈都属于早期龙山文化城。说明这三个地区经济繁荣,起步较早,大部分经过多次扩建。龙山时期大多筑有台城,用于防水。景阳冈与教场铺内都有两个宏伟的夯筑台址,在各自的聚落城址的中心位置,属于一级城。景阳冈的二级城有王家庄、皇姑冢2个;教场铺的二级城有大尉、乐平铺、尚庄、前赵、王集5个。三级龙山文化城就是一些龙山文化遗址了,大多靠近中心城。就聊城的龙山文化城的密集度来看,在整个山东省都是空前的,无与匹敌的。根据考古界推测,阳谷景阳冈附近还应当有不少二级城,但是早已被黄河冲走了,硕果仅存2座二级城。阳谷梁山群,遗址达到19个。茌平东阿群,遗址达到33座。据考古界分析,茌平教场铺都邑聚类型比城子崖类型更加典型,制陶工艺达到山东省最高水平。到了河南境内,河南濮阳戚城是山东龙山文化城的向西类型的推进。这说明文化是自东而西扩张的,也就是从山东推广向河南等地的。还可以看到,平原的优势是明显的。也就是中国的大部落的国家形式首先是从山东北部平原绵延开去的。山东龙山文化城在鲁西北的大量出现,证明了黄帝早期活动地点极有可能就在鲁西北。况有《山海经·海内北经》载,“西王母梯几面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帝尧台、帝喾台、帝凡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不难看出,方位之准确、描述之精确,是令人惊讶的,因为,此书所指的这些台址均已找到,就是山东省一字排开的龙山文化城,一个不差!

    四、中冀在河济之间,聊城是最早的“中土”

众所周知,黄帝居住地就是古中国的地之中,称为中冀,或曰中土,也是斩杀蚩尤的地方。中国用土圭测量日光照射于地上影子的距离尺度,判定中心所在,故而称之为土中或中土。《吕氏春秋·季夏纪》中说“中央土,中日戊已,其帝黄帝”。《淮南子·天文训》中说,“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可见,黄帝居于“中土”。最早的“兾”字,显然体现出两个重要的特点:(1)按字形看,指两条河流中间共有的田地的意思。(2)发“ji”音,与济水之“济”音近,并与黄帝所生之地姬水的“姬”音近。(3)像一只猛虎或跳大神的鬼巫。

(一)从字形字音字义看,聊城符合“中冀”、“中土”的特定条件。中国古人喜欢重复使用地名,也喜欢把几种相关联的事物重复使用古音。经与南京大学教授探讨查证后认为,“冀”字上古音韵“见母脂部”与“济”字上古音韵“精母脂韵”相近,一个发舌根音,一个发齿音,总体上有较大相似性,二字可能有内在联系。而又知,《尚书大传》称“济者齐”,《尔雅·释天》称“济,谓之齐”,可见,古代“齐”、“济”可通用。《说文解字》中说,“齐,中也”。齐是居中之意。又与“中兾”的本质内涵建立了联系。史载,“齐,风姓”,而《帝王世纪》云,“伏羲氏,风姓也”,《竹书纪年》曰,“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为风姓”,可知原来风姓是伏羲姓。伏羲都于陈,前面说过,陈字意为东方土丘上种植五谷之意,无独有偶,“齐”字居然也有此意:《说文解字》云,“齐,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均与谷麦农作物有关。禾麦吐穗上平,说明齐、济之地均是原始农业极其发达的地方。由于是适合农耕的地方肯定要以平原为首选,直接可以排除山地。根据字义破译,在东部的平原地带适合种植谷物的农业发达之地,就是最早的齐。聊城自古就是农业发达的地区,直到现在也是华北平原的农业大市—— “陈”、“齐”字的最早诞生地,实与济水、谷物、伏羲相联。由此可见,伏羲教民种谷的济地,东方之丘,隅夷旸谷,合情合理。相传神农氏管辖的足迹“南到交趾, 北到幽都, 东到旸谷 ( 今山东西部 ), 西到三危 ”。旸谷在山东西部已得到相当多的专家认可。近来聊城学者又认为旸谷就是吾山(鱼山。见张长城同志的相关论文)。我由此推断,济水与“中兾”联系密切。聊城的河、济(姬)之间的古兖州之域就是地之中,正宗的“中土”,这里也是大禹长期治水之地。如果这里不是上古先民活动频繁的地点,大禹大可不上这里来治水!当然也如我前文考察的“留”字本有居中之意。

(二)聊城有北济水流经,是大禹治水的古兖州之域,是河济(姬)的中间区域。《尚书·禹贡》言,“济河惟兖州……厥貢漆丝。厥篚织文。浮于济漯,达于河”。《书·禹贡》中说,“导沇水,东流为济”。聊城市境有漯水,有河水。考古发现,茌平、阳谷、东阿一带还有一条不曾显露地表的水源,凡有远古文化遗址地层均有黄沙层,于是怀疑这就是远古消失的北济之水。然而,在荷泽、济宁、平阴、东阿、济南一带的济水却是史学界目前公认的古济水,那应是南济水。有人认为不管南济或北济均不过聊城。然而就是这条神秘的水路在东阿与西北而来的古济水汇合了,上面存在大量罕见的远古辉煌的文化,不是古济水是不可想象的,别的河道均无此经典的文化层。可见此孕育华夏文明的古河道就是北济之水。济水又名沇水,沇水的“沇”又形成了兖州的“兖”,而“兖”字也是两边有流水的感觉。可见,沇水就是古兖州之水。可见,沇、兖、留均为河间之意,聊城属于河水与济水共流的区域——古兖州,也是水患最为严重的地带之一,禹疏之九河数条河道均在境内。聊城地处远古中国东西南北各种文化的交汇之地,在古中国的“四渎”之间。在东部华族来看,济水就是它的中心位置,显而易见,聊城就是“中兾”之地。

 吾山,居于古临邑(今东阿县)界中!为什么那么长的济水只在东阿的吾山设置了神祀?我认为,此地是黄帝的地盘,靠近昆吾的缘故,故而这里就是远古的地之中!河水、济水(姬水)中间的平原田野,不恰恰构成了“兾”的全部内涵,音同、意合。阳谷、东阿一带的“济水”有可能就是古济水,又是传说中的姬水。甲骨文中的姬,竖目,女子跪地,竖起一对大耳朵。女字旁加一对耳朵,意义非同寻常,极其罕见,显然具有强烈的臣属意味。故姬又通臣。臣字与姬字一样,都是见母之部。姬字的出现,可能有以下四层含义。其一,这是黄帝的一个姓氏,带有明显女性部落标志,与“姜”字神似。其二,可能姬水是济水的一个分支,故而也通“臣”!其三,似熊,是有熊国的特定形象标志。其四,黄帝是神农氏的下属,故为臣也。

 众所周知,河北最早不称“冀”,是文化迁移后出现了“冀”字,较为晚出。据说河北远古之时开发较晚,河北冀州一带曾为北冥海水之地,有古海生物化石出土,远古人类难以长期居住。但也有人认为古代大洪水的发生,就因为河北等地过度砍伐林木造成的,由于时代很难推断确切,必须考察大量地质后才能得出结论,故不再深入分析。按照正常的理念,“中冀”应是古中国较为繁荣、开发较早的地区,应在“四渎”之间。冀又像戴虎头夭斜起舞以娱虎神,如诗中所言,“宁人乳虎穴,不人冀府寺”。如前所述,阳谷可是老虎的雄霸之地。《拾遗记》中说,“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荷泽),迁恶者于有北之乡(河北)”。有北之乡,指代是北方寒冷不毛之地。河北正是这个“有北之乡”,是黄帝得胜后发配夷人的地区,河北显然远离了“中土”的必要条件。聊城居于中华之中,是北上南下的中心区域,聊城正对着河北与荷泽,黄帝最有可能在阳谷一带称帝后,把曾反叛的夷人从聊城地区就近往上直接发配到河北,把顺从的夷人迁至荷泽,都是直上直下转移,这一点应当引起中国史学界的足够重视!!随之,“冀”的概念渐渐迁移北上。涿鹿起名的时候,应当在文字产生前,没有文字记载,地域只是个大体范围。后来有了文化城才能定义城市名。故很多地域用“某某之野”的称谓,是两地的边界之名合在一起的称谓。然而,涿鹿居然到了河北成为一个城市的名——“涿鹿”,这个城里还有怀念蚩尤的阪泉,但不是龙山文化城。这就非常让人奇怪了。没有城的涿鹿概念,整体上是怎么形成的呢?河北的“涿鹿”应是随着人口的移动被复制北上,甚至龙山文化后来也传播北上,蚩尤文化传播北上。

 当然,古代人似乎更认为两河之间的土地为中土,在古籍中可以看到,《尔雅·释地》中说,“两河间曰冀州”。这显然是指大禹治水后的分野了,不能将它硬性放在黄帝时代的“中冀”概念上。中冀的概念显然曾有转移,它的本来面目是“留”,后来是“兾”,再后来是“冀”,不仅字变了,地理位置随着国家的增大也在改变。渭水中心说,“渭”与“兾”的上古读音相差太远,显然不符合远古先民造字规律。

 学术界还有一个提法,河北的“石沇水”是真正的最早的古济水,并引入齐人居水边而为济的理念,认为最早的济水不在河南、山东,而在河北,最早的齐人不产自山东。如果以此说为准,那么,河北就可以列在四渎之列了。需要明白的是,首先要有先进的农耕为基础,才能成为齐地。从齐字的构造上能看出,那是最优秀的原始农业的代表。然而,河北黄帝时代远古文化的先进性并不明显。反而聊城才有可能是伏羲的陈留旧地。另外,固然《禹贡》将济水列在黄河之上,但是古代人是以南为尊的,先说济再说河,是倒着从南往北说,未可知也。另一层原因,由于济水系黄河的一个分支,严格说不算是独立的河流,它在河源处不远与黄河在上游有交叉,济水偶尔在上,黄河直着东向。故而,济水似乎在上,黄河在下的感觉。总体上,仍然是济水在下,黄河在上。这一点应当清楚。还有,“齐人”与“济水”是怎么过去的,需要综合考虑。是从聊城去的河北,还是河北的石济水的齐水概念到了山东?聊城一带的“济水”概念被河北复制的可能性,远比河北的石济水南下可能性更大。聊城自古不是“有北之乡”,是中华文明开发最早的兖州之域。石济水,多加一个字也不是济水。济水流向可参见《经》所指济水故道:谓济水自乘氏县两分,东北入于巨野也,济水故渎又北,右合洪水,水上承巨野薛训渚,历泽西北,又合洪水。水上承巨野薛训渚,历泽西北,又北径阚乡城西。再说一下“吾”字,吾字最早产自吾山之吾。黄河(济水)东南部丘陵而过黄河(济水)西北的余脉,此状况极其罕见,没有任何一个山脉有它的独特性。“吾”通“余”通“鱼”,或者也通“玉”,与“虞”也有联系。因古代人口头相传,存在一地多名现象。可见,吾山具备此唯一条件。此后的般吾、莆吾、番吾等,包括昆吾、苍梧等,皆有可能是对此地此词的翻版。

(三)聊城市境暗合五行。诚然太极八卦始于伏羲,五行理念、四时制定产自少昊,黄帝因之,颛顼因之。一般认为五行五色以东部泰山为中心,如《尚书·洪范》中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郑玄释说,“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其实,聊城市境也暗合小五行,聊城距《尚书》所指“洪范”仅一河之隔,洪范属于少昊管辖范围,黄帝就生活在这样的适合于发展太极的土壤中。黄帝居于“昆仑”中东部。东方为木地,也为陈留旧地,居青龙,苍颉夷门帝都。西方金帝玄嚣,黄帝长子,居白虎,是少昊玄嚣青鸟帝都,聊城为五彩凤凰所居。南方为赤地,居朱雀,炎帝曾居阳谷空桑城(景阳冈龙山文化城)。北方黑木,玄帝颛顼居之,系黄帝之孙,昌意代管之地。聊古庙有古颛顼墓为龙山文化遗存,年代相符。有巢父许由遗迹。有滔滔禹贡之河水流经。有古漯川打此经过。临清市境有彭祖墓。高唐为高阳氏尝居之地。

五、聊城市境曾是昆吾之虚,远古最重要的政治核心区域

《山海经》说,“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

昆仑山高得很!难道黄帝族真的居住在高高的昆仑山上、荒绝人烟的地带吗?据考古印证,昆仑山上有古墓,但是,那不是黄种人的墓,而是白种人的墓。在那种高寒地带,如何使部落发展?难道黄帝真的是从那么远的地方过来的,他又是怎么融入华的族群?由于《山海经》中描述的昆仑山缥缈浮云,成为千古迷团,无人真正破译,于是古人不得不把新疆边界到青海东南的山脉全部叫做昆仑山脉。巍巍昆仑,何处是帝所?但是我们如果把西北的概念引入山东,就会发现,这个西北是哪个西北!

    依前文所言,诸部落首领方位已无一不合,唯一差的就是昆仑山了!帝下之都在何处呢?肯定是一个能够食人间烟火的地方吧!《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族“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那么,他是不是坐着他的轩辕车到处行走,住到一个地方就称一个地方为昆仑呢?像轩辕丘一样的多变?

首先要考察“昆仑”两字的内涵与外延。可以看到,“昆吾”与“昆仑”相近,二词皆有昆字,那么考察“昆”字的本义是首选。

昆,众虫之意,有聚集之意,与远古“丘”含义神似,也可能为大虫——虎,仑字,本无高大之意,实指圆形事物,“仑”加“车”旁为“轮”,与形状有关。另一意为思:《说文》,“仑,思也”,还被指称为头脑。还有非常重要的一层,为中“脐”,中心之意,脐、齐、济音近。《黄庭内景经·治生》载,“兼行形中八景神”。梁丘子注引《玉纬经》,“脐中为太一君,主人之命也,一名中极,一名太渊,一名昆仑,一名特枢”。广大无垠貌。昆,又指“ 浑 ”。汉扬雄《太玄·中》,“昆仑旁薄,思之贞也”。 司马光集注,“昆,音魂;仑,卢昆切”。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元气昆仑,充满天地”。又为浑沌的近音。所有意思集合起来可以理解为:中心,元气聚集充盈之地,隐者思索的广大无边之处。看到这儿,我只能联想到一个地方——济水的中脐、神祀之地吾山(鱼山)。我还把齐之中、昆脐之中、济之中、太极之中,混合一体,就形成了吾山的昆仑。

昆仑与昆吾有三个共同的特点,指代古代一种器皿,昆为日部,同为昆首。日部,或许代表了大昊与少昊共同的太阳崇拜,还是与山东的昊部落相关,它让人直接联想到东升之日,与大虫——虎的吼声,整体立意是代表对着太阳吼叫的虎声。昆吾是陶正之职,是部落首领,是部落国家总称,是一地之名,而它的本义却极有可能是一种壶制品的别称,《说文解字》,“昆吾,圜器也”。而极为巧合的是,昆仑是玉质酒器,唐李商隐《魏侯第东北楼堂书所见成篇》言,“锁香金屈戌,带酒玉昆仑”。可见,昆仑与昆吾从内涵上是有的联系,一为陶壶器,一种是玉酒器,均为圆形。它们都有“昆”的共同体。那么昆又是何物呢?据庄子言,一种奇特的超大的鱼——鲲,可以化为鹏鸟,而鲲字拆开后是“昆”与“鱼”,与昆吾神似,因为“吾”、“鱼”音通。估计这种超大的鱼只有滔滔黄河中才会有吧!它显然暗示,不论昆吾还是昆仑都在黄河边上,这两种事物虽名称不同,却其实相近。鱼字,经常被部落神化,是一种最普遍最重要的图腾。在古代阴阳鱼的概念产自性崇拜,太极八卦与生殖有关,与时辰星宿有关,与山川平陆有关。比如鱼莲之戏等。而由鱼而鹏,就是由鱼而鸟的过程,二者是共同体又是宿敌。综上可见,昆吾、昆仑均是圆形器物,并与鱼、吾有着密切关系,还与八卦暗合。

那么,我们为了打实昆仑的概念,再来考察一下昆吾。

(一)昆吾与黄河边的早期制陶业有关,昆吾是黄帝的陶正。聊城是远古陶器制作的核心区域

昆吾最早的概念产生于黄帝时期,是黄帝任命的陶正,制陶器的官。从后来的昆吾变迁看,它不仅是一个官职,最早或许就是地名,是因地名生官名还是因官名生地名,现在不可考。但是可以肯定一点,昆吾存在的地域肯定就是黄帝曾经经营之地。但上哪儿找到这个制陶的官所处的位置呢?

黄帝所居,实为舜帝所居之地。舜帝是黄帝的嫡传后代,那么,我们找到了舜帝所居之地,或许就找到了昆吾。昆吾首先是与陶有关。那么看看,舜的制陶处在哪儿!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其中“陶河滨”,很清晰地描画出远古人类在黄河边上制陶器的情形。这非常像茌平那条神秘的河水边上众多的古遗址聚集处,李海雾以东沿河而居的制陶者形象。所以,我们要对当时黄河流向要有清楚认识。

然而,令人沮丧的是,有学者引《孟子·滕文公下》言,“当尧之时,水逆行,汜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定所”。《吕氏春秋·爱类篇》则言,“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意寓黄河古河道到今山西省之吉县、陕西少之宜川县之间的孟门处,就到头了,孟门以下的黄河体,帝尧时期并不存在。按照这个说法,河南孟门以下的河南、山东、河北的黄河,就不必考虑“陶河滨”之处了……自然不会是舜帝的活动范围。《尚书·禹贡》的河道记录是有史以来有记载的最早的河道记录,《尚书·禹贡》 中明确说,“济河惟兖州”。聊城市境为古兖州之域,禹贡所述必不假,黄河理应流过这个地方,黄河逆流前,黄帝时期可能还在这儿“陶”过的,但是尧的时候遇了逆流就不行了,而舜帝的时候,陶在何处,需要细细思考。

研究自然史的学者证实,4000年前确实曾有自然灾害集中爆发的异常期,在一二百年间持续严寒、特大地震、青藏高原突然隆起,百年不遇水灾旱灾频频发生。这次自然灾害异常期,被史学界称为夏禹宇宙期。其中,水患最为严重。“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频繁的洪水灾害,直接导致了黄河下游的大改道。还有研究山海经的学者推论,颛顼曾与共工势不两立,考《山海经》青海湖的成因,共工族后人极有可能是故意堵塞河道或破坏山体,造成了“黄河逆流”、“泛天之水”,形成“西海”与“长江”,故“江”字有一“工”字。黄河河道弯曲纵深,被破坏后,黄患泛滥,河道被严重改道,故有共工族重臣相柳被禹杀死之传说。那么,颛顼、帝喾之后的尧帝恰逢其害。此后舜时已开始治理水患,他重用鲧、禹,在众人的努力下,水患平锄,禹为夏王,旧道复元,当然,依然可以在旧河之处而陶,故而就有了禹贡里的,“济河惟兖州”。

另外,从陶字的“陶”来看,从阜陶声,阜,土山。此“土山”肯定不是指的石头众多的高山大川,而是平原上的土丘,这里就确定出“陶”的最初的“平原”概念。聊城的制陶业在远古极其发达,特产多耳陶器,陶业发达首先代表了这个区域是个不小的聚落群体。研究者张振林认为,古时候先民寻找居住地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取水方便,大都居住在水边;二是要选择水边的高地以避水患。马未都在《陶瓷篇》中说,“黄河贯穿9个省,我们都称之为母亲河。陶器主要的发现地域,大多数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也有,但与黄河流域相比较,陶器数量要少,而且烧的温度也略低。所以今天我们如果把陶器拿出来单独地看,黄河流域烧造的是最好的陶器……”龙山文化陶器的器型有:豆、盆、碗、钟、筒杯、勺、盘、缸、甑、釜、小壶、茧性壶、扁壶、钵、罐等。最初的时候没有耳,如果需要端、提、搬动的话,则设计的边沿或颈,颈可以用来栓绳子,再后来设计了柄或耳,也叫鼻或纽。耳的设计是一大进步,方便抓拿搬运。聊城属于龙山文化区,制作黑陶业历史悠久,教场铺遗址龙山文化遗址中挖掘出土的3座陶窑是山东省目前发现的龙山文化中最完整的一组。聊城市边界“馆陶”名字里就含“陶”字。张秋曾在北宋时被称为“景德镇”,张秋还有景阳冈龙山文化城,这说明聊城一带确实是远古制陶业的原发地与重要的政治中心,聊城的坚实发达的制陶业为制陶业的中心形成必备条件。

(二)昆吾部族首领许由巢父于许营居巢

昆吾是黄帝任命的陶正,还相传帝尧时的高士许由是昆吾的首领。那么有许由传说的地方就为首选。《春秋·昭公十二年》载,“楚灵王曰:‘昔我皇伯父昆吾,旧许是宅。’”盖春秋时,许迁于楚,其地入郑,谓之旧许。在河南许昌,据传许由从山西迁来,并在颖水河边与巢父谋面,巢父居然正在那儿牧牛。这说明许由与巢父居地相近。然而在东昌府区许营却有巢父墓,万历《东昌府志古迹》记载“巢父墓,在府城东南十五里。巢父,尧时隐者,尝以树为巢,故日巢父”。明永乐年间《东昌府志》云,“博州治南十五里,日巢陵,于此立州,今治东南十五里,址犹存”。聊城不仅有鲜活形象的,“巢父遗牧图”,还有“巢陵城”,巢陵城是博州旧治。巢父墓是一处货真价实的龙山文化遗址,时代相合。在全中国范围内也找不到几处与巢父有关的传说,居于最北端的唯此巢父尔。聊城不仅有巢父,还有许营之许,这不能不说是巧合中的巧合。《古史考》中说,“许由夏常居巢,故号巢父”。《琴操》中说,“许由者,古之贞固之地,尧时为布衣,夏则巢居,冬则穴处。饥则仍山而食,渴则仍河而饮,乃临河洗耳”。这些说明,许由与巢父系一人。可见聊城不仅有巢父又有“许”姓,原比许昌的许由传说来得生动。《左传·昭公十二年》,“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那么,谁才是真正的旧许,非常清楚了。此后昆吾重心有所转移,故此许姓的中心也在迁移变化复制中,随着黄帝的西迁,部分许姓后裔去了山西,又从山西倒着进入河南,许由的故事也被改造,演绎出不同版本,将巢父、许由分裂成二人。

(三)颛顼之虚在聊城,突现昆“鱼”的境界

《路史·国名纪》,“昆吾,颛顼后裔,陆终长子,已姓,名樊,封于昆吾,即古颛顼之虚”。《大戴礼》云:“陆终生子六人:长子曰樊,樊为已姓,封于昆吾,即古帝丘颛顼之虚”。可见,颛顼葬处实与昆吾联系紧密。

《一统志》载,“帝颛顼高阳氏陵有二:一在开州,一在东郡城西北二十里……在东郡者有庙,民间称聊古庙是也”。聊城颛顼墓位于东昌府区城西北7.5公里处,系龙山文化遗址,为方形高台地,暴露面积500平方米,为黑灰土堆积。由于河南也有颛顼都城与颛顼墓,考察颛顼的发展轨迹就极为重要。

考察颛顼的祖系关系最为关键。《史记·五帝本纪》,“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帝王世纪》中说,“帝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看来,颛顼是黄帝的后代,是比较传统的说法。颛顼时,黄帝统一天下后,其后代分疆而治,各为诸候,时强时弱,非实质上的帝王交替,统一帝国。颛顼部落通常定义为九世。《春秋纬》中的《命历序》中说颛顼部落共传20世,350年,《易纬》中的《稽览图》说是500年。显然颛顼部落按一代80年计算,最少也得有4代,那么每一代就会有一个颛顼帝。《世本集览》中说,“高阳十世”,也就是说按最长的500年,一代帝王也只有50岁了。《春秋命历序》中说,“颛顼传九世,三百五十年”。这个颛顼帝寿命更短,才人均寿39岁。这个可能就是当时的远古人类的实际寿命情况。据说,九世说是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经专家研究远古世系学者考,山东聊城颛顼墓位于聊城东昌府区城西北7.5公里处,此为第六代颛顼帝之陵。所考时间比较晚出。由于专家似只是简单罗列,我觉得不能就此认定,必须前后联系,认真察考。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中说,颛顼朝第一代颛顼帝距今5770年左右。根据唐朝敦煌《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载,“台殿遭旱五载,自责无德,将身投海,海神不纳,有一大鱼负顼而出。天感其心,须臾降雨,天下大丰”。“鱼”是颛顼族的代表图腾。从鱼山的“鱼”可知,鲁西北与“鱼”有着天然的关系,包括“鲁”字本身也是“鱼”加“日”的拼合,“鲁”字音又与“卢”字同,让人联想到“鹿卢”古剑和东阿“卢”县。在黄河上游和中游的古文化中,经常出现鱼鸟图案,这是渭河流域“鸟”集团与豫西地区的“鱼”集团的互相斗争的尖锐体现,而聊城则是稳定的“鱼”集团的大本营。吾、鱼、余音通,余与吾互通,是先有吾,还是先有鱼,似已无从考证了,但鱼与伏羲、神农、颛顼、太极八卦等均有关系。余者,河西山之余脉也,这个鱼山在全国的山系中表现最为突出的独一无二的特点;吾与陶相联;鱼与水相联;鱼又与龙相联,龙是水中之物,一种大鱼。陶者滨水,陶昆吾也……鱼山之日“”也……

《路史》中说,“空桑者,兖卤也,其地广绝。高阳氏所尝居,皇甫谧所谓‘广桑之野’者”。高阳氏所居之地不是昆吾,又哪儿是昆吾?“兖卤”兖州盐地,完全符合鲁西北土地状况,时至今日,聊城市都属于高盐区。

(四)黄帝朝“字圣”仓颉之墓在东阿铜城镇王宗汤村

     明代之东阿县城在黄河南岸今平阴县之东阿镇,仓颉墓在其西北三十里。《东阿县志》载:清代知县李贤书考证,“史载其居阳武,葬利乡。后儒者难指名之”。阿西北三十五里,古名利阳亭或即利乡。舆志载有仓颉墓,墓前有祠,并重修仓王寺。惜祠与众碑、碣于二十世纪前叶毁于战乱。方志记载皆与古迹遗存相符。

(五)昆吾日中之时,有凤来仪

昆吾为古丘名,传说中太阳正午所经之处为昆吾丘。那么,昆吾含有“中”的含义。《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旸谷……至于昆吾,是谓正中”。太阳从旸谷(东阿鱼山)升起,抵达昆吾丘的时候正是日中之时。张长城同志曾论证鱼山正是尧时曦仲确定秋分与春分的地方。阳谷景阳冈紫石街有一个神秘的地方为无影地,太阳照射时没有影子,白天晴天看不到太阳。这里可能就是古代所指的日之中,昆吾之中,也可以说昆吾之无影地就是中国之“中”,不仅是地域之中,还是时间之正午、日中之时。与“吾”字相连,还有“梧”字,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诗经·大雅·卷阿》中“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可见凤凰、梧桐与太阳,伏羲、少昊与昆吾有着密切的关系。《山海经》载,“凤凰起飞自君子之国。东夷仁,仁者寿”。寿又与黄帝相联。可见,聊城市境就是真正的昆吾、最早的昆吾。

(六)昆吾产铁、铸剑,崇于武道

    百度百科中言,用昆吾石冶炼成铁制作的刀剑。《逸周书·大聚》,“乃召昆吾,冶而铭为金版,藏府而朔之”。昆吾是周朝名剑,切玉如泥。相当于“鹿卢”、“太阿”、“属缕”。《山海经·中山经》中说,“又西二百里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在吾山(鱼山)所处之地东阿县,原为铜城,又是卢县,现在查明,鱼山一带富含铁矿(铁矿中有一种铁矿为赤铜铁矿,黑色)。“鹿”、“卢”音近,济水神祀之地是涿鹿的边界。又知大陵曰阿,黄河岸边的高山为阿。从阜,高地也,从可,河也,东阿边境就近黄河岸边的山脉——太阿之阿似乎就找到了根源,不是泰山,就是鱼山。如果阿不在黄河下游这一带,这儿就不会有“东阿”了。属缕,更与桑蚕丝有关。《尚书·禹贡》中说得最明白,“桑土即蚕,是降丘宅土……浮于济、漯,达于河”。桑土之土,为黄帝之土,桑土之穷桑附近,有河水、济水、漯水,又唯鲁西北独具此条件。东阿自古尚武,杂技冠绝天下,这也是有远古渊源的。

(七)史载古兖州之域即最早的昆吾

   《世本》云,“昆吾者,卫氏也”。卫地本昆吾国,聊城市莘县、冠县、临清市等均曾为卫地。《路史》,“汤放桀,戳尹谐,灭斟观昆吾氏”。斟、观皆在莘县境内。昔年,夏在太康洛水北岸打猎,夷族酋长后羿夺取了安邑,自已做了君长,号有穷。后翌立仲康为帝,仲康死,又立其子相为帝。后来,后羿被寒浞杀死,派长子浇攻打斟灌氏和斟寻氏,杀害了后相。后氏生少康收拢了斟灌氏和斟寻氏复国。这里的斟灌氏就是莘县的观城——斟观昆吾氏。《范县志》云,“兖州之域,颛顼故墟也,夏禹平水土,制万国,为昆吾地。商为顾城,陆终之五子为顾,已姓,高阳氏后也,都于范,为汤所伐,诗,韦顾昆吾即此”。《范县志》很清楚地说出昆吾就古兖州之域。《竹书纪年》云,“夏仲康六年,锡仲康命作伯。帝厪四年,昆吾氏迁于许。帝癸二十八年,昆吾会诸侯伐商。三十年,汤乃兴师率诸侯自把钺以伐昆吾。于是,昆吾为汤所灭”。“昆吾氏迁于许”,很形象生动地说明,昆吾之地的重心一直在迁移变化,昆吾最早只是一个大概念,原指代整个古兖州,后期形成昆吾氏,昆吾君,昆吾国,概念在不断变化。但是从东郡包含了东昌府与濮阳看,它们曾是一个实体,还能看出一些端倪。可叹是,后人只知黄帝之后的昆吾,却不知黄帝之时的昆吾了!

(八)昆仑之山的方位

昆吾确定后,我们就来落实昆仑山的方位。

昆仑的原始概念中,并不是高山,但有圆的概念,有的地方还能产铁,有昆仑石,能造兵器。

在古昆吾境内最醒目的山就属三座,一座是茌山,一座是景阳冈,一座是吾山(鱼山)。一开始,我也想不明白哪座是真正的昆仑,觉得茌山近似,但方圆太小!阳谷景阳冈也近似,周边九岭十八堌堆绵延不断,何况还有台前的玉皇岭呢!但未闻产铁。鱼山也近似,空旷遥远,孤独自圆,与仑字涵义有相近性,但又不是连绵的山。黄帝不可能与炎帝同居空桑。黄帝未去空桑前的轩辕丘在哪儿呢,空桑与穷桑是否一地呢?空桑是否在河南?还是空桑、穷桑都在阳谷?还是教场铺是穷桑,阳谷景阳冈是空桑?

经仔细分析,与《山海经》对照,认为聊城市境鱼山(吾山)最近昆仑本义。

吾山或为昆吾山、苍梧山,有群聚之宇,凝气之仑的意象。鱼山富含铁矿,应是古兖州之地唯一能够制作铁制兵器的地方。昆仑的内涵中还有一条最符合此山,昆仑为“中脐”之意,“脐”、“济”音通。我们可知明确在汉代时就指定了临邑界中鱼山为祭祀之山。这里正处于济水中间部位,且在黄帝活动范围内。汉代之所以确定这儿祭祀肯定是有历史传统的,代代相传。从出土古迹看,鱼山有相当大的祭祀台基,还是确定春分秋分的最佳之地。这里正是华族济水之“”的中心位置,集旸谷之旸,昧谷之谷,柳(留)谷之柳,有虞之虞、山之余脉、鱼图腾为一体的济水之上最重要的祭祀济水河伯的地方!那么吾山就是济水的中心,即伏羲华族之中心!最初的昆仑山应当就是吾山!当黄帝远征他乡的时候,仍然不忘故土,把昆仑山的名号冠到了大西北的高陵大山之上,于是就有了连绵起伏、横绝千里、气势逼人的昆仑山脉。就像蚩尤族的九尾狐狸山的青丘一样,蚩尤占领一个地方,就复制一个青丘,弄得山东少昊领地到处都有青丘的感觉。看来,黄帝经常坐在“昆仑山-苍梧山-昆吾山-吾山-鱼山”概念合体的山顶上研究兵法或八卦。不过,他左手平原(桑野),右手丘陵(平阴),其下是滔滔济水!这里倒还真是个人间绝地……能够发挥太极八卦的奥义!济、脐、极音近,“太极”之“”或者就出自此地,极“群母脂部”与“脐”更近。可以想见,黄帝正是在此地悟出了先祖太极的奥义,于是他完善了祖宗流传下来的法宝,并在降服蚩尤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在阳谷摆了个小小的八卦迷魂阵就把蚩尤生擒活捉了!那个地方被称为“绝辔之野”(蚩尤缰绳断了摔下马来的地方——肯定是受到伏击之故)!这个八卦迷魂阵不仅让黄帝赢了蚩尤,还让后辈孙膑也在家门口火了一把。

 

神话传说中黄帝与蚩尤作战,第一仗被蚩尤打得惨败,黄帝认真研究蚩尤的阵法,发明了八卦阵法。八卦阵按照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方位布阵,有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龙飞阵、垂云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破了蚩尤的迷魂阵,将其打败。

 

《山海经》中说,“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如果阳谷景阳冈就是帝舜台,不少专家也已认定这里,那么,昆仑山应当在景阳冈西南方向,更像是台前(凤凰台前故名)玉皇岭了,据说那里也有远古文化遗迹。估计昆仑也不止一个。或者这里是帝俊的第二个“凤凰坛”。

《大荒北经》,“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海外北经》,“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东阿自古有利乡,鱼山恰在众帝之台(山东北部龙山文化城)的中间位置。鱼山最有可能是昆仑。

目前唯一难知的就是空桑与穷桑究竟在哪儿,是两个地方,还是一个地方,只有这个定下来,才能知道涿鹿大战前,黄帝的具体位置、炎帝的具体位置,才能进一步敲定轩辕丘的所在。

张学海研究员早在十几年前就研究推论出穷桑与空桑实为一地,不妨再次观看:

根据阳谷县景阳冈龙山文化城的帝都形制规模及时间、遗存、地望、牛祭等鲜明特点,景阳冈龙山文化城极有可能就是远古帝都古穷桑。“黄帝登穷桑,后徙曲阜。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商丘即濮阳一带。据此可知,穷桑不可能与曲阜是同一个地方,否则就不会由此迁彼。那么穷桑大体应在曲阜与濮阳之间。《淮南子本训》载,“舜之时,振滔洪水,以薄空桑”。空桑是地处低洼之地,易遇水患。景阳冈龙山文化古城正处于河、济之间。南有雷夏、大野二泽,洪水下泄必经之地。黄河水患是历史远古帝王迁址的根本原因,阳谷是古穷桑的可能性巨大。

穷桑地望在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少昊氏有四叔……实不失职,遂济穷桑”。杜预注,地在鲁北。《左氏》定公四年说伯禽封于少昊之墟,可知,颛顼、帝喾,踪迹在东方。《山海经·北山经·北次三级》空桑之山郝疏引《启》,“蚩尤出自羊水,以伐空桑”。《吕氏春秋·古乐》,“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又引郝懿行据《山海经》说空桑有三地,一在青兖之间,一在赵代之间,一在莘虢之间。《东山经》中说,“《东次二经》之首曰空桑之山。北临食水,东望沮吴,南望沙陵,西望缗泽”。“《东山经》之首空桑之山,北临乾昧,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故知,食水在青兖之地,空桑之山在食水之南。空桑不在东部青州,就在中部兖州。另外,空桑离涿鹿之地应不太远。阳谷一带正好契合。

桑水即若水,穷桑为空桑:《吕览·古乐篇》说,“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海内经》中说,“昌意降处若水”。可见若水实与空桑相近。《楚辞》的若木,亦当作桑木,即神话中的扶桑,在日出之地。《说文释例》中说若即桑字,若水即桑水,桑水在兖州之域。兖州古代盛产蚕桑,再次回头看此出处:《尚书·禹贡》,“桑土即蚕,是降丘宅土……浮于济、漯,达于河”。聊城市境有着得天独厚地理优势。漯字,有水有田有丝,含义何其明确。故此得出穷桑与空桑实为一地的结论。另外,春秋战国时比较著名的有“阿缟”产自于阿邑——阳谷阿城镇。张秋景阳冈龙山文化古城建制宏伟,符合帝都特征:城内大小台基不是一般人能使用的,出土器物恢宏异常,有整牛祭祀,符合舜帝牛祭风俗特征。舜所居之地,即为黄帝居地!

另外,聊城地理位置与土质特点符合古穷桑特质:景阳冈龙山文化古城正处于黄帝与蚩尤军事拉锯竞争之地。聊城地区高盐,远古人类已认识到食盐的重要性。古兖州包括了今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山东兖州等地。《路史》,“空桑者,兖卤也,其地广绝。高阳氏所尝居,皇甫谧所谓‘广桑之野’者”。《荒史》,“空桑,兖地也,一曰‘广桑’”。《说文》,“卤,咸地”。可知空桑之区多盐碱地,与今鲁西北地区土地现状一致。“空桑”之“空”即“空地”的意思,在龙山文化初期这里是大荒之地,基本上是无人区,所以引来了大批移民,以填补空地。“桑”是指这一地区的地形呈现低湿大环境中星罗棋布着许多土丘小山,因为桑树性喜干爽土地,所以土丘小山十分适合种植桑树,这一地形特点被陆续到达的各地移民迅速利用了起来,于是鲁西豫东地区呈现出到处是桑树的地区植物景观,到龙山文化中后期,聊城已不再有大片空地了。

六、黄帝蚩尤涿鹿决战地点可能在鲁西北

(一)涿鹿大战前后各首领的位置,符合五行特征

以下是各首领方位推测,仅供参考。

    神农氏之时,当蚩尤占据了大半少昊领土后,紧急驻兵于在鲁西北南部的原少昊重地空桑(穷桑)城,他是第一个修建穷桑城的人。蚩尤打败他后,退走河南。后蚩尤被黄帝所败,黄帝一统中原,炎帝族再度下。故而炎帝为“”。

字神仓颉居住在东部铜城镇的王宗汤村。仓颉是黄帝的部属,东阿一带也是黄帝的地盘,他在铜城帮助黄帝铸造兵器,因在铜城镇卢县造兵,第一口绝世宝剑以地名为名,叫鹿卢。鹿卢又是虎的代名词。第二口宝剑在阿城锻造,可能是黄帝本人督工的,于是以地名为名叫“太阿”。不难看出仓颉的“仓”与“仑”字形近。黄帝在炎帝所居空桑的时候,住在昆仑山(吾山)上,研究八卦,天下大势,而当蚩尤赶走了炎帝以后,黄帝快速飞兵驻扎穷桑。打败蚩尤后,黄帝命仓颉在东阿一带造字,完善国家体系。后黄帝统一山东河南,称帝后带队远征山西甘肃离开此地。

黄帝长子西方金帝少昊玄嚣的部队屯于教场铺,玄嚣的“嚣”字“从棘,从页”,表示众口喧嚣。教场铺村西北的大沙丘,又称金牛山,高6米,东西250米,南北宽200米,总面积5万平方米。当地老百姓对此山心存敬畏,细沙称为神沙,茌山有教场铺龙山文化遗址。茌字在字典里很绝,专指茌平。百度百科中言,姓氏中的茌为姬姓,为黄帝族后裔。为古曹国的茌丘,在考古中,发现了山东龙山文化中最完满的3座陶窑,但是从没人认为这里就是古陶丘,尽管这里比较靠近黄河的位置。从曹字上看,是刑具下有日,“曹”字与少昊的“昊”字神似,都有“日”,只不过一个在上,一个下。而从茌字字表看,似隐喻草野隐藏下的部队。曹字,有圜土为牢之意,看押奴隶的地方。这不能不让人再次联想茌山的内涵!“曹”字、“茌”字、许营的“营”字联合推断,茌山与此不远的许营事实上都是看管奴隶、训练兵士、制作陶器的地方。当黄帝在穷桑前线跟蚩尤作战的时候,必有大量战俘,那些战俘就在这儿被改造、被利用。而金牛山的“金”字与“神沙”,更不能不让人想起西方金帝、居白虎的少昊帝玄嚣。茌平阳谷等地应当自古就是白虎之地,这个前文中也已言及。从器型上看都属于少昊青鸟部范畴。玄嚣帝可能一直藏在茌山里为黄帝训练士兵。昆吾官可能原本姓曹。茌平靠近禹贡黄河,又有精品陶器,它的历史有待重新考量!史载,舜帝之时,“春与秋事耕,夏与秋从渔猎,冬与春历陶业。舜避让于南河之南”。事实上属聊城市境四季分明。舜时的陶业之地估计就是这一片了,越往北越接近真相~或者是馆陶也未可知。玄嚣作为黄帝的长子,肯定训练奴隶十分尽力,凶悍剽猛,并且利用这些被关押的奴隶制作出古中国最尖端的陶器。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原配为嫘祖之“嫘”,与漯川之“漯”神似。嫘祖与桑蚕有关,当是桑野地方部族首领的女儿。长子玄嚣号青阳,是黄帝最器重的儿子。征讨蚩尤前,把他留守在清河与阳谷之间,于是为“西”。

古史中,有人说张挥是黄帝的第五子,有的说是玄嚣的儿子,因为一个叫青阳,一个叫清阳,青、清互通之故。他们所住之地是少昊领地,在阳谷到清河之间,也就是清河、临清、馆陶、冠县、堂邑(清阳集)、聊城以南、茌平一部分、莘县、阳谷,以地名为名,故二人都应叫青阳,为了区别两个人的名字,一个是青阳,一个是清阳。估计,清字晚出,先有青,后有清。他们在正宗少昊族大首领的领地,故以凤鸟为尊。堂邑西南十五里清阳集,为志书所载清阳氏之墟,可见,清阳最初的居所就在聊城。玄嚣最初居于聊城西部,也曾在高唐县境,或者聊城大部分地区。《高唐县志》记载,“高唐,爽鸠氏之墟也”。后来玄嚣打败蚩尤后,黄帝率军西征,在黄帝登基后,由于水患,改居曲阜(由于曲阜至今没有发现有都邑聚俱全的龙山文化城,这个结论晚出的好)。少昊帝于是在穷桑“太子监国”,后由于阳谷一带水患又起,黄帝已完成山东的统一大业,也在九天玄女的泰山封了禅,少昊帝被黄帝封到了曲阜,而黄帝亲自带着制造出射力很强的弓的三军总司令第五子张挥或张挥的后人远征。此前,黄帝曾把清阳张挥带到了寿张、张秋附近,这是最早的张国。后来,打到了河南,河南也有张国。看来,张挥一直跟随在黄帝身边,不离左右,黄帝在哪儿,张挥就在哪儿。再到后来,黄帝之子与部分玄嚣、张挥的后人跟随黄帝远征河南、河北、山西、甘肃,黄帝来到了托仑山,把自已经常悟道的昆仑山的名改装到了这儿。又后来,不明所以的后人找不到真正的昆仑山,叹息之余,就把整个昆仑山脉全部命名为昆仑山。黄帝死后葬于远征之地桥山,未能返乡。少昊凤鸟系在山西、甘肃一带扎下了根,于是在太行山系又冒出一个清河,一个张国。《水经注》记载,清河起源于今山西、河南交界处的太行山脉,流经河南北部,穿过威县至清河临西交界处,始称清河。清河、清阳(临河县境)、临清(旧治所在今临西县境)都因靠近清河而得名。可见,甘肃一个清河,河北山东一个清河。不仅清河是两个,而且清阳、临清也是两处。地域一在大西北,一在鲁西北。可见,肯定一个是真的,一个是复制地名。这可能是辨明黄帝是“东成西就”还是“西成东就”比较关键的一个点。不管情况怎么样,可以肯定的是,这三个地名肯定是少昊部落的老家,否则别的地名不复制,为什么要复制临清、清河?因为这里才是少昊部落最早居住的地方。它可没有复制曲阜过去呢。从源头上看,太昊在山东,少昊是太昊的后代,鲁西北的清河才应是原版,而甘肃的才应是复制地名。由于《山海经》一会儿说少昊在东海,一会说在西海,弄得后代史官们晕晕乎乎找不到北。唯一不清楚的是,不知是张挥归葬于原来的出生之地清阳集——堂邑,还是他的后人,这可能永为历史悬案。但是少昊属“西”已被铁定。需要指出的是,《拾遗记》中说,“穷桑者,西海之滨。少昊主西方,一号金天氏,亦日金穷氏”。有可能指少昊张挥西迁后,驻于西海,穷桑概念也被移植。

黄帝次子昌意应驻扎在聊城聊城以北到德州、河北南部、北溟海水以南的大部分区域。聊古庙是昌意长期居住之地,或说是他的都城,颛顼就出生在这儿,死后葬在出生地。东昌府的“昌”字或许最早就由此而来。估计昌意带着人马驻扎在馆陶、聊古庙、许营一带,这儿是许由巢父的故里。昌意的儿子颛顼由于年纪太小,只能跟在少昊玄嚣的军中观风。但他聪明绝顶,十岁就有计谋,明显比他人更有才华,可能早就赢得了三军的赞誉。所以少昊部落喜爱他的才华把他留在了身边。当少昊玄嚣为地方诸侯国的老大时,昌意或者曾经参战,估计暂居于北方聊古庙。后昌意被其兄远封于西戎高寒之地,建安息国,后人始姓安。昌意之母嫘祖,生于若水,即桑水,阳谷一带。颛顼少年时被少昊部落抚养或许感少昊,但当他的父亲被移居西域以后,估计心怀不满,毕竟谁也不比父母的亲情重要,颛顼长期寄人篱下,卧心尝胆,渴望权力与成功。颛顼后来渐渐强大,少昊玄嚣可能在管理方面不及天资聪敏的颛顼,渐渐被颛顼蚕食,当他去世时,山东一带完全被颛顼控制,颛顼终在穷桑称帝。颛顼又报复似的把少昊玄鸟部落安置在了西域。此后,他在吾山附近继续爷爷的事业,修定了太阳历法。这时居于原炎帝部落的后人共工族不愤被黄帝族统治,屡次挑战颛顼的权威,借黄河中上游的优势,不是发水淹穷桑,就是堵住河道。颛顼借鬼神事,斗败长于治水的共工,共工族的大头领被颛顼打败,怒而触不周山而死(可能是把山体人为弄出个豁口)造成黄河改道,黄河再不流过鲁西北,天下大旱,一旱三年,颛顼无颜见江东父老,意欲跳水自杀。幸被将士或周边百姓救起,死而复生后的颛顼与共工族誓死一战,共工族完败,被颛顼逼走。颛顼终于占据了黄河的中游,可以坐稳江山,定都商丘。于是颛顼五帝之中是排在第二位的帝王,实是靠他自已的勇武斗争得来的。他占据中国北方的中东部,故为帝。当然此后,少昊张挥的后人也是勇武过人的部落,与颛顼部落实力相当,所以,黄帝族兄弟国一直在斗争,而且斗得很激烈,于是远古图画中表现的鱼鸟图,不是鸟吃鱼,就是鱼吃鸟。再后来,好像鱼鸟都斗累了,又有表现和谐,期待融合的画面。不过,表现鱼鸟图的是仰韶文化中的发现物,这不难理解,仰韶文化是地方局部的特点,当地制陶者的技术可能就只能达到仰韶的层面。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穿插出现,表现出了地域的差别。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不能全部对应古代王朝的变更。

……怎么看黄帝一族怎么像唐时李氏家族的翻版。

再说黄帝,他进驻穷桑后,自然称为中央帝王。他居住的昆吾河济之地,就是土。他到了穷桑之后可能又铸了口宝兵——属缕。属字有虫,缕字有女,从丝,明显就是桑蚕的意思。属缕当然也是因地生名的宝剑喽!黄帝住在景阳冈城中,大兴土木,建造大小台基让百姓居住,祭祀神灵。这里再不能叫炎帝起的名“空桑”了,他得改名,于是把空桑改成了穷桑。那么,轩辕丘在哪儿呢?轩辕丘是战国《世本》中首先说的,“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产青阳及昌意”。按照概念推论,它并不是黄帝出生之地,轩辕丘在哪儿,并不重要。因为黄帝常居之地可能有很多个。如果说有那么一个轩辕丘的话,茌山可能是比较早的轩辕丘,而且是黄帝常居之地;第二个应当是鱼山,黄帝肯定在那儿待过,思索过破敌之道;第三个就是故城阿城,因为不少典籍中不止一次提到涿鹿之阿,如此频繁使用此地名,显然这个地方最有可能是轩辕丘!而且,它境内有一口神奇的古阿井,被认为是神泉!被千年崇拜!千年阿胶何其古老!般吾时常连用,被作虎声。《逸周书·王会》云,“般吾白虎”。“般”“阪”音近,我从不想把聊城猜想得太过完美,但事实摆在面前,我如之奈何!!

最大的一个轩辕丘当然就在穷桑城里了!当然就是景阳冈了!——太阳的京城,太阳的帝都,谁才能称为至阳之人,谁才能住在京城!像黄帝这么胸怀大志的人,这么懂得阴阳,又靠着神秘的昆仑(吾山)!都处都是日文化:阳谷、太昊、少昊、昆仑、昌意、清阳、青阳、景阳、景德……他当然把自已当成至阳的产物。张秋又有景阳冈、又曾叫景德镇,“张” 和“景”就是张秋的内涵!

黄帝曾经出生在寿张——“逃”聚城-陶聚城-寿丘-桃丘-陶城铺,长寿者居住的地方,不就呼之欲出了嘛……就是因为黄泛,他才不得不流离失所、到处奔走求生,形成了游侠性格,居无定所。并不能就此认定他生于游牧民族。就是这样境遇悲惨的少年,聚拢起一伙四处逃荒的人,成就了伟业!在黄泛最为严重的地区杀出一个庞大的华夏,纵然黄河泛滥一发不收,他们也要垫高土地,居丘生活。河决而逃,河走而归,如此反复,不弃故里,不避困难,长期与洪水搏斗,创造了灿烂的古东方的文明。

或者读者朋友会问,那么有熊国在哪儿呢?《山海经·中次九经》云,“又东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人神人,夏启而冬闭……熊山,帝也”。有专家分析“熊山”在神农架附近,目前正在培育大熊猫,是炎帝部族努力经营的地方,与黄帝无关。书中未曾提到“有熊国”三个字。“熊”在楚人眼中就是“能”,部落里的能人就是“熊”。再一个景阳冈上多猛兽,海内皆知。“熊”与“雄”应是谐音承继关系的字。鲁西阳谷的猛兽多可是出了名的,过去这里也无名无姓,也没有文字,没法记入历史,或许有熊国只是民间口头说的地方,人们只知道这儿有猛兽,有大虫有熊狼虎豹出没。黄帝族的人不停地跟蚩尤打来打去的,就有外乡好奇的老百姓问,“那伙挺能打的部落叫啥名,打哪来啊?”别人边陶边说,“他们啊,就在那个有大黑瞎子有黑熊的地方来的啊!可真能打!”所以,英雄的“雄”也与“熊”谐音了,当然英雄的“雄”必须是阳刚男性。于是黄帝早期居住的地方就变成了“有熊”了。黄帝的人马觉得人家都这么叫自已,干脆就以“有熊”为号吧,于是出来一个有熊氏。……黄帝打到了河南,真正有了大气候,于是在新郑郑重其事的复制建造了个“有熊国”。

那么济水是怎么变成姬水的呢?“姬”通“臣”,又似“熊”,又通“龟”,通“蛇”,可以从辽宁红山文化的玉文化里看到迹象。一看这个字就知道,是神鬼莫测的黄帝授意造出的字!黄帝为了把自已出生地的水有别于别的地方的济水,让仓颉造了这个字。黄帝对他说,“吾欲长久,必要后世知吾出生之地为姬水!姬济音必相通。但请造字!”仓颉立刻说,“诺!臣定造出此字来!近熊,近伏羲先祖之蛇,现神龙之威,神龟之气象!”于是史上有了姬水。由于“姬”只指黄帝出生地方,使用范围窄,后人只知黄帝出生在姬水,却不知姬水在济水的哪个小分支上了,后整个济水的概念淹没,济水不以北济为先,渐退出历史舞后,后人只知有南济,却未关注最早的北济矣。

尸子云:日五色,至阳之精,象君德也,五色照耀,君乘土而王……少昊金天氏,邑于穷桑,日五色互照穷桑——看到这儿,大家一定能明白,这是指代五位帝王之金木水火土,互照穷桑之意。而不可能是简单的五种颜色的石头互相照耀。另一种可能,穷桑也在不停复制中,也被重名过。

(二)简析涿鹿大战的过程

涿鹿大战前黄帝的地盘在鲁西北。

涿鹿大战前的地址不可能在河南河北。黄帝与蚩尤最初断不会跑到十万八千里的地方去开战,两个部队同时劳师以袭远。蚩尤头葬阳谷,说明大战地址距聊城不远。《山海经·海内经》中说,“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可见,长于治水的共工族是原炎帝部落之后,然而共工族主要居于河南辉县一带,大体占据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山海经》中描述了共山、共水、共谷之类,《国语·鲁语》云,“共工氏之伯九有也”,这里的“九有”就是“九州”。这说明,河南河北等地一直是炎帝部落的根据地,而不是黄帝部落的根据地。很显然,黄帝后代是不可能出让原始根据地给炎帝部落后人的,故有共工与颛顼之战,故事大量演绎,深入人心。颛顼一直居于北方,以他的才智,不可能在一开始就败在共工的手下,让共工夺取大片属于黄帝族的土地。这说明,从一开始,河南到河北南部地区就根本就不是黄帝地盘。

涿鹿大战前的地址不可能在东部少昊地盘。因为蚩尤已几乎夺下全部少昊土地,九隅无遗。曲阜位置居中,那时早被吞并。而潍坊、淄博少昊等地均有青邱地名出现,说明早成了蚩尤的行辕。又知,涿鹿之野不在潍坊等地,那边是苍梧之野,涿鹿之野不在荷泽雷泽华胥到阳谷寿张之间区域,因为那里叫寿华之野,或说畴华之野。

涿鹿大战的地址应当是东西文明交汇的地点,聊城就是古中国东西南北最居中的位置。聊城有高盐优势,《路史》中说,“空桑者,兖盐也。其地广绝。高阳氏所尝居”。不管是黄帝、赤帝与蚩尤都会想到争夺此地。《路史后记四蚩尤传》“……逐帝而居于浊鹿”。可见,“浊”与“涿”通。而黄河又称浊水,浊字可见代表黄河。而“涿”右边字是豕加点,是猪止步的意思,涿的完整字面表达就是——猪遇到了黄河水不能走了。浊水西边界实指从冠县、聊城、茌平、高唐、德州等黄河边界,而“鹿”与“卢”音通,前文中已提到多次。其实就是指浊水河到东阿卢(鹿)县之间的田野,就是涿鹿之野。鹿卢,又被民俗学者称为老虎的叫声,东阿可是有虞氏黑虎女儿国的地盘呢。

蚩尤应处于攻势,赤黄为守势。阳谷古穷桑城必定是三方必争之地,也就这么一座城,代表最高权力的象征了吧。蚩尤部落因与鲁西北隔着巨野泽,又隔着济水,蚩尤一开始没有全力进军。或者,再往北就是伏羲与神农氏炎帝早期的五彩凤总坛位置,他不能贸然进攻。黄帝部族流动性可能比较大,黄帝喜欢坐着轩辕车到处游走,虽然早期活动于少昊,或者到过河南河北,但是,最后只能退守在鲁西北。他的游侠性格与他到处逃荒的经历可能有关。因黄河洪水泛滥,不得不随时逃往外地,聚拢起一群难兄难弟,而阳谷猛兽太多,铸成了他的铁血性格,经常驯兽,射杀猛兽,成为千古一帝而苦尽甘来。

这从侧面说明,涿鹿大战前,黄帝有可能只有鲁西北的黄河下游地区的一小块地盘,甚至鲁西北都算不得他独有的地盘。甚至一开始,仓颉部落所居有虞氏女儿国的东阿一带也不属于黄帝,在太昊的仓颉向黄帝称臣后,黄帝的地盘才往东扩展了一部分。阳谷一带显然是蚩尤驻扎重兵之地。我如果不是做了上述严密分析,也想不到,黄帝最初的根据地只有聊城的一部分地区而矣。

于是,我可以判断出黄帝最初的老营就在茌平教场铺龙山文化城一带,那是一条神秘的古河道,从聊城李海雾到齐河县之间,也就是四新河东南河滨,分布着13处大汶口文化遗址。黄河这条滔滔浊水河可能是一道天然屏障,也挡住了黄帝向西发展的路径。他应当一开始没有太大扩张野心,相当内敛而沉着,于是得到被侵夺部族的集体拥戴。由于孔子是微子启的后辈,商朝后裔,也是空桑少昊后代,故而,他肯定对侵夺少昊的强悍人物蚩尤深为不满,于是他成为第一个大骂蚩尤的文人,并为当世赞美蚩尤的文人深为不满。

赤帝榆罔与发迹于曲阜青丘之九尾狐狸山的炎帝后代蚩尤之间的矛盾可能由来已久,赤帝榆罔作为太昊首领的儿子,少昊的头领,地盘应在山东少昊全境,而黄帝仅游侠似的居住于昆吾之野,他们算是同朝为臣,“封疆大吏”。或者因为频繁的上下游的水事纠纷和田亩之争而互相敌对。根据传说,因借牛与牛祭之事而发冲突。依照《逸周书》、《盐铁论》等史书推测,蚩尤应属于太昊或少昊氏族集团,属于良渚南方神农部落也未可知,毕竟蚩尤部落带有良渚文化特征,更像太昊族。赤帝属于少昊,两个部族原本不合。或者,赤帝先有不当举动挑衅在先,这些不得而知。按史书所讲,蚩尤作为炎帝的臣属,本来应该听从炎帝调令,但是蚩尤却“不用帝命”,不是居少昊,却是吞并了少昊。蚩尤通过自已强大的能力收服和统一了鲁中南山间的女娲等部族,成为了强大的诸侯。他不甘心于偏居山地,意欲侵占更多少昊的平原地带,他首先劫夺了潍坊、淄博,平服了济宁、荷泽,这样山东平原少昊部族就快“九隅无遗”了。蚩尤每到一处,就把自已的临时居处叫成青丘。他长时间占领少昊的领土。蚩尤是强占,从神话传说中能看出端倪,蚩尤与山东伏羲女娲部族关系并不融洽,神话中女娲与九尾狐狸有仇,比如《封神演义》隐喻了女娲(观音)与九尾狐狸对峙的艺术化表现。蚩尤最早驻于荷泽青邱一带,由于他很能打,河南山东估计都是他的地盘了。已成为神农部落的大首领的炎帝榆罔发现他野心太大,意欲阻止,赤帝称炎帝进驻空桑,或者是神农氏炎帝本人进驻了空桑。城未建好之时,蚩尤已经赶到,蚩尤八十一个铁打的兄弟很快就把炎帝打败,炎帝逃往“涿鹿之阿(阳谷古阿城)”,来到黄帝部落有虞氏边沿地区,黄帝能接应的地方。蚩尤代之成为炎帝。

从各类史书中表现的情节看,黄帝并没有正面与蚩尤冲突,是想看着炎帝与蚩尤双方消耗实力后再伺机而动。然而,屯兵空桑的榆罔被蚩尤打败后黄帝只能出击,正面与蚩尤较量。事实上,蛰伏在鲁西北聊城、茌平一带的黄帝,早已按耐不住雄心,见时机成熟,迅速集结兵马作战。黄帝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喜欢并鼓励那些爱发明创造的人大胆革新,比如发明轩辕车、改造弓箭之类,他自已则继续发展太极八卦。因少昊全线崩溃,极有可能少昊余部悄悄投奔了少昊“太子殿下”黄帝部落,聚拢在黄帝周围,也是一群群情激愤立志报仇的人。而蚩尤由于长期居于荷泽到阳谷济水之南,那里的百姓已经把他当成自已最伟大的酋长,追随他快速统一鲁南山区各部落,包括原少昊女娲族系,又打败了少昊各分部落,占领了潍坊、淄博。这些业绩,在追随者眼中当然是非常巨大的,是他们部落的光荣,最伟大的酋长。故此,涿鹿大战前,少昊以泰山为中心的区域,除少昊青鸟部落中鲁西北的一枝得以保存,其余全部被蚩尤占领。而在济水两岸,两股力量实力相当,是针尖对麦芒的态势,不相伯仲,均是群情激愤,一个准备报仇,一个准备夺得天下。所谓天无二日,王者为尊,何况中原同时出现三个硕大的太阳,不斗怎么解决!

蚩尤冶炼青铜,建设穷桑城。头戴牛角帽,身穿牛皮袍,挥舞铜宝剑。黄帝军不及蚩尤军勇猛,敌不过蚩尤。黄帝于是驱赶阳谷景阳冈一带的猛兽打头阵,但是,蚩尤太骁勇强悍,兵器很厉害,把兽军打败。黄帝派了个有才华的间谍进了穷桑城,在蚩尤青铜作坊里学习冶炼技术。传说中黄帝为夺取空桑,发大水淹空桑,蚩尤想办法逃脱。蚩尤利用天气来作战,在预测到有雾、有雨、有大风的时候突然袭击,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大雾弥漫三日,军士皆看不清路径,那个地点可能在东昌府区李海雾,李海雾一带原始遗存丰富。黄帝乃令风后作指南车别四方,杀退蚩尤兵。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少昊泰山系玄鸟部落九天玄女大侠部落来助战,炎黄联军终于打败蚩尤进驻穷桑城。蚩尤就掘开九水源头,发大水水淹黄帝军,黄帝军再败。双方僵持不下,经常沿着黄河打架,一直打到了河北、山东等地,有时打到蚩尤家门口。蚩尤就摆了迷魂阵,差点让黄帝全军覆没。于是,黄帝族改革战征手段,黄帝的第五子张挥改造了弓的弧度,张挥的弟弟改造箭矢,他们试验成功后,弓箭的射程远而猛。他们开始大批量生产弓箭。而黄帝于是坐在吾山顶上,望着山下滔滔济水,悟出了太极八卦阵的真谛,在阳谷县城6公里处摆下了大小两个八卦迷魂阵,黄帝部落假意和谈示弱,蚩尤放松警惕,黄帝特意把蚩尤引进阳谷八卦迷魂阵中设好圈套,等他们先在小迷魂阵晕旋后,又到了大迷魂阵的时候,突然乱箭齐发,把蚩尤射下马来。黄帝军全面进攻蚩尤驻地荷泽青丘,得胜后在那儿斩杀了蚩尤,并画下他的画像四处张帖,收复民众。不听话的蚩尤民发配到河北的“有北之乡”不毛之地,听话的民众迁至荷泽单县等地。鲁中山区各部纷纷投降,愿意听命于黄帝。就此,黄帝统一了黄河下游部落。此后在神农氏大酋长炎帝与黄帝又进行了数次战斗,战事不利后,华夏融合,神农氏炎帝不得已移民南下,把大部分北方土地让给黄帝。黄帝在穷桑城称帝。后来,黄帝率军远征,一直到达中国的大西北,还到达了昆仑山上,成就了千秋霸业,埋骨大西北。龙山文化迅速抵达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半个中国。早年,黄帝部落可能是个探险家,曾到过辽宁一带,传播过黄帝文化,并带回少许不同于中原的文明,故为史学界所迷茫,不知其归东还是归西。此后,黄帝跃马西疆,纵横驰骋,所向披靡,建立了强大的东西融合的中华帝国。黄帝曾在缙云炼丹,于是黄帝被后称为纪于云云云。此后,玄嚣治国无力,原神农氏炎帝后裔共工族渐渐兴起。后来颛顼强大,终于打败炎帝后代共工部落,至此华夏正式融合,东成西就!

至此可知,聊城曾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昆吾……  

 
 

下附流传中的各类大战版本及评论如下:

(1)《蚩尤的神话》版本涿鹿大战:《蚩尤的神话》苗族最先住在黄河边上的蚩尤坝里,蚩尤带领八十一个兄弟,种庄稼,建城池,神鸟带他去找药,他又发现铜,冶炼铜,制兵器。黄龙公来攻打,蚩尤头戴牛角帽,身穿牛皮袍,挥舞铜宝剑,杀退了敌人。黄龙怕铜,逃跑了。黄龙公又用宝葫芦来收苗家,蚩尤就用火烧葫芦。雷老五假意拜蚩尤为兄,向蚩尤学到了医药和冶炼铜造兵器之术,还骗走了蚩尤的铜板斧。最后,黄龙公联合赤龙公和雷老五一起攻打蚩尤,蚩尤牺牲,苗众渡黄河南迁。【评】按照这个说法,首先在山里铸剑的人是蚩尤,建穷桑城的也是蚩尤,他们的优势兵器打败了黄帝,中间的宝葫芦不知为何物,反正,黄帝后来用计谋派了个007过去,把蚩尤青铜炼造技术偷学走了。最后黄帝用了个巧妙的计谋杀害蚩尤,苗众不得不渡过黄河南迁去了。注意蚩尤部落住在黄河边上。

(2)《传说蚩尤》版涿鹿大战:蚩尤向老友公学冶铜造剑,老赤公和凤郎联合攻打蚩尤,用计谋杀害蚩尤。【评】凤郎——应是少昊的头领。

(3)《根支耶劳、革缪耶劳和耶召玖副蒿之歌》版涿鹿大战:叙述古时候苗族住在“东方大江边”,土肥粮丰,人畜兴旺。“沙召玖帝敖”来攻打。“沙召玖帝敖”意思是“沙族那位年轻的姑爷”,来攻打,打不赢,就和谈,这时,苗族放松了警惕,被打败,便牵着牛渡过浑水河(即黄河)来到笃那依摸边,后又被打败,不断向西南迁徙。【评】这个敖,事实上是“昊”的通假字。这里说,黄帝长于使计谋,先和谈、后用兵,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似乎说蚩尤部落在黄河之上或黄河附近,看来是沿着黄河打架。

(4)《苗族迁徙歌》版涿鹿大战:苗族住在“直米立”,建立城池,生活美好。首领叫格蚩尤和格娄尤老。后被沙召觉帝敖攻打,格蚩尤老败,迁徙。渡黄河,到长江边,后又迁到贵州的黔西、大方一带,依附于彝族奴隶主,奴隶主的姑娘出嫁,苗族陪嫁,到威宁、赫章一带。【评】这个敖,事实上还是“昊”的通假字。这个版本是说苗民血泪南迁史。似乎说蚩尤部落在黄河之上或黄河附近。

(5)《苗族史诗》涿鹿大战:苗族第一个始祖叫姜央(蚩尤),与雷、龙、虎、蛇等都是蝴蝶妈妈生的兄弟。枫木变蝴蝶妈妈,生十二个蛋,计宇鸟来孵蛋,才生姜央众兄弟。众兄弟争当大哥,姜央用火攻制服众兄弟,当了大哥,兄弟分家后,龙管水城,雷管天上,虎管森林,姜央管平地。雷公霸占了耕牛和家产,姜央去向雷公借牛来犁田,又将牛杀来祭祖。雷公报复,从天上下来劈姜央,姜央捉到雷公关到铁笼里,雷公得水,破笼逃跑上天,下大雨,发洪水淹姜央。姜央上天去与雷公斗,迫使雷公消了洪水。【评】《山海经·大荒南经》,“蚩尤所弃之桎梏,是为枫木”。——这个还是有依据的。蚩尤被杀死,其精灵化为枫木。这个版本又成了炎帝与蚩尤合二为一的人了。十二个蛋指12个地支,或12个兄弟。为了土地问题反目成仇,先是黄帝使用的水攻。

(6)《中国神话传说》版涿鹿大战,记炎帝与蚩尤一起打黄帝,败了,炎帝不敢再打,蚩尤便打着炎帝旗号,自称炎帝与黄帝打。【评】蚩尤自封的炎帝,炎帝很胆小。

(7)《山海经》版涿鹿大战。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评】怀疑宋山就在石门宋一带。

《北次二经》,“钩吾之山,有兽焉,其状羊身而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鴞,是食人”。 【评】蚩尤形象很恐怖,饕餮形。钩吾之山,估计还是吾山。

《山海经·大北荒经》云:“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评】魃在苍梧之野。

(8)《史记》版涿鹿大战: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评】这是最正宗的版本。神农氏只会耕田,不会打架。诸侯争位。蚩尤与炎帝都很残暴,轩辕黄帝杀蚩尤于涿鹿,驱炎帝在阪泉。代神农氏立为帝王。

(9)《逸周书·尝麦解》版涿鹿大战,“王若曰,“宗掩、大正:昔天之初,口〔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西〕方,司口口〔少典〕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名之曰‘绝辔之野’”。【评】涿鹿之阿还是阿城,赤帝与黄帝联手,攻之绝辔之野。

(10)其他典籍版涿鹿大战:

清人昊任成《山海经广注》引道书《广成子传》云:“蚩尤铜头啖石,飞空走险,(黄帝)以馗牛皮为鼓,九击而止之,尤不能飞走,遂杀之”。 【评】太玄了。

《龙鱼河图》,“兄弟八十一人,并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行天下”唐朝《初学记》引《归藏启巫》,“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 【评】九淖,一直为人不解,说是少数民族的说法。但古代哪有少数民族?又被人说成是九河入海处,海边怎么打,还是九河相近呢!

《太平御览》引《志林》,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士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杀蚩尤”。 【评】黄帝很会发明。

《通典·乐典》则说“蚩尤率魑魅与黄帝战于涿鹿”。 【评】讽刺太过。

《太平御览》引《黄帝玄女战法》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 【评】蚩尤很厉害。

《梦溪笔谈》卷三说,“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 【评】难道逐鹿之野在山西?那为什么黄帝迁里迢迢把头送回来,在他的老家埋了?他挺喜欢做好事。

《路史·后纪四·蚩尤传》说:(黄帝)“传战,执(蚩)尤于中冀而诛之,爰谓之解”。张衡《请禁绝图谶书》引《诗谶》,“蚩尤败,然后尧受命” 【评】直接就到尧了,跨度好大啊。玄器搁哪儿?颛顼搁哪儿?

关于蚩尤,《世本》有,“蚩尤以金作兵器”。;《山海经》,“蚩尤即炎帝也”。应劭注《汉书》云,“蚩尤,古天子”。《庄子音义》引《汉书音义》,“蚩(尤),古之天子”。郑玄注《尚书》云,“蚩尤霸天下,黄帝所伐者”。政事:《路史》,“(蚩尤)兴封禅”。《太平御览》,“昔者蚩尤总政,无道。黄帝讨之于逐(涿)鹿之野”。《辽史·国语解》,“象吻,黄帝治宫室,陶蚩尤象置栋上,名日蚩吻”。其学者认为,蚩尤是龙卷风,非人。后世评论,商汤说,“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予,有状。先王言,不可不勉”。《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沛县初举反秦之旗时,即“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汉书·郊祀志》,“高祖初起,……为沛公,则祀蚩尤,衅鼓旗”。后来刘邦得了天下,又“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长安”。《管子》有蚩尤“明乎天道”的记载,说明管子认为蚩尤是因为精通天文知识,才能够和黄帝的军队作战的。古人记“蚩尤”和“阚”姓,都是用汉字记苗语。【评】他还是很有地位的嘛!

关于黄帝,唐《元和郡县志》,“缙云山,一名仙都,一曰缙云,黄帝炼丹于此”。《一统志》“在缙云县东二十三里,高六百丈,周三百里,本名缙云山。……据载是黄帝乘龙升天之地,及黄帝祠宇,吾村古称泽矶。【评】吾、泽还是来自伏羲。这是黄帝一个炼丹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