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用个性鲜明的动词——记叙文写作基本训练(21)
选用个性鲜明的动词
动词在各类文章中从来都处于最重要的位置。为什么?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句子的主要信息总是搁在谓语部分里,而谓语部分的中心词最常见最重要的就是动词。不说别的,诗词算是最节约文字的,很难进行具体的描写,但仍然十分重视用好、用准动词。例如,宋代诗人王禹偁的诗《村行》有“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一句。这两句诗把静止的山峰给写活了。山峰不会说话,偏称之为“无语”,拟人化了;再加一个“立”字,把山峰这种没有生命的事物描绘成有生命的活体了——一个动词“立”,让我们见到神态毕现的山峰。曹植的《七哀》诗有“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一句,其间,动词“徘徊”不仅使月光有了生命,还给月光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感情色彩,使月光由“无情之物”变成“有情之物”。 诗词中的动词尚且如此富于表现力,更别说记叙文的动词是多么重要了。记叙文不管是写人,还是叙事,最大篇幅的内容通常都是叙写人物各种活动的。因此,要写好记叙文,就得把人物写活。要写活人物,就得把人物的行为动作放在首要地位。因为人物赖以展示性格特征的,就是自己在干活、做事中的具体表现。可以说,动词的运用对于叙写人物,对于记叙文,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形象历来被人们所称道。其中,两个动词的应用更是令人拍案叫绝。请看第一段:“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再看第二段:“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两次买酒,两次付钱,前面用的动词是“排”,后面用的动词是“摸”,为什么?第一次买酒时,孔乙己的处境还不错,一个“排”字表明他自认为自己是读书人,坦坦荡荡,付钱一文不少,体现他生活不错时的些许气派以及作为书生清白自得的心理。后面一个“摸”字,表现的是他被打断双腿后生活的窘迫与艰难,原先的气派已经不存在了,书生的架子也摆不出来了。两个动词,活现了孔乙己前后的命运、遭遇,以及他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有时候,一个动词用得是精妙还是拙劣,就足以决定一个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动词的选择上狠下功夫。 有关这方面内容,后面介绍人物行动描写部分时还会进一步深入阐述。 首先,选取个性突出的动词,必须准确理解词义,不可丝毫含混: 我们现代汉语的同义词、近义词多,有的意义非常接近,但使用上又不能互相替代,很容易混用,一定要善于辩析,细心选择,准确使用。 例(45)A、这工作符合我的性格。 [提示]“符合”应为“适合”。 B、这几天他有些精神萎缩。 [提示]“萎缩”应为“萎靡”。 C、我们要爱惜集体、爱惜荣誉。 [提示]两处“爱惜”应均为“爱护”。 D、我们要爱护时间,好好学习。 [提示]“爱护”应为“爱惜”。 E、我们要保护祖国、保护家乡。 [提示]两处“保护”均应为“保卫”。 F、我们要保卫庄稼、保卫果园。 [提示]两处“保卫”均应为“保护”。 其次,选择个性鲜明动词,必须注意词的使用范围,不可胡乱搭配: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动作行为有时要涉及具体对象,因此,动词通常要带上宾语。动词与宾语之间有个搭配问题,不注意搭配关系,用词就可能不准确。 例(46)A、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提示]可以说召集常委,但不能说召集常委会,应为“召开”;也不能说“安排了”“应注意的问题”,应该是“指出了”“事项”。 B、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提示]说“加快速度”可以,但不能说“加快规模”,而只能说“扩大规模”。 C、俄罗斯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禁止政府官员使用进口汽车,推行住房商品化,以及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等。 [提示]“精简”的对象是办事机构,所以应该将“精简”换为“撤并”等。 D、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山区所特有的石头和茅草搭成的小屋,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可爱的乡音。 [提示]“看到……乡音”,不当。 E、曼城足球队要防曼联队“恐怖左翼”的重任,邓恩不行,贝尔马迪不行,赖特?菲利普斯更不行,只有孙继海行。 [提示]“要防……的重任”搭配不当,可改为“曼城足球队要防守住曼联队的‘恐怖左翼’,邓恩不行……”或“曼城足球队员要承担起防住曼联队‘恐怖左翼’的重任,邓恩不行……” 。 第三,选择个性鲜明动词,必须注意感情色彩,不可褒贬混用: 我们汉语的语词有褒义、中性、贬义之分,感情色彩很分明,因此,使用时必须慎重挑选;同时,文章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风格,不同类别的文章必须选用不同语体色彩的语词。 例(47) A、局长的话深深教育了我,助长了我的决心与勇气。 [提示]“助长”应改为“增加”。 B、局长牢牢把持着全局工作,样样都有条不紊。 [提示]“把持”应为“把握”。 C、张主任队这件事很生气,提出了尖刻的批评。 [提示]“尖刻”应为“尖锐”。 D、刚才闲聊中随意说出的话可能大家误解了,我就好好阐述一下吧! [提示]“阐述”太庄重、正式了,改为“说明”,更符合语体色彩。 E、你没给爸爸妈妈打个招呼,就擅自把20元拿走了,很不好。 [提示]“擅自”比较正式,通常用在公文中,可以改为“私自”。 第四,选择个性鲜明动词,必须突出动作个性,不可滥用共性: 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动词尤其多,有时候一个动作有好几个动词可以表达,而且都没有错,但通常只有一个词才是最准确的、最富个性的。作者的责任就是找到这个最合适、最妥当的词。此外,汉语中还有许多表义很宽泛的词,这些词用处最广但个性最差,处处没错但最不生动,我们称之为“万金油动词”。在写作中,要尽量少用这类词。 例如,“看”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动词,只要是眼睛的动作,几乎都可以使用,但是,它最没有个性,最一般化。其实,表示眼睛动作的动词很多,如:盯、瞧、瞥、瞪、眨、相、盼、睁、督、睦、瞎、瞬、瞑、瞒、瞭望、瞠目、青睐、眷顾、俯视、瞩目、睥睨、远眺、瞻仰等。这些字词各有各的个性,最有表现力。比如,“观”是有目的地看,不是随随便便地看、不经意地看;“望”是远望,往远处看;“察”从“宀”(房屋),从祭(祭奠),会意祭奠要审慎仔细,引申为仔细推究,如审察;又引申为仔细看,如明察秋毫。又如“拿”,几乎凡是从“手”的字,都可以由“拿”代替,如握、持、捧、抱、抓、提、捏……再如“打”,也有很多词可以代替,如摔、拍、揍、敲、劈……难以一一列举。 例(48)A、《小青石》由下面一段话:“有时候是布鞋在它上面跳过,有时候是草鞋在它上面跑过,有时是皮鞋在它上面走过,有时候是赤脚在它上面踩过。小青石看见许多人的脚,它觉得非常快活。” [提示]这段话分别用“跳”“跑”“走”“踩”描写走路。它们有什么区别?能不能互相替换?只要认真分析一下,我们就可以体会出其中的妙处。 穿布鞋的人为什么要从小青石上面“跳”过去呢?可能小青石附近比较潮湿,布鞋喜干怕湿,只好跳过去;穿草鞋的人,应该都是体力劳动者,他们为生活奔忙,时间宝贵,走路也得匆匆忙忙地“跑”;有钱人穿皮鞋逛街踱步,当然是慢悠悠地“走”;赤脚走路,皮肉与地面接触,柔软而轻快,所以用“踩”。 读着这段话,我们仿佛看见许多不同职业、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走路,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一幅社会风俗画。可见这些动词用得巧妙。 B、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提示]这段话分别用一组动词写出武松斗老虎的各种行为表现与老虎搏击武松的动作表现,都写得很生动,很有个性,值得好好学习玩味。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老虎搏击武松的三个动作:第一个动作,“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这是准备动作,正在蓄势;随即靠后腿的蹬力“和身望上一扑”,这是正面攻击行为,最为凶猛。关键动作是“扑”。第二个动作,由于武松“闪”到老虎背后,凶猛的老虎不及转身,依仗自己的气力,改用前腿的力量,“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后半身腾空了,似乎是来个前滚翻。关键动作是“掀”。第三个动作,老虎“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表明两战失败之后,老虎连尾巴也用上了(成年老虎尾巴有1.7米左右)——甩动尾巴,与身体形成夹角,犹如剪刀一样。关键动作是“剪”。“扑”、“掀”、“剪”三个动词用得何等准确生动。相比之下,写武松前后几次只用一个“闪”字,就单调多了,或许是为了表现武松匆促应战的被动吧。 [特点]提炼表示人物活动的动词时,眼前一定要展示出人物活动的场景,就想亲眼看到一样,并充分认识人物的个性,以及人物在当时当地的地位与处境,然后从若干待选的动词中选择一个。 [提示]一篇记叙文写好,大抵动词也用得比较好。一个动作常常有许多动词可以用,而且理论上都没有错,但往往只有一个最合适。因此,一定要养成习惯,细致提炼,不可信手拈来,胡乱用上,特别要力避滥用“搞”、“弄”、“打”、“看”、“拿”之类的万金油动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