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忠圣王 | 汕头大学图书馆●潮汕特藏网

 广东黄汉光 2015-08-09

双忠圣王即双忠神,也称双忠公,故名思义双即二,双忠系二位神主的合称,此二位神主名讳是张巡与许远,二公是唐代“安史之乱”中誓死护国的大忠臣,他俩团结协作,坚守睢阳而以身殉国。

“安史之乱”时二公风雨共舟,共同指挥作战。以六千八百人抵抗敌将尹子奇指挥的十余万叛军的反复进攻。叛军多次劝说、利诱二公从安史,但二公忠贞不屈,誓死护唐。本来有机会可以弃城逃生,但睢阳是江淮要塞,二公明白弃城逃生,意味着打开江淮之大门,那大唐江山真的是危矣。于是,同仇敌忾,故誓死捍卫。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依靠城内百姓坚守数月,还常常展开游击战,趁敌不备攻之,给敌来个出其不意,大大地挫伤敌军之意志。后来粮尽,没办法,只好杀马而食。马尽,便罗雀掘鼠。雀鼠既尽,张巡献出情愿献身于国而自杀的爱妾的尸体,给士兵充饥;许远也杀了府中的奴婢和童仆煮成肉汤给将士果腹。可惜当时唐朝各路战领各顾各,明知睢阳城危在旦夕,就是皇帝圣旨到,也置之不理,无人派兵援助。在无援军、无粮草的情况下,两公经过八个月余的苦守,最终还是寡不敌众,睢阳沦陷,二公惨遭杀害。“安史之乱”平后,唐皇给他俩加封爵位并建庙祀之。民间感其二公的气节,也建庙祀之,此后历代都有加封。

关于潮州人祀双忠有多种说法,一种与移民有关,也就是说随中原移民南迁而来,因为双忠是正义之神,请其为保护神,能让本地人不对他们敌视。

一种说法是因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一文表彰张巡功烈事迹,深深地为潮州人所敬仰而引发潮州人祀双忠的。以上的说法史无载,而钟英带回潮祀,史载的却是很多,历代府县志书,包括饶宗颐的《潮州志》均有记载。

宋熙宁年间(1068—1077)潮州府派军校钟英(潮阳人)带贡物入朝,道经睢阳双忠庙,因景仰张许之烈,入庙斋拜,乞赐灵佑。当夜,梦得神告,庙殿后匮中有十二神像及一把铜辊,赐予带回;并说潮阳东山东岳庙左佛寺之后有大石屹立之地可以建祠祀之。是夜,忽梦见神告诉他:殿后有遗像、铜锟闭于匮中,归回时,要将其带到潮汕,祀于潮阳东山。钟英醒后,感到惊异。当到了京都,完成了入贡之事,归途至双忠庙时,即到梦里神所指之处的寝殿中寻看,果然得到了十二尊铜像和二支铜锟。他虔诚装运至潮阳,置放于东山的东岳庙左。不久,钟英立化(去世)。自此,好多次大白天,大家都见到庙上空有大队人马,似在操练,且队列中有玄旗双出,东岳庙左旁寺僧,惊诧不安,就移避之,当地民众以寺立庙奉祀。这事惊动了朝廷,遂敕封二公王爵,并令移出寺另建庙宇,祀张巡许远,并赐庙额为“威灵庙”,封张许为双忠圣王(张巡为忠靖福济昭圣灵佑王,许远为善利威济卫圣孚应王),钟英也被追封为“嘉佑侯”,建专祠于庙内东侧,并祀。

双忠在潮汕显圣的故事很多,如南宋祥兴元年(1278)十月,文天祥为抗元屯兵潮阳东山时,到灵威庙拜双忠圣王。他捧酒祭祷曰:“若有灵,当以乘马献。”果然,杯忽自倾其半,马立毙于庙门外。他便就近葬之,后人便在庙前马冢处立文马碣碑纪念。并刻“沁园春”词于石,表示与张许忠义同心。后文天祥兵败在海丰五坡岭被执,终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顶天立地气概死节。自此,双忠庙精神更受世人崇拜。潮汕各县均建有双忠庙,潮阳城就有三处。潮州城仙街头也有双忠庙,潮安平原各乡镇也均有建双忠庙,最著名的对联是大门:“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庙内:“童可烹妾可杀城不可降矢志保江淮半壁;生同岁死同年神也同祀精忠比日月双辉。”并称传世名联。

双忠在民间人们以地方保护神祀(即地头神),地位与其他王公相同,但其庙宇人们不以王公宫称。好多地方,如庵埠称双忠庙为双忠府,过去一般过路客包括乞丐不可在王公宫过夜,因为地头神是阴间的执法神,怕被其抓去凑数,而有性命之忧,但双忠是忠臣,故在其宫庙过夜,人人都平安无事。因为忠臣不伤无辜之人,不凑巧到双忠宫过夜就像到亲朋的家中过夜一般,故人们将双忠宫(庙)称府,有敬重双忠神之意,同时也拉近了神与人的距离,这是双忠府的由来。

据说,潮州人拜双忠时,总要备丰盛的食品和冥币,特别是大米更是不可或缺且拜后还要撒一些米豆在地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双忠神是在无粮草无援兵的情况下战败而殁,手下兵将都是饥兵饿将,故拜祭时就要配备丰盛之供品,而米豆撒于地也有其深意。撒米表示粮草到,所谓撒豆成兵,撒豆表示援兵到,这是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的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