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晚不代表没机会,是金子走到哪里都会发光。正因为资深所以干了10年还在干,做了n年还是几千块工资的人也比比皆是。所以也不需要看不起谁也不需要高看谁。能在一个圈子混,都是那么回事。他有钱也不会分你几万,你有能力也帮不上一个不自强的人。寻找属于自己的十年,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别人。
早在20年前,我还年轻,就恨当时出生太晚没赶上那时候的行情,哪怕早出来5年,或许就赶上了那个时代的那个机遇。而我的一个哥哥比我大了9岁,结结实实的赶上了机会。就成了那个时候家族里最有希望的,最有前景的一个年轻人。
在10年前的时候,我那个哥显然已经力不从心,我那时候还在学习在改行,而他也只能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半技术的老板定位,跟不上新颖的高科技了,也没精力去重新选择一次更新的机会了。到了今天,勉强会了微信和qq,也只是在qq游戏上和别人博弈一下了,互联网的机会已经和他毫无关系了。
每当和哥相遇感叹,其实我也很清楚,在互联网上我也是老兵了,而他更是没有那个机会了,与时俱进在这个年龄段之后的大脑来说,是比较疲惫的,如果现在让我再去重新学习计算机相关的科目,如果不是我爱好的恐怕我也是力不从心了。
如果赶上了好时候,赶上了好时机,那么我们来说说创业。创业路其实大同小异,合适的人脉,足够的资金和恰好的时间。很多人喜欢选捷径。捷径背后是成比例的死胡同,如果发现的早,及时调整,这个就是大家在摸索的一个行业。当然大多数的人把死胡同定位在走到前面会碰壁才叫死胡同。而实际上死胡同并非都这样。走不到尽头的胡同更加耽误时间和机会。
我一个朋友做电商搞了5年,一直没亏过,而且成比例的在扩大。但手里没足够的资金,虽然不是特别的忙了或者大风险。每年都有一些沉淀,最终做到了那个分之的最大,才发现自己一开始选择的就是一条不归路,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这些事情早晚会成为绊脚石。别人公司3年能做到上市,而自己的公司做了5年连个8位数的储备资金都没有,只是一个公司8位数的公司估值。这条胡同不能算是彻底的死胡同,但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胡同比死胡同更可怕。 经历过好多朋友的公司,都是干着不费劲,但也没太大起色,选择一个项目之后烧钱严重,最后光看数据不见收入,有些行业不能操之过急,杀鸡取卵是不行的,但一只看不到希望的项目一味的烧钱,早晚会把自己身家也烧进去的。真的有了盈利的契机,几大家族一拥而上,最后自己成了一个开拓者,好的趋势拱手相让了,被收购还是不错的,就怕被当成对手给干掉了,那就更冤了。
在互联网用户是蝗虫的年代,大家只在乎自己用什么方便,用什么快,基本没人感恩说是谁帮了他是谁成就了用户。就像我用了最久的163邮箱,没有qq之前就有这个,qq换了多次,而邮箱没换过。当然我也从未在那个邮箱花过钱。即便是几封邮箱那边广告过来,我连点都不会去点一下直接删除了。那么我们如果用庞大的资金去支持这些蝗虫一样的用户。最后得到的是什么?其实什么都不是。如果项目死掉,一年之后连能叫的出名字来的人都没几个。应证了那句话,一将功成万骨枯,成了就是成了,败了就是败了。
既然成败出结果,既然没有太大的把握,那么在选择的时候就当成是一条捷径,判断的方式就是是否能快速实现一个预期的目标,如果不能,那就是死胡同,没有尽头的胡同也是死胡同。节省时间,本身就是争取机会,时间成本花钱买不到啊。
抄袭相对简单的多,微创新才是层出不穷的迭代。走别人走过的路,了解实际的数据,最终对有实力的团队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选择。只要适合实际用户的需求,其实最终一样可以得到用户。而自以为是的创新往往还没等用户适应就已经死掉了。
当前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基本没有一个是原创或者创新的,都是抄袭的,但做大之后大家只会因为好用而用,并不会因为是原创而去同情的使用。时间久了教育了用户,最后根本没人会记得第一个做搜索的是谁,第一个做电商的是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