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识茶善饮》第三篇 茶叶分类 ----连载

 斑竹鸟 2015-08-09

 

茶馆 文人



 

茶之名称,多数是以其“产地”得名,当然也有以其他方法取名的:如以“采时”为名者,以“形状”区分者,以“贡品”得名者……

茶之分类,有以“发酵程度”分类者,以“季节”分类者,以“萎凋”分类者,或以“制作方法”来分类者……

目前国内图书市场有关茶文化的书籍林林总总。诸多专家学者对茶已有了较详细的整理归类,然而能深知其理者仍为少数,不少想加以深讨正名的朋友有时仍不得其法。本书以实用实际为主,对于茶名的分类与常识,着重于我们常见、常识的茶做番条理。以使茶的分类名称能为更多朋友普遍接受,并作为大家探讨茶道的阶梯,同来欣享中国茶文化的艺术。

【茶叶分类】

中国产茶历史悠久,茶区辽阔,茶树品种繁多,种类齐全,因自然条件各异及采制加工方法不同,从而形成了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茶品。

据史料记载,唐宋时期,蒸青团饼茶占据着统治地位,明清时期,散茶蓬勃兴起,炒青制法日趋成熟和完善,品质风味各异。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创造并采用了不同的加工制作工艺,发展了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的不同茶类,并逐步形成了中国传送意义上的六大基本茶类: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和乌龙茶(青茶)。

以六大茶类做原料进行再加工以后的产品统称为再加工茶类。如:花茶、紧压茶、速溶茶等。其中为大众为熟知者就是花茶。

由此,我们就可以将平时经常接触到的茶大体上看作:

六大茶类+再加工茶类。

中国茶类

基本茶类:绿茶、黄茶、白茶、红茶、乌龙茶(青茶)。

再加工茶类:花茶(茉莉花茶)、紧压茶、速溶茶、茶饮料等。

一般情况下,我们还可以把最常饮用的茶,按照其发酵程度分成六大类(基本茶类)加上再加工茶类。

六大茶类的发酵程度、香气类型和有代表性的名茶

以上六大茶类,是根据制茶过程中茶叶的加工方法及其品质的不同而划分的。同时又因制茶工艺及发酵程度之不同,因而产生了茶叶外观颜色及汤色之不同。

花茶是把精制加工而成的茶叶,配以香花窨制而成,使茶叶吸收花香而制成的香茶,亦称熏花茶。饮之即滋味醇厚又香气芬芳。

花茶的茶名依所选用的香花和茶叶种类而定,如用绿茶与茉莉花窨制的,称茉莉花茶:与桂花窨制的,称桂花茶等等。

我们还可以按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来作简单分类

发酵

所谓发酵作用是指:茶多酚在酶促条件下,氧化形成茶黄素、茶红素等负载的化学变化而生成各种茶叶所特有的风格。发酵可分为叶内化学变化类,其方式有摇青(如乌龙茶)、渥堆(如黑茶、黄茶)萎凋(如白茶)和叶外生物发酵类(如黑茶)。

茶叶制成后的主要样式

中国的茶叶,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有上千个品种。品种虽多,且制法各异,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无乎两种形式:散茶和紧压茶。

散 茶:茶叶成片状会或团状,或直如针,或曲如螺,或团如球,或弯如月……像我没平时在茶叶店里看到的各种茶叶形状。

紧压茶:是把制好的茶叶用模具紧压成一定形状的茶,如云南普洱茶、砖茶、饼茶等。

由于紧压茶搬运方便,所以在中国古代,“团饼茶”(紧压茶的一种)为茶叶的主要制作形式。散茶在唐宋时期已经有少量生产,元代时生产量逐渐增大。到明代,朱元璋颁布了“废团茶兴叶茶”的诏书,团茶日衰,散茶逐渐普及起来。

【各种茶类的特征】


【解读茶名】

中国茶叶之命名,有的茶名很长,初看不太好理解,如“梅家坞明前龙井茶'或洞庭明前碧螺春'……似乎有点复杂。其实,看看下文,即一目了然、易于理解了。

如洞庭明前碧螺春

【洞庭】 地名→茶叶种植地之地名

【明前】 时间→清明节前是茶叶采摘之时间

【碧螺春】 茶名→用碧螺春茶制作工艺制作的绿茶

可以看明白了吧,是产于江苏省太湖东洞庭山,采摘于清明节之前,用制作碧螺春茶叶制作工艺生产的绿茶。根据这个长长的茶名即可知,此茶之质地一定不错。

再观此茶,就更明白了。

■狮峰明前龙井

【狮峰】 地名→茶叶产地

【明前】 时间→清明节前是茶叶采摘之时间

【龙井】 龙井→用龙井茶制作工艺制作的龙井茶

【掌握等级】

以等级划分比较容易的龙井茶为例

地区和等级 等级由高到低

产地等级的下面乃地区之等级,从上往下顺序定等级,一般西湖龙井比浙江龙井的等级更高。

三前摘翠

时间 等级由高到低

这3个季节之前所采之茶品质最佳,故又称“三前摘翠”。

收货时间的等级,以社前茶量最少,物以稀为贵,以明前茶为最高。但根据当年之情况,也有可能雨前茶之品质最佳。

【凤龙语录】

重逢,总比初识更令人感动,没有过“重逢”的旧相识,绝算不得老朋友。重逢田房寨,是我与古茶园的不见不散,每一款珍贵的古茶普洱,都得益于辛勤的茶农们与深山常年为伴是他们的视茶如命,才有我们品得一壶纯正,这是缘分,更是我们的福分。

——徐凤龙

吉林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

著名茶文化传播人

古茶鉴藏专家

北京联合大学易学与经济发展中心特约研究员



徐凤龙先生迄今已在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发行了二十多部茶文化专著。本文连载自《识茶善饮》第六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