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繁荣,诞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文学名著。在这些名著之中,多部与南京有密切关联。《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曾居南京,有人认为大观园的原型就在南京;吴敬梓由安徽迁来南京后,定居秦淮水亭,写下《儒林外史》。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也有很多关于南京的描写。通过这些名著的描述,我们得以了解明清时期南京的经济文化地位,以及当时南京的风俗民情。 南京织品名闻遐迩 明代南京的纺织业非常发达,“官营织造,经营单位之多,分布地区之广,规模之庞大,前所罕见。” 明代在南京设有“织造”,专司绸缎以供宫廷使用,织造官还兼有皇帝耳目之责。同时民间机户也鳞次栉比,鼎盛时期南京锦缎业有织机3万户,依赖生存者不下10万户。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族自曾祖父曹玺开始,祖孙三代担任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应该正是这个原因,《红楼梦》中提到的纺织品非常丰富,服饰异彩纷呈。 行业规模大的同时,南京的纺织品也是当时纺织品中的精品,不仅皇室多用南京的纺织贡品,王公贵胄也以穿戴南京的纺织品为荣。 《金瓶梅》中,西门庆送礼时常用到南京的丝织品。如他为蔡太师祝寿,礼单上有“锦绣蟒衣,五彩夺目;南京紵缎,金碧交辉。”送给太师管家翟总管的礼物有“一对南京尺头(指做礼物的衣料)。”回赠何千户的礼则是“南京五彩狮补员领。” 在明代,蟒衣是显贵之服,非特赐不能穿,《金瓶梅》将南京紵缎与锦绣蟒衣相提并论,可见非等闲之物。而南京丝织品频繁充当官场的礼物,也足以说明当时产自南京的丝织品是尊贵物品。 云锦是最具南京特色的纺织品。《红楼梦》第28回中,凤姐让宝玉为她记录衣料,有“大红妆缎四十匹,蟒缎四十匹……”《金瓶梅》第24回元宵节西门庆一家欢宴,妻妾“都穿着锦绣衣裳,白绫袄儿,蓝裙子……惟有吴月娘穿着大红遍地通袖袍儿。”这“妆缎”与“遍地金”都是南京传统丝织工艺云锦的主要品种。妆缎就是妆花缎,是明代南京丝织艺人创造出来的一种通经断纬的织造新技法,是云锦中织造工艺最复杂的品种,也是最有南京地方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提花丝织品种。 南京名床拔步床 明清时期,南京出产的拔步床备受推崇。 《金瓶梅》第7回记载,孟玉楼再嫁西门庆之前,媒婆薛嫂介绍,孟玉楼手里有一分好钱,“南京拔步床也有两张”。《红楼梦》也写到南京的这种名床。第40回刘姥姥进大观园,探春房中:“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 拔步床,又叫踏步床、八步床,是一种结构高大的木床。床的下面有木板平台,床前有小廊,廊上设立柱,柱子间有栏杆。床前留空二、三尺,与前面的床门围成一个小廊屋。廊前左侧设一小桌子,桌子放两张小杌凳,桌上可以放置镜台、奁盒、灯台等。右侧置衣笼、便桶。放下床帐,床内形成一个有照明条件的生活空间,化妆、更衣、便溺都可以在帐中进行。这种床的结构实则是中国民居前堂后室格局的缩影。大型拔步床称大床,一般的拔步床,称凉床。两者区别,前者四壁如小屋,床顶为木板;后者四壁透风,床顶由木框做成。 明清时,有钱人家的女儿出嫁陪嫁之物必备南京拔步床。西门庆嫁女儿西门大姐,“促忙促急,攒造不出床来,就把孟玉楼陪来的一张南京描金彩漆拔步床陪了大姐。” 拔步床制造费工费料,价格也不菲,从几十两到上百两银子不等。据彭信威《中国货币史》记载,万历时期平均米价为七钱二分七,十六两银子,便抵得上白米22石。清代袁枚在南京购置偌大的一个随园,连房屋带花园,不过300两银子。一座普通的房屋也不过几十两银子,一张拔步床的价格就抵上一座房屋,其奢靡可想而知,亦可以想象此床必为精工细作之器。 酒楼茶楼里的休闲生活 老南京人有个说法:“白天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即白天泡茶馆,晚上泡澡堂。这样的生活习惯不知源于何时。不过据史料记载,明代南京的酒楼茶肆就很繁荣。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商业兴旺,经济繁荣。洪武时期,南京城内外的交通要道上兴建了十六座大酒楼,作为外国来宾和国内人士公共休息和娱乐的场所,其中来宾、重译二楼是专门招待外国使节的。到了永乐时期,随下西洋的郑和船队而来的各国贵宾云集南京,所以这些酒楼更是座无虚席,盛况空前。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描述过明清时南京酒楼茶楼里的休闲生活。第24回中,吴敬梓写道:“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不论你走到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著灯笼卖茶,插著时鲜花朵,烹著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满了吃茶的人。到晚来,两边酒楼上明角灯,每条街上足有数千盏,照耀如同白日,走路人并不带灯笼。那秦淮到了有月色的时候,越是夜色已深,更有那细吹细唱的船来,凄清委婉,动人心魄。两边河房里住家的女郎,穿了轻纱衣服,头上簪了茉莉花,一齐卷起湘帘,凭栏静听。所以灯船鼓声一响,两边帘卷窗开,河房里焚的龙涎、沉、速,香雾一齐喷出来,和河里的月色烟光合成一片,望着如阆苑仙人,瑶宫仙女。” 《儒林外史》第41回则描述了秦淮画舫上的茶文化:“船舱中间,放一张小金漆桌子,桌上摆着宜兴的砂壶,极细的成窑、宣窑的杯子,烹的上好的雨花毛尖茶,那游船的备了酒和菜肴及果碟到这河里来游,就是走路的人,也买几个钱的毛尖茶,在船上煨了吃,慢慢而行。”喝茶、品茶成为当时南京流行的一种优雅生活情调。 南京的特色菜蔬 俗话说,“南京人不识宝,一口米饭一口草”,说的就是南京人好吃野菜。芦蒿便是南京的特色野蔬。来南京不品尝芦蒿,简直枉来南京。明清时期的芦蒿还是全靠野生,上市的时间很短。所谓物以稀为贵,新鲜上市的芦蒿也算得上是一个高档的菜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就多处提到芦蒿,此外还有枸杞头等南京人爱吃的野菜。 《红楼梦》第61回说:“晴雯姐姐要吃蒿子杆儿,你怎么忙着还问肉炒鸡炒?春燕说荤的不好,另叫你炒个面筋儿,少搁油才好。”同时提到探春和宝钗要“油盐炒枸杞菜儿。” 前面提到的面筋也算是南京的特色食品。据明代黄正一《事物绀珠》记载,面筋系南朝梁武帝所创制。 在《红楼梦》中刘姥姥逛大观园一段中曾提及:“到年下,你只把你们晒的那个灰条菜和豇豆、扁豆、茄子干子、葫芦条儿,各样干菜带些来——我们这里上上下下都爱吃这个。”这些菜蔬,至今还保留在南京人的餐桌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